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可视化噪声源检测中的声-光偏离校准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 传声器阵列 声像图 视频图 偏离 校准方法 出处:《电子学报》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现有的阵列声成像的声-光偏离校准复杂性的问题,研究了一种传声器阵列声像图和视频图的偏离校准方法,该方法针对声-光偏离(平移、旋转和缩放)基本问题,推导出了校准偏离的公式.设计了一个声-光复合校准器,通过提取视频图像的光源中心坐标和声像图的声源中心坐标,得到一个校验的声-光坐标偏离值.根据不同位置的五次实验,得到五个校验的偏离值,再利用本文建立的校验模型计算出五个修正量,将这些修正量带入传声器阵列的声成像算法中即可实现传声器阵列的声-光偏离校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误差度为0.12°,在允许的0.2°范围之内,可以作为传声器阵列声像图和视频图偏离校准的一般方法.
[Abstract]:Aiming at the complexity of acousto-optic deviation calibration of array acoustic imaging, a calibration method for acoustic image and video image of microphone array is studied. The method is aimed at the basic problems of acousto-optic deviation (translation, rotation and scaling). The formula of calibration deviation is derived. An acousto-optic compound calibrator is designed. By extracting the central coordinates of the light source of the video image and the central coordinate of the sound source image, According to the five experiment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the deviation values of five checkout are obtained, and the five correction quantitie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alibration model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acousto-optic deviation calibration of microphone array can be realized by introducing these correction quantities into the acoustic imaging algorithm of microphone arra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rror degree of the method is 0.12 掳, which is within the allowable range of 0.2 掳. It can be used as a general method for deviation calibration of microphone array images and video images.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1074278,No.111743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No.11304352)
【分类号】:TN9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加庆;陈进;张桂才;陈少林;刘先锋;;基于波叠加的噪声源识别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刘哲;陈日林;滕鹏晓;杨亦春;;基于平面传声器阵列的声源定位系统[J];声学技术;2011年02期
3 于飞,陈剑,李卫兵,陈心昭;声场分离技术及其在近场声全息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4 乔渭阳,Ulf Michel;二维传声器阵列测量技术及其对飞机进场着陆过程噪声的实验研究[J];声学学报;2001年02期
5 于飞,陈剑,陈心昭;双全息面分离声场技术及其在声全息中的应用[J];声学学报;2003年05期
6 侯俊剑;蒋伟康;;基于声成像模式识别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年08期
7 郝鹏;郑四发;杨殿阁;连小珉;李克强;;运动物体噪声场分解的传递路径声全息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永飞;王元钦;罗翔;;利用声全息方法实现自由场局部有源噪声控制[J];电声技术;2009年08期
2 罗超;查智明;潘娟琴;姚为方;;变电站复杂声场中多点噪声源的鉴别[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10期
3 张承斌;裘信国;龚健;;基于双层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的声场分离技术[J];电声技术;2014年03期
4 孟藏珍;许稼;花良发;杨健;彭应宁;;基于接收滤波器设计的MIMO-SAR波形耦合抑制[J];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5 王玉江;向宇;李晓妮;孙玉海;;基于多球域波叠加法的PNAH正则化方法的仿真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6 毕传兴;唐琦;张永斌;贺春东;;双面Patch近场声全息实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宋文萍;余雷;韩忠华;;飞机机体气动噪声计算方法综述[J];航空工程进展;2010年02期
8 乔渭阳;Ulf Michel;;基于改进的传声器阵列数据分析技术的飞机机体噪声实验研究[J];航空学报;2008年03期
9 季建朝;白龙;黄迅;;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波束形成算法及其航空应用[J];航空学报;2011年01期
10 李加庆;陈进;刘先;薛伟飞;陈延太;;基于虚拟仪器的声场可视化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浩驰;宋文萍;;飞机机体噪声分析与降噪方法研究概述[A];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毕传兴;陈心昭;陈剑;;基于等效源法的声场分离技术及其在近场声全息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刘哲;陈日林;罗伦楷;杨亦春;;利用平面螺旋阵测量汽车发动机噪声[A];运输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09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宋文萍;张浩驰;韩忠华;;飞机机体噪声预测方法概述[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乔渭阳;Ulf Miche;;民用客机机体噪声源声学特性的实验分析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爽;乔渭阳;武兆伟;黄晓聃;;基于传声器阵列技术的发动机地面开车声学特性实验研究[A];中国航空结构动力学专业组第十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陶灿;杨益新;田丰;史阳;刘宗伟;;宽带DOA估计的并行DSP实时实现[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3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松;基于相位共轭方法进行声源识别和定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贾文强;基于局部近场声全息的机械噪声源特征提取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侯俊剑;基于声像模式识别的故障诊断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兵;运动汽车声场可视化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严金海;声、毫米波复合寻的系统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唐建生;运动目标辐射噪声的宽带波束形成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李加庆;基于声全息的故障特征提取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周晓华;运动噪声源识别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杨超;基于局部近场声全息的机械噪声源特征提取技术[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时洁;基于矢量阵的水下噪声源近场高分辨定位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智超;水下噪声源定位识别方法与软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马佳男;格林函数在平面近场声全息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杜亮;基于声阵列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凌志;运动车辆最大辐射噪声源定位方法和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聂佳;基于主动声全息的全向声反射系数测量方法理论仿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宋丹;基于声全息理论的噪声分析系统的研发[D];吉林大学;2006年
7 赵芳芳;波束形成方法在噪声源识别应用中的仿真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邓可教;波束形成噪声源识别方法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9 孙玉;基于声全息技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宫延明;小型制氧机振动噪声研究及结构优化[D];浙江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宇,黄玉盈;基于复数矢径的波叠加法解声辐射问题[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2 袁胜发;褚福磊;何永勇;;基于网格支持矢量机的涡轮泵多故障诊断[J];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3 郑四发;郝鹏;李西朝;李克强;连小珉;;车外加速噪声的传递特性模型及声源识别[J];汽车工程;2010年05期
4 郑凯,郑四发,杨殿阁,连小珉,蒋孝煜;声全息分析噪声场的空间频域重建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尤云祥,缪国平,刘应中;用近场声学测量信息可视化多个三维障碍物的一种快速算法[J];物理学报;2001年06期
6 尤云祥,缪国平;阻抗障碍物声散射的反问题[J];物理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德俊;;近场声全息对振动体及其辐射场的成像[J];物理学进展;1996年Z1期
8 唐浩;屈梁生;;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发动机故障诊断[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9 程建政,张德俊;编磬振动特性的声全息研究[J];声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杨殿阁,郑四发,李愈康,连小珉,蒋孝煜;用于声源识别的声全息重建方法的研究[J];声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捷;硅微型传声器[J];电声技术;2004年09期
2 贺志坚;郑虎鸣;;数字传声器原理与应用[J];电声技术;2008年10期
3 贺志坚;郑虎鸣;;传声器阵列原理与应用[J];电声技术;2009年11期
4 贺志坚;郑虎鸣;;微型数字传声器技术与发展[J];电声技术;2012年02期
5 刘昌科;谢立国;;超指向性数字传声器[J];电声技术;1993年10期
6 沈鋮;传声器阵的原理和设计[J];电声技术;2001年02期
7 杨鑫峰,彭科,卢晶,徐柏龄;小型差分传声器阵列的位置校准[J];电声技术;2005年05期
8 葛俊;邱小军;;两种抛物面形状的指向性传声器的比较[J];电声技术;2009年01期
9 廖逢钗;;传声器阵列的构建与性能评估[J];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云翼;崔杰;肖灵;;一种适用于混响环境的双传声器自适应指向性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贺志坚;郑虎鸣;;微型数字传声器技术与发展[A];2011年电声行业专家组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徐柏龄;彭科;林志斌;;近进聚焦差分传声器阵列在手机中的应用研究[A];2006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彤;李家武;张敏;许学忠;吴娜;;传声器基阵任意布设时的目标定位修正算法[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江峰;李晓东;;传声器阵列标校的阵元级处理系统[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孙爽;乔渭阳;武兆伟;黄晓聃;;基于传声器阵列技术的发动机地面开车声学特性实验研究[A];中国航空结构动力学专业组第十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光彦;王伟策;蒋新胜;孙峥;;基于传声器阵列的交通流量检测系统设计[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7 齐娜;;传声器阵列的宽带自适应恒定束宽波束形成方法[A];2005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佳路;郑成诗;李晓东;田静;;一种面向二元小孔径传声器阵列的时域波达方向估计算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宏森;基于传声器阵列的建模和定位算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吕艳新;被动声目标识别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马晓红;传声器阵列语音增强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庆生;微型生物听觉系统的定向机理及仿生声感应结构的设计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敖三三;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激光焊接过程质量检测理论与方法[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基于传声器阵列的被动声定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志飞;传声器阵列近场鲁棒性算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李珍;双传声器感知系统对声音的一种图像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蔡盛盛;面向目标波达方向实时估计的传声器阵列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刘英翠;基于传声器阵列的被动声音定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张洪铭;基于平面螺旋传声器阵列的声成像定位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雁;运动声源定位的随机传声器阵列结构生成方法及其实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8 余立志;实时阵列声成像定位技术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9 王玮;声场可视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任国栋;基于NI平台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6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51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