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星地激光通信链路瞄准角度偏差修正及在轨验证

发布时间:2018-02-16 11:32

  本文关键词: 光通信 星地激光通信 光束瞄准偏差 坐标变换 偏差修正 出处:《中国激光》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链路地面捕获实验初期,由于激光通信终端地面光机装调和整星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系统误差,在瞄准过程中存在8mrad的瞄准角度偏差,且平均捕获时间大于40s,严重影响星地光通信链路捕获性能。基于此,利用立方棱镜坐标系为桥梁,建立了基于坐标变换的卫星本体坐标系与终端基准坐标系的修正变换矩阵,通过地面坐标系测量,最终对光束瞄准角度偏差进行了有效补偿。海洋二号卫星在轨实测结果表明,星地激光通信链路的瞄准偏差由最初的8mrad减小为0.8mrad,捕获扫描范围显著缩小,链路平均捕获时间由最初的40s减小到小于5s,明显优于国外同类型终端在轨实验性能,对卫星激光通信链路捕获性能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Abstract]: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satellite ground laser communication link ground cap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there is a systematic error due to ground laser communication terminal machine assembly and the entire star in the installation process, aiming at the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8mrad aiming angle deviation, and average acquisition time is more than 40s, serious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satellite to ground laser communication link. Based on this, using the cubic the prism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matrix correction bridge, established the satellite coordinate system based on the terminal and the reference coordinate system, the ground coordinates measurement, finally on the beam pointing angle devi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mpensation. Ocean No. two satellite on orbit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tellite to ground laser communication link is reduced from the initial aiming error 8mrad 0.8mrad, captured the scanning range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average link acquisition time from 40s reduced to less than 5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same type of terminal in abroad The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of rai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atellite laser communication link.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N92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静江,黄永梅,傅承毓;空间光通信ATP系统中的跟瞄技术[J];光电工程;2003年04期

2 姜会林;胡源;丁莹;付强;赵义武;董科研;宋延嵩;娄岩;;空间激光通信组网光学原理研究[J];光学学报;2012年10期

3 José María Garrido Balsells;Antonio Jurado-Navas;Miguel Castillo-Vázquez;Ana Belén Moreno-Garrido;Antonio Puerta-Notario;;Advantages of solitonic shape pulses for full-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s[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2年04期

4 杨清龙;谭立英;马晶;;Analysis of Doppler-effect on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 with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architectures[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09年01期

5 侯俊峰;王东光;邓元勇;孙英姿;张志勇;;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法的Mueller矩阵椭偏仪[J];中国激光;2013年04期

6 翟超;武凤;杨清波;谭立英;马晶;;自由空间光通信中大气光束传输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激光;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青;陈春雷;王慧;郭振华;;变结构控制在空间光通信PAT系统中的应用[J];电光与控制;2008年08期

2 董永英;马彩文;董森;;基于小波分析的模糊控制算法应用[J];光电工程;2006年07期

3 许东霞;李生民;梁德胜;孙旭霞;;星间光通信中跟踪控制技术及发展[J];光通信技术;2012年03期

4 谭立英;吴世臣;韩琦琦;马晶;;潜望镜式卫星光通信终端的CCD粗跟踪[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2期

5 唐健琼;何志毅;;光无线局域网上行链路中的光束对准设计[J];广西通信技术;2012年02期

6 林志超;;光通信ATP系统的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08期

7 赵太飞;张爱利;金丹;官亚洲;;无线紫外光非视距通信中链路间干扰模型研究[J];光学学报;2013年07期

8 赵太飞;李琼;王一丹;张爱利;;基于粒子群的无线紫外光网络快速信道分配方法[J];光学学报;2014年01期

9 刘向远;钱仙妹;黄宏华;李玉杰;饶瑞中;;反冲和下抽运效应对大气中间层钠原子激发与辐射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4年03期

10 曹桂源;杨玉强;俞建杰;沈涛;;温度对空间光-单模光纤耦合的影响研究[J];光学学报;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从均;星间激光通信终端及其实验室检测平台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2 李强;基于球齿轮传动的新型指向平台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俊;基于汽车主动安全的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唐金力;空间激光通信地基光电跟踪单元控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任斌;空间激光通信系统高精度光束伺服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安松;基于FPGA的空间激光通信粗跟踪单元光斑检测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5 勾燕洁;车载自动跟瞄装置的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仿真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刘长城;大气激光通信中ATP系统的仿真与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 邢卓异;光电平台伺服系统设计与控制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韩旭东;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改进[D];东南大学;2006年

9 董永英;星载光电跟踪系统的模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6年

10 齐文彬;机载光电稳瞄伺服系统建模与仿真[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永梅,付承毓;数字随动系统的设计和仿真[J];光电工程;1999年S1期

2 梁平;赵尚弘;李勇军;方姚生;马业伟;;基于激光链路的卫星光网络路由算法[J];光通信技术;2007年05期

3 刘宏展;孙建锋;刘立人;;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光通信技术;2010年08期

4 孙学金;李浩;唐丽萍;;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大气体散射偏振度特性研究[J];光学学报;2011年05期

5 李菲;吴毅;侯再红;;湍流大气光通信系统误码率分析与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12年06期

6 张诚;顾闻博;柳迪;舒首衡;陈乐;胡薇薇;郑铮;徐安;;星地光通信多点地面接收方案的初步研究[J];光子学报;2008年02期

7 彭波;丁天怀;王鹏;;纺织纤维光散射特性的模拟与实验[J];光学学报;2012年08期

8 陈晶;艾勇;谭莹;叶德茂;曹阳;;小卫星编队光通信系统设计[J];光通信技术;2007年06期

9 吴国强;孙兆伟;赵丹;张伟清;;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的发展和趋势[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10 韩成;白宝兴;赵馨;杨华民;佟首峰;姜会林;范静涛;;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捕获控制系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义君;星地激光通信链路中大气湍流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鹏芳;低轨道卫星激光通信网络动态路由策略与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瑞民,杨景曙,孙晓军;对空中动目标空-空通信链路有效干扰区的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1999年02期

2 刘磊;常青;李军;习清伶;;星间异步通信链路的误码率测试技术[J];空间电子技术;2010年01期

3 刘海燕;潘成胜;;星地通信链路快速建立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2年18期

4 黄震,吴长奇,李炳新,于荣金;塑料光纤通信链路的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4年12期

5 徐东健;袁小刚;胥杰;;输入信号偏振态对半导体光放大通信链路的影响研究[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6年03期

6 顾磊;金韬;;星间光通信链路优化设计[J];半导体光电;2006年03期

7 陈文宜;;综合通信链路在远程机房监控中的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年02期

8 李雪;张其善;习清伶;钟兴旺;熊之凡;;基于异步通信链路的星间基线精密测量技术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7期

9 肖海桥,张量,汤俊雄;卫星光通信链路新型宽视场角捕捉方案探讨[J];电子学报;1999年08期

10 朱秋萍,刘国华,方志豪;用重要性抽样方法估计数字光纤通信链路的误码率[J];电子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韩成;杨华民;佟首峰;白宝兴;;大气附面层对空地激光通信链路影响的研究与仿真[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2 刘童岭;王瑞;李晓波;;基于MATLAB的中继无人机通信链路干涉因子研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王振岭;;基于RDSS通信链路的双模定位技术研究[A];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4 袁伟;王天亮;沈小龙;;深空激光通信链路的建立和保持[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余建斌;“太空宽带”不再遥远[N];人民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群峰;基于时域透镜的高速非线性光纤通信链路的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杨延飞;基于GALS NoC的异步片上通信链路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多星在轨运行通信链路的研究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万玲玉;气象条件对近地视距光通信链路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3 王心一;月地及月表通信链路研究与仿真软件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艾扬利;数据中继卫星光通信链路仿真及关键技术分解[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5 胡茂海;TDRSS通信链路的设计及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刘树立;混合通信链路中的流量控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旭蕊;基于贝叶斯网络的SCADA通信链路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8 远正茂;基于博弈论的干扰窃听信道物理层安全传输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9 李现亭;基于地—空通信链路的RAKE接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罗建将;GEO激光通信链路中BPSK调制技术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15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515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c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