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电耦合理论的智能反射面天线形状最优控制
本文关键词: 智能反射面天线 形状最优控制 机电耦合模型 温度测量 出处:《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提高反射面天线电性能,基于机电耦合理论,以增益和第一副瓣为综合控制目标,建立智能反射面天线形状最优控制模型。模型考虑结构强度和作动器性态约束,将作动电压作为被控变量,通过机电耦合模型将电性能表示为作动电压的函数。以某7.3m反射面天线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自重与温度载荷,分别应用所提方法与传统形状最优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其中温度载荷由77个温度传感器实测获取。结果表明,基于机电耦合理论的形状最优控制模型在改善天线的电性能方面更加有效。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reflector antenna, based on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theory, the optimal control model of the shape of the smart reflector antenna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gain and the first sidelobe as the integrated control targets. The model considers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the actuator state constraints. Taking the actuating voltage as the controlled variable,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is expressed as the function of the actuating voltage by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model. A 7.3m reflector antenna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deadweight and temperature load are considered.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shape optimal control method are used to control, and the temperature load is measured by 77 temperature sens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ape optimal control model based on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theory is mo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antenna.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35006,512053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k5051304009)资助课题
【分类号】:TN82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咸奎成;黄海;;自适应压电桁架形状控制中作动器优化配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2 王从思;保宏;仇原鹰;陈光达;;星载智能天线结构的机电热耦合优化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3 龙连春,隋允康;自适应天线结构位移最优控制[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4 张世君;张京军;何丽丽;高瑞贞;;智能桁架作动器数目与位置的多目标优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边边;黄海;;自适应桁架结构天线形状最优控制[J];计算力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隋允康,龙连春;智能天线结构形状最优控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3年05期
7 李鹏;张志华;王伟;郑飞;;基于不同网格形式的反射面天线方向图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年02期
8 宋立伟;段宝岩;郑飞;;反射面表面与馈源误差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年06期
9 冷国俊;王伟;段宝岩;李小平;;赋形卡氏天线主面变形的副面实时补偿[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1年05期
10 王伟;宋立伟;李鹏;马洪波;;从远场方向图反推天线面板调整量[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苑凯华;邱志平;;压电复合材料壁板颤振的控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2 张新刚;吴刚;钟鹰;;宽带双频双极化星载赋形反射面天线优化设计[J];电讯技术;2011年07期
3 张新刚;吴刚;钟鹰;;遗传算法在星载数传天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电讯技术;2011年09期
4 王从思;保宏;仇原鹰;陈光达;;星载智能天线结构的机电热耦合优化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5 张新刚;吴刚;钟鹰;;极小极大值法在赋形反射面天线设计中应用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6 王从思;段宝岩;郑飞;仇原鹰;;大型空间桁架面天线的结构—电磁耦合优化设计[J];电子学报;2008年09期
7 李鹏;郑飞;段宝岩;;考虑馈源位置误差的面天线机电耦合优化设计[J];电子学报;2010年06期
8 龙连春,隋允康;自适应天线结构位移最优控制[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9 刘书田;林哲祺;;考虑作动器联接方式的结构形状控制优化[J];工程力学;2009年02期
10 许贤;罗尧治;沈雁彬;;张力结构的动态控制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鹏;反射面天线与高密度机箱的多场耦合分析与集成优化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立伟;天线结构位移场与电磁场耦合建模及分析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从思;天线机电热多场耦合理论与综合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占甫;天线结构homologous变形设计与可展结构试验及间隙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王剑;压电曲壳曲梁组合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和形状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李娜;表面粗糙度对高精度微波电子装备电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冷国俊;大型天线反射面保型与机电综合优化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阎彬;结构—热耦合问题及结构疲劳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阳;赋形波束反射面天线的设计与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傅丽佳;一种基于两场耦合模型的反射面天线机电集成稳健优化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颜杨洋;大型射电望远镜伺服系统控制方法的比较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龙;空间智能桁架主动控制的数学仿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郭逢宇;大型射电望远镜主动面系统控制软件的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李俊峰;智能天线技术及其基于软件无线电实现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7 顾强强;基于扁曲梁屈曲特性的形状自适应结构单元分析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8年
8 胡靖;抛物面天线反射面形变与应力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杜立贺;基于丝网等效的网状反射面天线电性能分析与软件开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孔德文;扁球壳作动器的力学机理及在桁架形状控制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人伟;自适应结构综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2 咸奎成;黄海;;自适应压电桁架形状控制中作动器优化配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王从思;段宝岩;仇原鹰;;天线表面误差的精确计算方法及电性能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4 王伟;段宝岩;马伯渊;;一种大型反射面天线面板测试与调整方法及其应用[J];电子学报;2008年06期
5 王从思;段宝岩;仇原鹰;;Coons曲面结合B样条拟合大型面天线变形反射面[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1期
6 龙连春,隋允康;自适应天线结构位移最优控制[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7 龙驭球,李聚轩,龙志飞,岑松;四边形单元面积坐标理论[J];工程力学;1997年03期
8 龙志飞,李聚轩,岑松,龙驭球;四边形单元面积坐标的微分和积分公式[J];工程力学;1997年03期
9 王晓晴;唐加福;宫俊;陈梅;;基于随机权重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多目标动态单元构建方法[J];管理学报;2008年04期
10 隋允康,邵建义;自适应超静定桁架结构强度控制的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龙连春;智能桁架结构受力性态最优控制的建模与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春;;石英晶体提供精密温度测量[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3年05期
2 许庆彦,柳百成,熊守美;32通道快速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的研制[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1999年05期
3 关晓平;一种新型的荧光光纤温度测量系统[J];传感器技术;2001年04期
4 郑长征;毛哲;谢兆鸿;;多个DS18B20在粮库测温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6年11期
5 田开坤;徐海霞;;基于AVR单片机捕获中断和热敏电阻的温度测量[J];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03期
6 朱全银;孔庆霞;;常温下提高工业现场温度采集数据精度的方法[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8年11期
7 郭铁桥;;一种新的温度测量液晶显示系统[J];山西建筑;2010年10期
8 G.C.M.Meijer;周铸乾;;单片集成温度传感器[J];遥测遥控;1988年03期
9 郑焕东;钱冰;;富Te相HgZnTe液相线温度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1989年04期
10 田兴;荧光光纤温度传感器激励光源的选择[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随更;刘小文;傅莉;;惯性摩擦焊接过程中的界面温度[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1999年
2 王玉田;耿丽琨;;锁相环在荧光测温系统中的应用[A];第四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赵世军;高太长;张伟星;郑花青;;探空仪温度测量的误差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张玉林;;静止卫星辐射致冷器温度测量和控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华小龙;朱敏霞;;制冷设备检测中温度精密测量方法[A];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润泽;叶刚;尹晓春;;弹药螺纹连接件拆卸过程的温度测量[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牛栋;张义;冯金铭;乔文娟;;西龙池电站水库渗流监测—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设计[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07)[C];2007年
8 杨志民;张书华;赵煜;杨殿成;;两种高温热电偶的测温对比试验研究[A];2008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伟;赵涌;;基于ARM的温度巡检保护装置的研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华小龙;贺琪华;董天禄;吴献忠;朱敏霞;;新型冷水机组实验装置的研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纳米级多作动器微进给平台设计[N];科技日报;2005年
2 MCU;可替代热敏的电阻温度传感器[N];电子报;2006年
3 穆格工业集团 Bernhard Zervas;浅谈新一代电液蒸汽阀门作动系统[N];中国电力报;2007年
4 董映璧;俄研制出首台超导低温磁场测量仪[N];科技日报;2004年
5 记者 张哲浩;西安航空基地两项目揽资8.5亿[N];科技日报;2008年
6 郑州 金杰;DS18B20实现高精度温度测量[N];电子报;2005年
7 胡晓煜;多电飞机技术的发展[N];中国航空报;2007年
8 张丽辉;10企业进驻13所孵化基地研发民品[N];河北日报;2007年
9 河北滦县电力局 安华 王小强;浅谈红外热像仪在供电企业的应用[N];国家电网报;2008年
10 江苏 鲁思慧;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上)[N];电子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晶;光控作动器本构建模及板壳结构振动模态控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胡春海;光纤荧光温度传感器理论和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4年
3 张向东;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及在油气井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4年
4 李杰;箭炮发射装药非稳态传热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华;基于压电传感与作动的锥壳振动特性及主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燕;分析化学在时空上的延伸[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7 杨志波;金刚石磨粒激光钎焊工艺与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陈琢;混沌在小信号测量与系统参数估计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小霞;激光照射下生物组织热效应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张葆;动载体成像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将;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玻璃纤维机械温度控制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李科;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8年
3 秦冬林;煮茧机温度遥测系统及煮茧专家系统的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尹铁男;超急速爆发沸腾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5 刘俊;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温度测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冬生;荧光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7 陈钟;激光熔覆熔池温度的测量[D];苏州大学;2006年
8 刘娟;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9 朱丽娟;基于神经网络的彩色温度软测量[D];广西大学;2008年
10 李操;测温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与外界环境影响的关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12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51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