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技术的怀化联通核心网方案设计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 核心网 IP 软交换 移动通信 出处:《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发展迅猛,用户规模成倍增长,而话务量也呈雪球式增长,几乎每年的TDM端口扩容都满足不了节日需求,这种电路交换的方式暴露出应对高话务能力差,资源利用不均衡。随着IP技术的日趋成熟,分组交换替代电路交换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采用IP技术是未来电信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可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简化与优化,支持组网的灵活性和传输带宽的最佳利用。本文对联通IP技术改造的背景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联通移动核心网采用IP技术改造总体建设要求,对怀化联通核心网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承载网的远端组网方式和近端组网方式,并研究了软交换设备之间的Nc、Nb和Mc接口及其协议。论文重点对基于IP技术的怀化联通核心网方案进行了设计,包括地址规划、承载改造、M3UA改造及话务割接方案等。制定了整套的设施步骤,包括多归属SCTP改造、M3UA变更、BICC承载建立和路由建立调整,并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解决方法,最后对交换系统接通率指标进行了分析。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 scale of users ha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and the volume of traffic is also snowball growth, almost every year TDM port expansion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festival. This mode of circuit switching exposes the poor ability to deal with high traffic and unbalance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P technology,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Packet-switched alternative circuit switching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 IP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ends in futur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It can simplify and optimize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ckground and feasibility of IP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of Unicom,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China Unicom mobile core network using IP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uaihua Unicom core network, discusses the remote and near-end networking mode of the carrying network, and studies the NC between softswitch devi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Huaihua Unicom core network scheme based on IP technology, including address planning and load carrying modification. M3UA revamp and traffic cutting scheme etc. A complete set of facility steps including multi-home SCTP modification M3UA change BICC load setting and route setting adjustment are develope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solutions are given. Finally, the switching system switching rate index is analyzed.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国;戴居丰;;基于软交换架构的3G核心网[J];无线通信技术;2005年04期
2 严益强;;3G核心网的高可靠性设计[J];通信世界;2007年28期
3 殷文辉;;上海贝尔创新的核心网融合解决方案[J];中国新通信;2009年03期
4 ;打造高效的移动分组核心网[J];通信世界;2009年14期
5 ;通信业核心网节能方法探讨[J];电信网技术;2012年08期
6 刘强;;四网协同中核心网分组域的融合演进[J];中国新通信;2013年21期
7 ConorClancy;建设核心网,为3G作好准备[J];电信快报;2000年12期
8 郝诗忠,杨学军;基于全IP的3G核心网业务架构[J];移动通信;2002年05期
9 侯晓燕;;第三代移动通信分组核心网简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4期
10 刘钧毅;刘贺林;程哂;程卫东;;3G分组域核心网设备性能评估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亮;;面向全业务的核心网建设方案[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冯传奋;王少波;;移动互联网时代核心网演进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园;赵慧玲;;全业务环境下核心网演进趋势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汪军;;核心网长期演进趋势和思路[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王宁;;河北网通3G核心网设计方案[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许歆;;3G核心网信令浅谈[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敏清;黎明雪;;基于MSCe Pool技术的CDMA组网研究[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8 潘闻汉;;武汉PHS核心网的演进和发展[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郭恒平;;浅谈软交换在3G核心网中的应用[A];2005年安徽通信论文集[C];2006年
10 宋磊;;UMTS R4核心网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迈向未来的分组核心网[N];中国电子报;2003年
2 刘春辉;3G核心网成竞争热点[N];人民邮电;2000年
3 本报记者 姚春鸽 钟凌江;核心网转型步伐稳健 全业务运营前景可期[N];人民邮电;2007年
4 ;无线互联网的心脏:迈向未来的分组核心网(未完待续)[N];通信产业报;2001年
5 李文;商用经验决定核心网价值[N];通信产业报;2007年
6 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无线互联网的心脏:迈向未来的分组核心网(上)[N];通信产业报;2003年
7 王涛;论证3G“国产化”[N];通信产业报;2005年
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陈玉梅;中兴通讯软交换核心网彰显魅力[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刘传刚;面向4G,构造精品核心网[N];通信产业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晓辉;奚国华:4G核心网和智能终端产业化趋于成熟[N];中国证券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凯;WCDMA核心网的QoS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扬;4G核心网控制面协议栈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郎睿;天津电信3G核心网优化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李志斌;无线网络核心网优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吕鹏;核心网容灾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高宏;核心网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庄皓;本地移动IP承载网关于核心网的承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7 邱飞;新型移动业务控制网中核心网的分层分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曹颖;中国移动3G网管核心网性能网络资源模型[D];山东大学;2006年
9 金昊;安徽巢湖联通软交换核心网的规划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陈晓明;高可用性3G核心网设备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55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5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