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道能量差后滤波语音增强算法统计分析和改进
本文关键词: 双通道后滤波 能量差 相干性 出处:《信号处理》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双通道能量差后滤波语音增强算法在语音通信系统的噪声抑制技术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理论性能和局限性还未得到充分研究。为此,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双通道能量差后滤波语音增强算法的性能,分析了相干性、平滑因子及噪声估计误差对算法的影响。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噪声估计误差和平滑因子严重影响该算法的降噪性能。依据此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非平稳噪声估计和功率谱自适应平滑的双通道能量差后滤波算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不增加语音失真的前提下,能更有效地抑制非平稳噪声,段信噪比提高(SegSNRI)和语音质量感知评估(PESQ)等客观评价指标都表明本文的算法优于其他几种经典的后滤波算法。
[Abstract]:The dual-channel post-filter speech enhancement algorithm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system noise suppression technology, but its theoretical performance and limitations have not been ful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we us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two-channel post-filter speech enhancement algorithm,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oherence, smoothing factor and noise estimation error on the algorithm. The theoretic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ise estimation error and smoothing factor serious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gorithm. This paper presents a two-channel energy difference post-fil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non-stationary noise estimation and power spectrum adaptive smoothing.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does not increase the speech distortion. It can restrain non-stationary noise more effectively.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segment SNR (SegSNRI) and speech quality perception evaluation (PESQ)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superior to other classical post-filtering algorithm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通信声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声学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201403,61302126)
【分类号】:TN912.3
【正文快照】: 1引言语音增强是语音信号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音识别、语音编码以及语音通信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语音增强是降低噪声干扰,提高通话清晰度和可懂度的有效手段,按通道数目可分为单通道语音增强[1]和多通道语音增强[2],其中多通道语音增强在抑制非平稳噪声和提高语音可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晓红,殷福亮,陆晓燕,王晓宁;基于小波变换的传声器阵列语音增强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徐爽,韩芳芳,郑德忠;基于阈值的小波域语音增强新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1期
3 邹采荣;陈国明;赵力;;基于泄漏约束的DF-GSC语音增强(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7年04期
4 彭煊,刘金福,王炳锡;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语音增强[J];信号处理;2002年05期
5 沈亚强;基于多分辨率子波变换的自适应滤波语音增强方法[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钱永玲;面向NGN的三重播放——7302 ISAM语音增强型接入平台[J];通讯世界;2005年11期
7 李楠;;一种小波变换与维纳滤波结合的语音抗噪研究[J];电声技术;2007年05期
8 张丽艳;殷福亮;;一种改进的奇异值分解语音增强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2期
9 徐岩,杨静,王维汉;基于谱相减改进算法的语音增强研究[J];铁道学报;2004年01期
10 石鸿凌,姜琳峰,孙洪;基于TVAR模型的语音增强技术[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小星;王安娜;孙红英;杨鸿武;;基于压缩感知过程的语音增强[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2 陶智;赵鹤鸣;;Bark子波变换在语音增强中的应用[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欧贵文;柯登峰;;基于噪音估计和参数估计的优化语音增强算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4 吴红卫;俞一彪;;基于Laplace-Gauss模型和简化相位判别的离散余弦变换域语音增强[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5 国雁萌;;一种极低信噪比条件下的语音增强方法[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江峰;李晓东;;适用于抑制非平稳背景噪声的语音增强算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7 王安娜;周小星;孙红英;杨鸿武;;基于压缩感知过程的语音增强新算法[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8 吴亚栋;吴旭辉;;一种基于自相关域动态噪声估计方式的语音增强法[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丁沛;曹志刚;;基于语音增强失真补偿的抗噪声语音识别技术[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10 阎兆立;杜利民;;维纳后滤波语音增强算法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打造三重播放接入平台[N];中国电子报;2005年
2 ;7302 ISAM面向NGN支持三重播放[N];通信产业报;2005年
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汤栩平;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全面备战融合宽带接入[N];通信产业报;2005年
4 曾;科健K3900打头阵[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推进无锡电信网络转型[N];人民邮电;2006年
6 李文;华为EnerG GSM解决方案 持续提升移动网络价值[N];通信产业报;2006年
7 晓林;东信北邮:智能网专家[N];通信产业报;2003年
8 王向东 栾焕博 林守勋 钱跃良;语音识别:抗噪音能力有待加强[N];计算机世界;2006年
9 贝文;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助力江苏电信网络转型[N];通信产业报;2006年
10 王辉;融合通信:向概念化说“不”[N];通信产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基于模型的语音增强方法及质量评估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陶智;低信噪比环境下语音增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赵彦平;基于稀疏表示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方瑜;语音增强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袁文浩;基于噪声估计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娜;基于小波变换与约束方差噪声谱估计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7 王海艳;基于统计模型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姚峰英;语音增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9 申丽然;Hilbert-Huang变换及其在含噪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崔玮玮;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与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鑫锋;基于短时谱估计的语音增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春玲;井下载波电话语音增强问题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3 陶智;基于人耳听觉掩蔽效应的语音增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孔祥波;基于短时幅度谱估计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5 朱健华;语音增强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武睿;数学形态学在语音增强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7 段国和;战场环境下的自适应语音增强[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8 王龙;基于DSP的语音增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东华大学;2011年
9 缪春波;语音增强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董婧;基于语音增强及小波变换基音检测的LPC-MBE低速语音编码算法[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52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5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