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缩感知的圆阵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算法
本文关键词: 压缩感知 数字波束形成 稀布阵 圆阵 正交匹配追踪算法 出处:《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目标在空间的稀疏性,在圆形面阵的接收端,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算法.该算法在不改变波束性能与天线口径的前提下,可以大大减少实际的阵元数目,是一种新的稀布阵方法.在阵元稀布的情况下,根据压缩感知的压缩采样理论,先用重构算法恢复缺失通道的回波信息,然后利用恢复得到的信号计算自适应权系数,得到理想的自适应数字波束方向图.不同信噪比和干噪比情况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sparsity of target, an adaptive digital beamforming algorithm based on compression sensing is proposed at the receiving end of circular array, which does not change the beam performance and antenna aperture. It can greatly reduce the actual number of array elements, is a new method of sparse array. In the case of sparse array elements, according to compression sensing compression sampling theory, th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restore the missing channel echo information. Then the adaptive weight coefficient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recovered signal and the ideal adaptive digital beam pattern is obtain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nd dry-noise rati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and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11273017) 上海航天科技创新基金项目(No.SAST201356)
【分类号】:TN911.72
【正文快照】: 引言阵列天线的口径越大,波束越窄,增益越高,但所需的阵元数也越多,设备量也越大.大型阵列,特别是数字波束形成天线或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每个天线单元都有一个对应的T/R组件,因而阵列的阵面造价十分昂贵,是雷达耗资的主要部分.稀布阵技术可以以较少的阵列单元构造高方向性天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峰;;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在智能天线中的应用[J];无线电工程;2009年03期
2 王锋,牛忠霞,王映民,饶育萍;阵列天线在超宽带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05年06期
3 熊键;;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06年03期
4 茹乐;杜兴民;毕笃彦;;RLS算法的智能天线DSP实现[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5 贺勋;周围;;智能天线波束形成技术[J];电信快报;2009年02期
6 邢绩耀;傅洪亮;;两种恒模波束形成算法性能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7 刘洪武;冯全源;;一种适用于SF-OFDM系统的波束形成技术[J];微波学报;2007年05期
8 于涧;胡亮;王剑辉;;3G智能天线算法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谢完成;;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算法与实现[J];通信技术;2009年01期
10 孙志军;许阳明;;基于MVDR算法的改进型三信道正交相关器[J];舰船电子工程;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海滨;曲强;金明录;;一种改进的基于可变加载的鲁棒波束形成算法[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熙;杨坚;;基于误差矩阵的OFDM系统的同频干扰抑制波束形成算法[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蕊;史小卫;顾新桃;;共形智能多波束天线[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杜晓实;聂在平;杨峰;;CDMA中的一种新型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毛志宁;邢志强;付东宁;;双模抗干扰接收机的干扰信号波达方向估计技术研究[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印明明;;CUDA实现频域宽带波束形成[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业强;实时相控阵三维成像声纳的波束形成及阵列稀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李洪涛;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宋昕;复杂环境下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李会勇;宽带数字阵列波束形成算法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录涛;相控诊断超声成像波束控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陈显宁;基于非循环特性的阵列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顾陈;高分辨阵列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8 杨鹏;基于复杂载体的共形软件天线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晋良念;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吕泽均;高分辨阵列测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斌斌;稳健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张苹;直接数据域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徐海利;复杂扰动环境下的鲁棒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4 马晨;阵列波束形成算法及其硬件实现方法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5 肖明;波束形成算法抗干扰性能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杨冬;近场波束形成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焦计平;智能天线中波达估计与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8 张小妍;多波束信号实时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杨洁;阵列数字波束形成算法及实现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10 刘小忠;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研究与PC集群并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0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7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