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蜂窝网络终端直通通信中功率分配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7 12:32

  本文关键词: 蜂窝网络 D2D通信 功率分配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的不断发展,对通信系统资源利用率的要求也相应的越来越高,D2D通信作为一项充满前景和挑战的技术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D2D通信指两个相邻的移动终端设备之间不通过基站或接入点直接通信,蜂窝网络中使D2D设备共享蜂窝设备的资源不仅可以增加频谱效率,而且可以降低移动设备的发送功率从而提高了电池的续航能力,因此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D2D通信工作在两种模式:共信道模式和正交信道模式。共信道模式指蜂窝用户和D2D用户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进行通信;正交信道模式指蜂窝用户和D2D用户分别使用部分蜂窝用户的时频资源进行通信。本文将围绕蜂窝网络下D2D通信中功率分配策略展开研究。主要开展了如下两方面的工作:1)研究了现有蜂窝网络下D2D通信常见的功率分配方案,从不同优化目标出发,分别研究了共信道模式下和正交信道模式下基于信道容量最大化的功率分配方法、共信道模式下基于发送功率最小的功率分配方法以及共信道模式下基于功率效率最大化的功率分配方法,并给出了理论分析以及推导,通过仿真验证了不同功率分配方法的性能。2)提出了共信道模式和正交信道模式下动态功率分配策略。以基本D2D蜂窝单元(包含一个基站,一对D2D用户以及一个蜂窝用户)为研究对象,以基本单元平均功率为约束条件,构建以容量最大化为目标的优化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以及推导,得到了不同通信模式下的功率分配策略的闭式解,通过仿真实验与传统的静态功率分配算法性能进行了对比。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e demand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also increasing accordingly, D2D communication as a promising and challenging technology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mong researchers. D2D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failure of two adjacent mobile terminal devices to pass through. The base station or access point communicates directly, Enabling D2D devices to share cellular equipment resources in cellular networks can not only increase spectrum efficiency, but also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power of mobile devices, thus improving battery life. Therefore, D2D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It works in two modes: common channel mode and orthogonal channel mode, which means that the cellular and D2D users use the same time-frequency resources to communicate. Orthogonal channel mode means that cellular users and D2D users respectively use the time and frequency resources of some cellular users to communicate. In this paper, the power allocation strategy in D2D communication over cellular network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common power allocation schemes for D2D communication in existing cellular networks are studied. Based on different optimization objectives, power allocation methods based on maximum channel capacity in co-channel mode and orthogonal channel mode are studied, respectively. The power alloc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inimum transmission power in the co-channel mode and the power alloc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aximum power efficiency in the co-channel mode are presented,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derivation are given.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power allocation methods is verified by simulation. 2) A dynamic power allocation strategy in co-channel mode and orthogonal channel mode is proposed. A pair of D2D users and a cellular user) a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the capacity maximization as the objective, taking the average power of the basic unit as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derivation are given. The closed solution of the power allocation strategy in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modes is obtain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ditional static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联祥;古昌金;胡栓磊;何凯;;多中继合作通信系统的功率分配研究[J];电视技术;2012年21期

2 Alfons Graf;Juergen Kositza;Tobias Raithel;;称雄业界的汽车功率分配技术[J];中国集成电路;2013年07期

3 徐文官;;隔离与不隔离功率分配网络输入反射系数的分析[J];现代雷达;1980年04期

4 郑敦祥;任意功率分配比的微波开关[J];电子科学学刊;1985年05期

5 张明博;;同轴型八支路等功率分配系统的设计[J];无线电工程;1987年06期

6 夏小梅;彭晶波;;幅度受限的简化功率分配策略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22期

7 雷霞,唐友喜,李少谦,肖悦;部分传输序列法中副信息功率分配的优化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年07期

8 姜维;唐俊华;;随机无线通信信道功率分配策略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年01期

9 俱新德;;不等功率分配或合成的宽频带混合变压器[J];电视技术;1990年03期

10 刘云辉;杨宇航;;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特征模发射最小化误码率优化功率分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忠;;浅析全固态调频广播发射机中的功率分配与合成技术[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年

2 周磊;谢小强;徐锐敏;;基于T型结V波段四路功率分配网络[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周雄弟;赵新胜;;无线通信系统中一种新的联合调度与功率分配方法[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冯然;徐锐敏;谢小强;;一种新型毫米波空间功率分配合成网络[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陈祥;陈巍;;时变衰落双向中继下行信道的信道容量和功率分配[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宋延涛;杨守义;梅亚楠;;基于认知OFDM网络的次优化功率分配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沈川;张勇;谢小强;;一种新型基于波导的Ka波段三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刘双;谢小强;谢俊;;改进型四路H-T功率分配/合成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潘成康;蔡跃明;徐友云;;MIM0多用户接入和干扰回避[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水平;王志刚;李平;徐锐敏;;基于介质集成波导(SIW)的三路零相位功率分配/合成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管理研究中心 朱凯;HSDPA组网及管理需求[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卫恒;基于协作的无线窃听信道安全通信与功率分配[D];重庆大学;2015年

2 张国立;现货市场功率分配问题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3 罗荣华;认知无线网络中功率分配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张南;无线协作网络的性能及功率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庞立华;无线协作传输中的资源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啜钢;基于两跳协作通信系统中断概率和功率分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杨世永;多用户认知信道的容量域和功率分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NGUYEN TRUNG TAN;无线协作中继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曲喜强;协作中继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刘佳;认知中继网络中高效性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大仪;毫米波波导多路功率分配合成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林炳辉;异构无线网络协作通信中的移动终端功率分配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芬;基于CDMA架构的安全无线携能通信系统[D];上海大学;2015年

4 徐岩;隧道协作通信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方法[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田坤;异构无线网络协作通信系统中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功率分配方案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琪琪;LTE-A CoMP传输调度与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周建国;半自治分布式紧凑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与电能质量控制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8 杨景瑞;全双工中继中的功率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月霞;无线网络协作中继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10 李家香;无线异步定位网络的功率分配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4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94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0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