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非均匀螺距的双绞线串扰统计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31 13:43

  本文关键词: 双绞线 电磁兼容性 串扰 感性耦合 非均匀 统计特性 出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双绞线的螺距误差会直接影响其抗干扰水平,螺距误差的随机性会造成双绞线串扰预测的不确定性.通过双绞线制作原理的分析,利用制作参数可以较准确得到任意双绞线螺距误差的概率密度.采取等弧度离散法和广义多端口网络的概念,快速建立非均匀螺距双绞线的频域串扰模型,得到感性耦合和螺距误差的关系.基于螺距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有效分析任意双绞线串扰的统计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双绞线制作参数转轴角速度的均值和方差是影响双绞线感性耦合大小的关键因素,在双绞线制作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以保证双绞线的抗干扰能力.
[Abstract]:The pitch error of twisted-pair wire will directly affect its anti-interference level, and the randomness of pitch error will lead to uncertainty of prediction of twisted-pair crosstalk.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of helical pitch error of arbitrary twisted-pair lines can be accurately obtained by using the fabrication parameters, and the frequency-domain crosstalk model of non-uniform pitch twisted-pair twisted-pair lines is established quickly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equal-Radian discrete method and generalized multi-port network.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ctive coupling and pitch error is obtained, and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based on pitch error is obtained.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bitrary twisted pair crosstalk can be effectively analyz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and variance of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twisted-pair parameters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ductive coupling of twisted pair.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of twisted pair wire, i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wisted pair wire.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63863部队八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831001,61101006)
【分类号】:TN811
【正文快照】: 随着传输线在电子电气系统的大量应用,在系统紧凑的内部空间中大量线缆通常被捆扎敷设,使得线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串扰,严重的会使设备遭受干扰而导致性能降低或功能异常.在各类线缆中,双绞线凭借其良好的抗电磁干扰性在航空飞行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通过相互绞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东林;王冰切;金德琨;欧阳绍修;;电子战特种飞机电磁兼容预设计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莹;谢拥军;张勇;;车载集群通信系统“自顶向下”电磁兼容设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刘铁军;;航空光学成像与测量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J];光机电信息;2011年05期

3 黄大庆;李勃;;无人机电磁兼容传导与辐射测试项目剪裁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2期

4 廖意;苏东林;吴琦;宋欣蔚;;基于Volterra级数的功放行为建模与简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07期

5 李延宁;徐宏伟;吴超;黎玉刚;;导弹线束耦合干扰仿真预测分析[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3年06期

6 李冉;陈海波;;一种航天器射频设备频谱兼容性分析方法[J];航天器工程;2012年01期

7 黄大庆;李勃;;新型系统级无人机电磁兼容测试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勃;黄大庆;谢求成;;质量控制管理在无人机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李念峰;郭立红;;大型电子设备群中EMC模块构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安静;武俊峰;吴一辉;;姿控飞轮电控系统电磁兼容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其凤;张崎;奚秀娟;谢大刚;侯冬云;吴楠;;舰船平台电磁兼容顶层量化预设计方法[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11年海战场电子信息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勃;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软件平台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安静;姿控飞轮驱动电路EMC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马喜来;汽车电磁兼容性预估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吴定超;汽车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奇;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综合评估及软件开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严海舟;车载通信系统EMC预测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钟科;复杂电磁场对机载设备的干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柯仲明;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分配[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伟;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分配及软件开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苏东林,王东方,王明皓,孙聪;机载天线电磁兼容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王东方,苏东林;柱状机体/星体与天线间的电磁兼容性[J];现代雷达;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九辉;杜丁;;军用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分析与措施[J];舰船科学技术;2006年S1期

2 黄安春;;电力线通信中电磁兼容问题浅析[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01期

3 戴斌;高剑;张博君;韩星;;雷达电磁兼容试验若干问题解决方法[J];火控雷达技术;2008年01期

4 白黎春;现代雷达的接地设计[J];现代雷达;1999年01期

5 刘华;;电控柜的兼容设计[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8年04期

6 杨川;;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抗干扰技术[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6年04期

7 府锡东;电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及功率因数预测[J];雷达与对抗;1996年03期

8 欣翔;EMC(电磁兼容性)测试用的新型场强和辐射测量计[J];现代电信科技;1996年09期

9 郭海光;;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在电能表测试中的应用[J];天津电力技术;1999年Z1期

10 郑耿忠;单片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技术[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立杰;;舰载设备电磁兼容性设计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王清洲;;电磁兼容性屏蔽设计[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曹冬念;;舰船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4 邵志江;丁吉;顾长青;李茁;;一种分析双绞线串扰的时域方法[A];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吴彦灵;;武器装备采用NDI和CI时的EMC要求分析[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6 赵波;李博;;电子计价秤串扰电磁兼容性分析[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孙■;赵刚;;后记[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8 熊正明;;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电量隔离传感器电磁兼容性[A];四川省电子学会传感技术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卫红;;某上架式计算机的加固与防护[A];2008第六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常天海;高加志;;RFID设备电磁兼容性的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伟洲;网络中双绞线接线方略[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2 河北 赵修海;双绞线受压导致的网络故障[N];电脑报;2003年

3 ;双绞线上的宽带之路[N];人民邮电;2002年

4 辽宁 王新国;局域网中双绞线故障的处理[N];电脑报;2003年

5 于;双绞线也能上千兆[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6 浙江 张京京;网线的选购和识别[N];电脑报;2001年

7 李宏;双绞线也能跑10G[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8 李;长城网络智能交换解决方案突破双绞线地域限制[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9 吕森林;机柜里有些什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10 刘晓辉;突破100米极限[N];电脑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宝;汽车线束寄生参数和串扰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乔崇;长双绞线信号传输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粟梅;矩阵变换器—异步电动机高性能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杨国;3mm波段主被动复合探测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5 李旭;汽车点火系统电磁干扰的仿真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徐军;多导体互连结构的电磁兼容性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高松华;CF_4射频等离子体硅橡胶表面疏水疏油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赵书霞;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放电模式转变机理的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民;光分组网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3年

10 刘易勇;电磁兼容测量系统集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俊;高速互连设计中的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兼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张博;电气参数测试理论及其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3 赵静;DSO专用高速触发与时间内插MCM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袁丽英;嵌入式MODEM开发与设计[D];山东大学;2005年

5 邵志江;线缆线束串扰的时域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刘宗平;基于DSP的高可靠性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和实现[D];大连交通大学;2005年

7 黄谋辉;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8 可勇;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测控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9 彭海军;电磁兼容抗扰度测试中的不确定度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10 李建伟;车辆行驶记录仪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79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79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a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