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渤海域微波雷达海杂波功率对数正态分布模化
本文关键词: 对流层波导 微波雷达海杂波 对数正态分布 出处:《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流层波导可以使电磁波在较小的衰减下实现超视距传播,也可能造成雷达盲区,引入干扰,降低雷达、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性能.因此,海上对流层波导参数的实时探测反演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雷达海杂波反演对流层波导(refractivity from clutter,RFC)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雷达海杂波作为RFC输入的主要信息,其功率在传播路径上分布的随机特性严重影响反演效果,本文利用2011-06-2011-08和2012-07-2012-11渤海域对流层波导测量数据开展传播路径上雷达海杂波功率分布特性研究,有助于反演.比较测量数据和分布模型的概率密度函数表明,传播路径上的微波雷达海杂波功率不服从雷利分布,而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Abstract]:Tropospheric waveguides can make electromagnetic waves propagate beyond the visual range under low attenuation, and may cause radar blind area, introduce interference, and reduce the performance of radar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real-time detection inversion of ocean tropospheric waveguide paramet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radar sea clutter is used to inverse the tropospheric waveguide refractivity from clutter. As the main input information of RFC, the rando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on the propagation path seriously affect the inversion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data of tropospheric waveguide measurements in the Bohai Sea region 2011-06-2011-08 and 2012-07-2012-11 are used to study the pow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 sea clutter on the propagation path. Compared with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 distribution model, it is shown that the microwave radar sea clutter power on the propagation path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Rayleigh distribution, but from the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作者单位】: 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北京雷音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基金】: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No.9140C860303)
【分类号】:TN958
【正文快照】: 引言对流层波导实质上是一种极端异常的大气折射率垂直剖面结构,其出现概率高、传输损耗小[1].它使得电磁波弯向地面传播,且当曲率大于地球表面的曲率时电磁波会陷获在波导层内跳跃式向前传播,并以较小的传输损耗实现超视距传播,由此可以有效扩展无线电系统探测、通信等的范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金鹏;吴振森;赵振维;王波;;基于不同天线高度雷达海杂波的蒸发波导反演[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戴福山;;海上湍流对雷达波传播影响模拟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2 李建儒;王红光;赵振维;;一种基于海洋气象数据的蒸发波导传播统计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3 郭相明;康士峰;韩杰;张玉生;王红光;张守宝;;蒸发波导数据库及中国海域的统计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红光;地基GNSS掩星反演对流层大气波导的方法和实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庞佳玮;对流层无线电波导传输特性反演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方;王红光;康士峰;林乐科;;大气波导环境下的射线追踪算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刘爱国;察豪;;海上蒸发波导条件下电磁波传播损耗实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3 张瑜;吴少华;;大气波导传播类型及特性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4 姚展予,赵柏林,李万彪,朱元竞,杜金林,戴福山;大气波导特征分析及其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0年05期
5 盛峥;黄思训;赵小峰;;雷达回波资料反演海洋波导中观测值权重的确定[J];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6 焦林;张永刚;;大气波导条件下雷达电磁盲区的预报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向敏;海上大气波导的预测方法[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辉,谢维信;地海杂波的随机分形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刘剑,赵艳丽,罗鹏飞;基于海杂波混沌特性的目标检测[J];现代雷达;2004年02期
3 刘建厂;混沌理论在海杂波研究中的应用[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4 黄晓斌,马晓岩,万建伟;对数正态分布海杂波背景下的雷达混沌检测方法[J];航天电子对抗;2004年06期
5 何伍福,王国宏,刘杰;海杂波环境中基于混沌的目标检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06期
6 赵巨波;符燕;耿文东;;海杂波统计特性分析[J];现代雷达;2005年11期
7 王红光;康士峰;张忠治;;海杂波的分数布朗运动模型及其应用[J];现代雷达;2005年11期
8 李彦佐;金亚秋;;随机粗糙海面的多路径海杂波频谱数值模拟[J];微波学报;2005年04期
9 张玉石,康士峰,张忠治;海杂波的非线性测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年01期
10 刘杰;何伍福;王国宏;关成斌;;基于统计模型的海杂波建模和检测技术综述[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凯;张春荣;强勇;;盒维数估计法在海杂波目标检测中的应用[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苏轼鹏;张永刚;;海洋大气环境对海杂波的影响[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3 周凯;张春荣;强勇;;几种用于短时海杂波目标检测的谱估计方法的比较[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刁海南;;叠加地海杂波调制的毫米波目标反射器[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5 邢相薇;陈振林;邹焕新;周石琳;;幅度SAR图像海杂波统计模型分析[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福友;海杂波混沌分形特性分析、建模及小目标检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许小可;基于非线性分析的海杂波处理与目标检测[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3 苏晓宏;海杂波的特性分析与目标检测处理[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张波;海杂波环境下的弱小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徐湛;海杂波建模及其背景下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时艳玲;高距离分辨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雅斌;高频地波雷达干扰与海杂波信号处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林三虎;基于混沌的非相干雷达海杂波抑制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杨俊岭;海杂波建模及雷达信号模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姜斌;地、海杂波建模及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炜;雷达海杂波数据库建立及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芾;基于实测海杂波数据的统计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朱玲;地、海杂波特征建模与参数估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周鑫鑫;海杂波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春芳;基于实测海杂波数据的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裕;海杂波特性分析与仿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杨海文;海杂波建模与实测数据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苏欣欣;雷达海杂波半经验统计建模和目标检测性能预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琨;海杂波建模与仿真[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来庆福;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8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58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