基于可重构天线的WLAN干扰抑制算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 可重构天线 无线局域网 干扰抑制 定向MAC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各类智能终端对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这一需求的急剧增加,无线局域网以其灵活性和移动性得到广泛关注,部署和应用出现井喷式增长。而天线技术的发展给网络性能的提升带来很大空间,其中可重构天线是一种能够利用电子、机械等方法在多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以适应环境变化以优化系统性能的技术。相比于传统全向天线,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充分利用其根据信道环境和通信系统实时重构方向图这一特性,抑制节点间干扰,增加并行传输节点对数目,故将可重构天线技术引入到无线局域网中成为颇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传统无线局域网的工作机制建立在节点配置全向天线的前提之下,IEEE802.11作为使用最广的系列协议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在多个工作模式下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因此在现有协议下引入定向隐藏节点、聋节点、增益不对称等新的问题。本文在研究面向定向天线的典型媒体接入控制协议的基础上,针对其缺点及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的特性,提出了基于空闲节点辅助的定向MAC协议——IDA-DMAC。IDA-DMAC利用现有协议中的握手信号进行信道预约,通过网络分配矢量维护节点多个工作模式的可用状态,实时有效的缓存各节点传输状况。网络中的空闲节点利用自身维护的信息判断当前网络的干扰情况,并在干扰发生时发送数据包抑制节点间同频干扰。IDA-DMAC机制实现网络干扰抑制,将可重构天线有效地应用于无线局域网。此外,结合可重构天线的特性和无线局域网干扰问题,本文在传统马尔科夫理论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物理层捕获效应、隐藏终端问题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一模型,从并行节点传输对数目和吞吐量两方面进行分析,验证了IDA-DMAC机制的有效性。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可重构天线的引入带来了无线局域网吞吐量的提升和并行传输能力的增强。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demand for all kinds of intelligent terminals to access the Internet anytime and anywhere, WLAN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flexibility and mo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antenna technology brings a lot of spa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network performance, among which the reconfigurable antenna is a kind of antenna that can make use of electronics. Techniques such as mechanical switching between multiple operating modes 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to optimize system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omnidirectional antennas. Pattern reconfigurable antenna makes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time reconstructing pattern in channel environmen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suppress inter-node interference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arallel transmission node pairs. Therefore, it is a valuable research direction to introduce the reconfigurable antenna technology into WLAN. The traditional WLAN working mechanism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nodes are equipped with omnidirectional antennas. IEEE802.11 performs well as the most widely used series of protocols. Pattern reconfigurable antennas have obvious directionality in multiple modes of operation. Therefore, some new problems, such as directional hidden node, deafness node and gain asymmetry, are introduced under the existing protocols. In this paper, a typical media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for directional antenna is studied. Aiming at its shortcoming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onfigurable antenna with pattern. This paper proposes a directional MAC protocol based on idle node-assisted IDA-DMAC.IDA-DMAC, which uses the handshake signals in the existing protocols for channel reserv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assignment vector to maintain the available state of multiple working modes of the nodes, the transmission status of each node can be effectively cached in real time. The idle nodes in the network use the information maintained by themselves to judge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current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the network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s realized by sending packets to suppress the same frequency interference between nodes. Besides, the reconfigurable antenna is applied to WLAN effectivel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nfigurable antenna and the interference problem of WLAN,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Markov theory analysis model, the physical layer capture effect is establish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hidden terminal problem is used to analyze the number and throughput of parallel node transmission pairs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IDA-DMAC mechanism. The introduction of reconfigurable antennas has improved the throughput of WLAN and enhanced the parallel transmission capability.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5.93;TN9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春;魏峰;郑磊;;一种基于模数混合的强干扰抑制方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3年02期
2 杨双华;;线性系统可测干扰抑制的一种尝试[J];炼油化工自动化;1991年04期
3 孙松庚;自适应小波包干扰抑制技术[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张志涌,汪方盛;一种新的盲干扰抑制算法[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韩朔;戴旭初;;一种基于自适应对角加载的干扰抑制合并的改进算法[J];遥测遥控;2012年04期
6 张本辉;章新华;范文涛;綦敦浩;刘俊星;;基于矩阵滤波技术的海面多干扰抑制方法研究[J];电声技术;2013年03期
7 陈淑军;李焱桥;;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干扰抑制措施[J];电子测量技术;1999年01期
8 李博;肖立民;;基于最大输出信噪比的自适应置零陷波干扰抑制算法[J];通信技术;2010年04期
9 向敏;胡飞;周军;;基于变换域选择的干扰抑制技术[J];通信技术;2014年04期
10 蔡国权,于大鹏,宋文涛;带迭代信道估计的并行多级干扰抑制算法[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莲;郭伟;余敬东;;直扩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抑制技术[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于永强;;基于谱减平滑算法的语音干扰抑制技术[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陈虹;马彦;赵桂军;孙鹏远;郭孔辉;;主动悬架系统的鲁棒干扰抑制:一种多目标控制方法[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4 杨茂英;刘宇;杨晨阳;;分组串行干扰抑制在WCDMA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5 杜鹏;余建国;;3 GPP LTE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A];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尧;崔晓伟;陆明泉;;基于分级参数预测的自适应抗干扰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7 王益文;刘燕飞;徐艳娇;高艳霞;;额区参与儿童视听干扰抑制的ERP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马文强;陈豪;;一种新的基于四阶累积量一维切片的干扰抑制方案[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马文强;陈豪;;一种新的基于四阶累积量一维切片的干扰抑制方案[A];卫星通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白燕;卢晓春;;卫星导航系统宽带LFM干扰抑制方法研究[A];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6 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茂;MIMO-OTH雷达参数估计与干扰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徐强;同时同频全双工自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何昭君;同时同频全双工无线通信自干扰抑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郝张红;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中的时变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刘畅;回声干扰抑制中的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周详;高效率学习中情绪干扰抑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阶;MIMO系统中的定向干扰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乃金;多小区MIMO系统中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陈昊;多重无线通信体制下系统间共存与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张文明;卫星导航系统干扰抑制技术[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博;LTE/LTE-A中多小区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斯腾;全双工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算法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宇;卫星导航系统中高性能干扰抑制新方法研究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李小红;多天线系统下行干扰抑制消除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顾立宏;全双工射频自干扰抑制快速搜索算法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冉小刚;蜂窝网络中D2D通信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程高远;OFDM系统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爱莹;卫星干扰源定位及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卢华;LTE上行链路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袁璐;宽带无线全双工MIMO-OFDM系统回波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43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4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