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长磁绝缘传输线动态特性

发布时间:2018-01-30 21:24

  本文关键词: 长磁绝缘传输线 自限制流 损失前沿 粒子模拟 出处:《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粒子模拟研究了长磁绝缘传输线的电压电流关系、自限制流状态和损失前沿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验证了稳态流假设下建立的不同磁绝缘传输线模型在描述长磁绝缘传输线工作状态时的精确程度。结果表明:Mendel模型在描述长磁绝缘传输线电压电流关系时较精确;Rescaled模型计算长磁绝缘传输线自限制流状态下的阳极电流较精确;损失前沿在长磁绝缘传输线中的传播速度沿着能量传输方向是动态变化的,其速度的大小与输入电压上升速率相关。
[Abstract]:Based on particle simul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tage and current, the state of self-limiting current and 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lossy front of long magnetic insulation transmission line are studied. The accuracy of the different 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models established under the steady state flow assumption is verified when describing the working state of the long magnetic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ndel model is more accurate in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tage and current of long magnetic insulation transmission lines. The Rescaled model is more accurate in calculating the anode current of long magnetic insulation transmission line under self-limiting current. The velocity of the loss front in the long magnetic insulation transmission line varies dynamically along the direction of energy transmission,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velocity is related to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input voltage.
【作者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脉冲功率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2013B040206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重点项目(2012A040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107128)
【分类号】:TN811
【正文快照】: 在Z箍缩、闪光照相和磁驱动准等熵压缩等大型脉冲功率装置中,磁绝缘传输线(MITL)实现能量的传输和汇聚,磁绝缘现象的存在使得功率密度达到TW/cm2量级的高功率脉冲能够有效传递,同时MITL实现了驱动器和负载的空间隔离[1-2]。基于感应电压叠加(IVA)技术的闪光照相装置,通常需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宋盛义;关永超;顾元朝;邹文康;;初级试验平台磁绝缘传输线的电路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5期

2 邱爱慈;孙凤举;;Z箍缩和闪光照相用快脉冲功率源技术的发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12期

3 丰树平;李洪涛;谢卫平;邓建军;夏明鹤;计策;王勐;关永超;何安;;Z箍缩初级实验平台模块样机[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3期

4 何勇;邹文康;章乐;宋盛义;;磁绝缘传输线电路模拟与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3期

5 呼义翔;黄涛;曾正中;韩娟娟;曾江涛;丛培天;雷天时;;同轴型磁绝缘传输线电流损失特性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年05期

6 邹文康;王勐;陈林;周良骥;郭帆;谢卫平;邓建军;;大型脉冲功率系统真空功率传输问题[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勋;欧阳艳晶;;低抖动Q开关光电转换及触发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04期

2 魏文赋;李兴文;贾申利;史宗谦;李瑞;;准球型负载Z箍缩内爆过程的0D模拟计算与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2年07期

3 于会民;张培恒;张绮;王会娟;马书杰;郭春梅;;直流电场下变压器油击穿电压评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电气应用;2014年08期

4 呼义翔;曾江涛;孙凤举;魏浩;尹佳辉;丛培天;邱爱慈;;Modeling Methods for the Main Switch of High Pulsed-Power Facilities Based on Transmission Line Code[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年09期

5 陈林;王勐;邹文康;周良骥;郭帆;谢卫平;;中物院快脉冲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技术研究进展[J];高电压技术;2015年06期

6 高屹;邱爱慈;吕敏;杨海亮;张众;张鹏飞;;Rod-pinch二极管箍缩特性的数值模拟[J];核技术;2010年08期

7 于会民;王会娟;马书杰;张绮;郭春梅;王鹏;;变压器油基础油烃组成与其脉冲击穿电压和电阻率的关联性研究[J];绝缘材料;2012年04期

8 卫兵;卿燕玲;傅贞;顾元朝;李洪涛;丰树平;;脉冲高电压幅值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10期

9 关永超;王勐;丰树平;曹文斌;;高功率低阻抗三平板传输线的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3期

10 孙凤举;邱爱慈;杨海亮;曾江涛;盖同阳;梁天学;尹佳辉;孙剑锋;丛培天;黄建军;苏兆峰;高屹;刘志钢;姜晓峰;李静雅;张众;宋顾舟;裴明敬;牛胜利;;感应电压叠加器驱动阳极杆箍缩二极管型脉冲X射线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屹;邱爱慈;吕敏;杨海亮;梁天学;张众;张鹏飞;孙剑锋;苏兆锋;李静雅;孙江;;抑制阴极不同表面电子发射对阳极杆箍缩二极管电子束箍缩特性的影响[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7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新兵;螺旋Blumlein线型强流电子加速器特性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王松松;陶瓷储能层叠Blumlein线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邱剑;大规模开关同步与触发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先觉;华欣生;;快Z-箍缩——有前景的聚变能源新途径[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1期

2 张春飞,罗家融;软件去除零点漂移方法的讨论[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年07期

3 宋盛义,冯晓晖,周之奎,谢卫平,孙承纬;共顶点同轴圆锥形及圆盘形传输线的电参数计算公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2期

4 宋盛义,孙承纬,冯晓晖;求解三种导体构形中相对论电子形成的空间电荷限制流[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3期

5 蒯斌,邱爱慈,王亮平,丛培天,梁天学;低阻抗强流箍缩电子束二极管的3阶段电子束流模型[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12期

6 宋盛义,仇旭,王文斗,林其文,孙承纬;空间电荷限制流与传导电流的定量关系[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3期

7 宋盛义,仇旭;TLCODE模拟方法介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4期

8 宋盛义;顾元朝;关永超;邹文康;;TLCODE方法在多路传输线并联电路中的应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12期

9 邹文康;邓建军;宋盛义;;欠匹配二极管有效电流评估[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06期

10 邹文康;关永超;宋盛义;邓建军;;基于波过程的传输线模拟方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科云;殷虎;;电缆耦合的传输线分析预测技术[J];舰船电子工程;2009年06期

2 许雪梅;张键洋;倪兰;刘丽娟;邓联文;杜作娟;;高速电子系统非均匀传输线辐射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7期

3 张瑛;Janet M.Wang;肖亮;吴慧中;;传输线的随机建模及瞬态响应数值实验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8期

4 应柏青;李瑞程;;无损耗均匀传输线的仿真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年01期

5 崔文耀;张德斌;凌天庆;;利用简单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实现的任意双频器件[J];微波学报;2007年S1期

6 刘磊;崔翔;齐磊;;时域有限元法求解传输线瞬态波过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7 李有权;付云起;张辉;袁乃昌;;基于传输线模型的高阻表面反射相位分析[J];物理学报;2009年06期

8 王春艳;张少华;周德俭;;非均匀传输线的仿真模型建立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2010年02期

9 杨乔林;;计算机辅助传输线的瞬态分析[J];电子计算机动态;1977年04期

10 ;用高性能测试系统测试高速组件时传输线的影响(上)[J];电子技术;199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春;毛军发;陈彦锋;;基于传输线模型的树形互连线网的仿真[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唐e,

本文编号:1477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77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d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