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行进式扰动对外辐射源天地波雷达系统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电离层行进式扰动 外辐射源雷达 天地波 系统性能 出处:《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电离层扰动导致外辐射源天地波雷达的回波信号存在多普勒频移、多普勒展宽及衰落等效应.以电离层准抛物线模型为背景,利用电离层行进式扰动(Travel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TID)模型和数值射线追踪技术,定量研究了TID对PD变换的影响;结合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的关键技术,着重分析了TID对该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对外辐射源天地波雷达的系统设计与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Abstract]: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lead to Doppler frequency shift, Doppler broadening and fading in the echo signal of the external emitter rada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onospheric quasi-parabola model is the ionospheric quasi-parabola model. The ionospheric traveling disturbance Travelling Ionospheric distance TID model and numerical ray tracing technique are used. The effect of TID on PD transformation is studied quantita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key technology of external emitter radar signal processing, the influence of TID on the radar system performance is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desig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emitter space-earth wave radar are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31012,61371197,41074116)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0141110077) CEMEE国家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资助(2014K0203B)
【分类号】:TN958
【正文快照】: 引言高频外辐射源天地波雷达(Sky-Surface WavePassive Radar,SSWPR)是一种利用天波发射和地波接收组合传播模式进行工作的新型雷达[1-3].SSWPR面临着复杂的工作环境,其探测性能主要受限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呈复杂变化特性的电离层介质[4].电离层的时变特性使得雷达回波相位附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邢孟道,保铮;电离层电波传播相位污染校正[J];电波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2 焦培南;杨龙泉;凡俊梅;;短波天波反射/地波绕射组合新传播模式及其可能应用[J];电波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3 曾中超;王东峰;方广有;阴和俊;李芳;;射线追踪变分方程及电离层传播问题应用[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4 李雪;邓维波;刘聪;邹积虹;;电离层空时相位特性对天波海态雷达影响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5 高志文;陶然;单涛;;外辐射源雷达互模糊函数的两种快速算法[J];电子学报;2009年03期
6 杨龙泉;凡俊梅;蔚娜;李星;焦培南;李吉宁;;天波/地波组合传播模式下一阶海杂波特性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7 赵志欣;万显荣;谢锐;柯亨玉;;载波频偏对正交频分复用波形外辐射源雷达性能影响的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04期
8 周晨;赵正予;邓峰;;电离层行进式扰动对天波超视距雷达坐标配准的影响[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依成武;蔡灏兢;路淼;白敏兟;;电除尘器中粉尘预荷电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李桂珍,吴健,黄际英,彭素琴;适合随机电离层介质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的解[J];电波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3 苏洪涛,保铮,张守宏;自适应地波超视距雷达高频通信干扰抑制[J];电波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4 罗斌凤,张冠杰,张守宏;SISAR中运动目标全息信号的模拟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5 王霄,史建魁,肖佐,张满莲,武顺智;中国低纬(海南)电离层漂移特性[J];电波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6 雷志勇;文必洋;程丰;;基于自适应对消法检测一阶Bragg峰内目标的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7 王霄;史建魁;武顺智;甄卫民;陈丽;O.M.Pirog;G.A.Zherebtsov;;海南地区电离层漂移对F10.7响应的分析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8 陈聪;高火涛;张小林;;高频地波雷达天线阵抗电离层干扰[J];电波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9 邓峰;赵正予;张援农;;高频电波加热电离层对波传播影响的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沈伟;文必洋;李自立;黄晓静;杨静;;高频地波雷达的电离层杂波识别新试验[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婧华;马冠一;;电离层等离子体泡出现期间单点双频GPS接收机的定位精度分析[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8卫星导航模型与方法[C];2012年
2 刘慧霞;梁彦;潘泉;程咏梅;;电离层状态非稳定条件下的多路径Viterbi跟踪算法[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周率;曹建峰;毛田;李勰;李黎;;电离层对月球探测影响的定轨实验[A];S14 空间天气地基监测与数值模拟[C];2012年
4 王怀宇;阮方鸣;;短波接收机前端的设计与实现[A];电波科学学报[C];2011年
5 李秀海;曹先革;张为成;司海燕;赵晓明;黑龙;;不同电离层VTEC模型的建模效果比较[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6 陈鹏;陈家君;;多源数据融合的全球电离层格网模型建立[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 北斗/GNSS导航应用[C];2013年
7 李婧华;马冠一;;台湾地区单频GPS接收机定位误差长期变化研究[A];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8 卫星导航模型与方法[C];2014年
8 汪月霞;黄翠仙;林阿玲;何歆;;短波通信电离层保障试验软件设计及数据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 空间天气观测数据融合应用与模式研究[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聪;无源探测中弱信号检测及跟踪滤波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姚丽;地震活动和太阳风扰动的电离层响应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冯宇波;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4 涂翠;全天空大气重力波成像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5 唐斌斌;磁层—电离层大尺度电流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6 赵莹;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林剑;GPS电离层观测技术及其在地震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林乐科;利用GNSS信号的地基大气折射率剖面反演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袁运斌;基于GPS的电离层监测及延迟改正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10 王霄;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变化和扰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军琛;中国地区电离层延迟函数模型建立与精度估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史珂;基于CORS的高原地区电离层不对称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万振;基于地面电波探测的电离层剖面重构和异常分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薛时雨;非相干散射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巩岩;基于CORS站区域电离层短期预报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张静;热力学方法在电离层物理研究中的应用探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王擘;多照射源无源雷达的检测与定位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樊振;天波超视距雷达弱目标检测[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荣建;非球对称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D];温州大学;2011年
10 刘汉;垂直探测电离图F层描迹自动判读方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元军,陶然,王越,单涛;Using LMS Adaptive Filter in Direct Wave Cancella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2003年04期
2 种衍文,谢树果,赵正予,黄天锡;一种新的射线追踪方法—三区分划处理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3 邢孟道,保铮;电离层电波传播相位污染校正[J];电波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吴海鹏,焦培南,凡俊梅;高频海洋回波谱电离层污染及实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5 焦培南,凡俊梅,吴海鹏,孙广俊,李铁成,鲁转侠;高频天波返回散射回波谱实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6 焦培南;杨龙泉;凡俊梅;;短波天波反射/地波绕射组合新传播模式及其可能应用[J];电波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7 柳文;焦培南;王世凯;王俊江;;电离层短波三维射线追踪及其应用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8 姬勇力;江长荫;;返回散射回波去电离层相位污染方法比较与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9 柳文;王俊江;焦培南;曹红艳;;电离层三维射线追踪的快速计算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李雪;邓维波;焦培南;姬勇力;;多项式建模解电离层相位污染阶数选择新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志群;天波超视距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外辐射源雷达技术”专刊征文通知[J];雷达学报;2013年04期
2 尹锦荣;周琳;;外辐射源雷达与情报雷达的数据融合[J];电子工程师;2008年06期
3 杨广平;;外辐射源雷达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雷达;2008年08期
4 王森根;王俊;;基于外辐射源的运动目标成像技术[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5 魏鹏;王俊;;基于互相关平动补偿的外辐射源成像技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年09期
6 万显荣;;基于低频段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发展现状与趋势[J];雷达学报;2012年02期
7 刘月华;肖文书;;基于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时延参数测量[J];现代雷达;2009年08期
8 黄知涛;周一宇;姜文利;;基于外辐射源信号的时差定位系统定位精度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年11期
9 王魁;陶然;单涛;;基于波束聚焦的外辐射源雷达干扰抑制技术研究[J];兵工学报;2010年12期
10 杨金禄;单涛;陶然;;外辐射源雷达高速加速微弱目标检测研究[J];现代雷达;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唐续;外辐射源雷达目标跟踪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红伟;外辐射源雷达目标定位与跟踪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万春;外辐射源定位跟踪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海涛;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张各各;基于盲方法的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探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男;外辐射源雷达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袁秋华;基于电视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何国强;基于外辐射源信号的雷达目标探测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4 许家安;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及外辐射源雷达威力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5 宁秀丽;外辐射源时差定位系统最优布站与跟踪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秦军振;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的测向及定位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于立;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郭晓光;基于电视伴音的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工程实现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董亮玉;外辐射源雷达中的定位跟踪算法和信息融合[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岳红真;基于电视图像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54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5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