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升降轨PSInSAR观测反演沉降与水平向位移试验

发布时间:2018-02-07 15:07

  本文关键词: 升降轨 形变反演 入射方向 PSInSAR 地面沉降 出处:《国土资源遥感》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In SAR观测的解算值为雷达视线向形变量,在具备多个方向独立观测的条件下可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垂直、东西甚至南北方向的形变量。由于难以同时获取上下、东西和南北3个方向上的独立观测值,因而可利用升降轨模式实现对垂向和东西方向移动量的估计。以PSIn SAR监测所获取的形变速率为观测值,利用二维简化模型求解地面沉降量和东西方向移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形变以沉降为主,水平方向移动微小,证明了升降轨PSIn SAR在地面沉降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Abstract]:The solution value of in SAR observation is radar line of sight variable. The method of least square can be used to invert the vertical, east-west and even north-south shape variabl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in more than one direction,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upper and lower form variables at the same time. Independent observations in three directions, east-west and north-south, so the vertical and east-west movement can b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rbit mode. The deformation rate obtained by PSIn SAR monitoring is taken as the observed value. A simplified two-dimensional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land subsidence and east-west mov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in the studied area is mainly subsidence, and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is small, which prov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PSIn SAR in land subsidence.
【作者单位】: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基金】: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对地观测技术工程实验室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0YFL11) 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编号:1212010814041,1212010641204)共同资助
【分类号】:TN9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夏耶;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J];地震学报;2005年04期

2 葛大庆;殷跃平;王艳;张玲;郭小方;王毅;;地面沉降-回弹及地下水位波动的InSAR长时序监测——以德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4年01期

3 孙建宝;梁芳;徐锡伟;宫鹏;;升降轨道ASAR雷达干涉揭示的巴姆地震(Mw6.5)3D同震形变场[J];遥感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俊;丁晓利;朱建军;李志伟;张长书;王兴旺;;基于CRInSAR和kalman滤波的监测地表三维形变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2 罗海滨;何秀凤;刘焱雄;;利用DInSAR和GPS综合方法估计地表3维形变速率[J];测绘学报;2008年02期

3 严珍珍;石耀霖;范湘涛;杜小平;;提取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的最佳雷达波段问题研究[J];地震;2011年03期

4 李毅;柳林涛;薛怀平;郝晓光;;用D-InSAR研究巴姆地震形变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1期

5 季灵运;许建东;;利用D-InSAR和AZO技术获取Bam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6期

6 周慧芳;张景发;胡乐银;罗毅;;青海玉树地震的InSAR数据同震形变场模拟与参数反演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张桂芳;单新建;张国宏;;利用D-InSAR技术研究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J];地震地质;2009年02期

8 胡俊;朱建军;张长书;王兴旺;李苏;;DInSAR监测地表三维形变的方法[J];工程勘察;2008年12期

9 黄伟;王霞;张永忠;;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J];甘肃科技;2011年15期

10 洪顺英;刘智荣;戴娅琼;申旭辉;单新建;荆凤;;西藏改则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与破裂模式[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汪驰升;单新建;张国宏;王长林;;基于ASAR升降轨数据解算于田M_S7.3地震3D同震形变场[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鞠建华;王平;李志忠;王永江;张登荣;赵继成;葛榜军;朱博勤;党福星;杨日红;;“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遥感科技进展[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一——“十五”地质行业各部门地质与找矿成果综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顺英;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2 查显杰;InSAR形变测量及其在地震学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罗小军;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理论及在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彭曙蓉;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范洪冬;InSAR若干关键算法及其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邢学敏;CRInSAR与PSInSAR联合监测矿区时序地表形变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侯建国;基于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的哈尔滨市地面形变监测与综合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刘斌;InSAR高精度观测地震形变场及其三维重建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9 张瑞;基于多级网络化的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与形变计算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永伟;华北平原德州地面沉降成生机理、监测预警与可控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D-InSAR技术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邵叶;基于D-InSAR和Offset_Tracking技术的同震形变场提取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3 周慧芳;基于D-InSAR技术的地震形变场数值模拟及断层活动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代树红;城市隐伏活断层破裂成灾的模型试验及DSCM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5 孙希龙;基于双星编队SAR的差分干涉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任小冲;基于InSAR的台湾集集地震形变场提取和震源参数确定[D];中南大学;2008年

7 佟国功;基于InSAR的伊朗BAM地震形变场获取和震源参数确定[D];中南大学;2008年

8 刘斌;二维同震形变场提取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孝青;InSAR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09年

10 张慧鑫;使用ALOS DInSAR提取5.1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形变场及形变场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艳;廖明生;李德仁;魏子新;方正;;利用长时间序列相干目标获取地面沉降场[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2 王小刚;陈松;王秀芹;季春来;;德州市地面沉降成因及防治对策浅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3 王超,刘智,张红,单新建;张北-尚义地震同震形变场雷达差分干涉测量[J];科学通报;2000年23期

4 刁桂苓,张四昌,蔡华昌,张跃刚;张北震区附近形变的成因——与王超、张红等人商榷[J];科学通报;2004年12期

5 王胜岭;宋波;王德生;尹训志;;德州市临盘采油区地面沉降监测[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1期

6 何国荣;冯在敏;冯克印;任翠爱;商婷婷;谭现锋;;水准测量网监测在德州市地面沉降中的应用[J];山东国土资源;2012年06期

7 殷跃平,张作辰,张开军;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丽芝;德州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演变机制与可调控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494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94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3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