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网络中大功率带间串扰攻击研究
本文关键词: 光纤光学 光网络 大功率带间串扰攻击 攻击信号功率 光纤非线性 出处:《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理论分析了光网络中大功率带间串扰攻击的产生机理,得出了攻击信号功率和光纤非线性折射率系数是大功率带间串扰攻击对用户信号质量产生破坏影响的主要因素。在VPI中搭建仿真实验系统,以误码率为信号质量评价指标,研究了大功率带间串扰攻击对用户信号质量的攻击影响及其攻击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大功率带间串扰攻击会造成和攻击信号使用同一条光纤进行传输的用户信号质量劣化。攻击信号功率越高,信道间隔距攻击信号越近,光纤非线性折射率系数越大,用户信号受攻击影响越严重。大功率带间串扰攻击具有一定的攻击传播能力,当攻击信号功率高于用户信号功率27 dB时,攻击信号的攻击影响可传播至第四个光交叉连接器。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large power inter-band crosstalk attacks in optical networks i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ower of attack signal and the nonlinear refractive index coefficient of optical fiber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user signal caused by high-power inter-band crosstalk attack. A simulation experiment system is built in VPI, and the error rate is taken as signal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The influence of high-power inter-band crosstalk attack on the signal quality of the user and its attack propagation ability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power inter-band crosstalk attack will result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user signal transmitted by the same fiber as the attack signal. The higher the power of the attack signal, the closer the channel spacing is to the attack signal, and the greater the nonlinear refractive index coefficient of the fiber is. When the power of attack signal is 27 dB higher than that of user signal, the attack effect of attack signal can spread to the fourth optical cross connector.
【作者单位】: 西安通信学院光纤通信教研室;西安通信学院指挥所信息系统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212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基金(2012JY002-260)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俄广西,龚耀寰;基于用户信号的多径信号分组的DOA估计[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年09期
2 余亮;;有线电视收费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有线电视;2006年18期
3 陈海彬;;有线电视用户故障检修三例[J];家电检修技术;2001年04期
4 何兆仁;;用户系统分配器不宜直接带用户[J];中国有线电视;2006年07期
5 祖强 ,赵慧玲;ISDN终端第三层软件的研究[J];电信科学;1990年03期
6 ;创新动态[J];广播电视信息;1999年04期
7 殷勤业,姚敏立;智能天线系统中上行多用户相干信号的分离与DOA估计方法研究[J];通信学报;2000年05期
8 陶莹;;浅谈有线电视用户收费管理系统的应用[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5年04期
9 Steve Gorshe;;ITU-T G.709光传输网络[J];电信技术;2009年09期
10 刘传伟;郝威;刘利江;;基于干扰温度检测的频谱空洞探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成交;;多径CDMA信道盲空时多用户检测器[A];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C];2005年
2 李红娟;孙超;;一种码分多址水声多用户通信系统仿真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袁昌济;;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继刚;吴荣辉;肖鹏飞;;动态多波束智能天线及其应用[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莉;张志涌;;基于PSO优化算法的QPSK信号盲分离[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宸;郭滨;王珂;;基于信号统计特性的多用户检测[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周围;周正中;张德民;;基于高阶累积量的空间特征估计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8 方红雨;;基于最小峭度准则的码约束盲恒模干扰抑制算法[A];第十九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昊;赵杭生;;基于三阶累积量的频谱感知技术研究[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唐普英;李绍荣;黄顺吉;;CDMA通信中最佳多用户检测的一种神经网络方法[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智能天线技术及其应用[N];人民邮电;2008年
2 邬贺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换代[N];学习时报;2005年
3 西门子(中国)产品经理 梁东庆;TD-SCDMA的关键技术[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何英;智能天线开辟移动通信新纪元[N];人民邮电;2003年
5 赵训威;3G扩容与抗干扰必不可少[N];计算机世界;2005年
6 ;智能天线的实现方案[N];人民邮电;2002年
7 邓新;湖北联通:安全网络服务和谐社会[N];湖北日报;2006年
8 岳斌;软件无线电技术在3G和4G中的应用[N];人民邮电;2007年
9 韩旭东 曹建海;WLAN谁推一把[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10 ;TD-SCDMA联合检测技术[N];人民邮电;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宸;MIMO-OFDM系统中的盲多用户检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应忍冬;基于相关函数标识的多用户抗干扰无线通信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闫琦;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熊瑾煜;CDMA地面移动通信用户定位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程皓;低截获直扩信号参数盲估计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勇;SCDMA系统从固定到移动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努瓦夫;[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吴可镝;无线通信系统中无速率码的编译码技术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贺岩;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频谱感知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俄广西;空分多址技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大雷;认知无线电频谱协作检测算法仿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冯灏;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飞;DS/CDMA信号盲检测与分离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朱亚敏;守时系统用户信号监测方法研究与软件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0年
5 冯梅;基于GO序列的准同步MC-DS-CDMA系统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范波;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刘秦;TD-SCDMA系统中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刘明杰;最快检测在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田飞;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马俊;上行多用户MIMO检测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34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53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