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LDPC-OFDM编码调制的无源光网络

发布时间:2018-03-04 10:00

  本文选题:光通信 切入点:无源光网络(PON) 出处:《光电子.激光》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无源光接入网中,利用高编码增益的前向纠错编码和先进的调制技术可以降低系统对发射功率的要求,提升网络性能。本文将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技术引入无源光网络(PON),构建基于LDPC-OFDM编码调制的无源接入网系统,在20km单模光纤(SMF)上实现10Gbit/s LDPC-OFDM编码调制信号的下行传输,2Gbit/s编码OOK信号的上行传输。误码率(BER)均为10-3时,在下行链路LDPC-OFDM编码调制较未采用编码调制系统性能提升了3.9dB;在上行链路,LDPC编码信号性能较RS(255,223)和RS(255,239)分别有1.8dB和2.3dB的提升。
[Abstract]:In passive optical access networks, the requirement of transmission power can be reduced by using high coding gain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and advanced modulation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 an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modulation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to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 and a passive access network system based on LDPC-OFDM coding modulation is constructed. The downlink transmission of 10Gbit / s LDPC-OFDM coded modulation signal is realized on a 20km single-mode fiber optic fiber, and the uplink transmission of 2Gbit / s coded OOK signal is realized. When the bit error rate (BER) is 10-3, The performance of LDPC-OFDM coded modulation in downlink is 3.9 dB higher than that of non-coded modulation system,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DPC-coded signal in uplink is 1.8dB and 2.3 dB higher than that of RSP255P22323 and RSP255P239,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光通信科学与技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工程学院;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FM043)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1GZKF031109) 山东省“泰山学者”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TN92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欣颖;侯春宁;张俊文;方武良;黄博;邹书敏;邵宇丰;迟楠;;在光DD-OFDM背靠背和传输系统中研究IQ不平衡[J];光电工程;2010年03期

2 陈存康;乔耀军;纪越峰;;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英文)[J];光子学报;2011年05期

3 肖江南;陈林;余建军;;基于LDPC-TCM OFDM的60GHz光载毫米波传输性能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2年12期

4 向劲松;马圣明;刘飞;杨松;;空间光通信APD接收机下LDPC码译码方法及性能分析[J];光电子.激光;2013年04期

5 陈林;曹子峥;董泽;余建军;;直接检测的光正交频分复用信号光纤传输系统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9年03期

6 陶金晶;张阳安;黄永清;张锦南;袁学光;李宇鹏;;Application of LDPC codes in atmospheric optical communication with coherent detection[J];Optoelectronics Letters;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鹏;肖江南;李凡;陈林;;抑制OFDM信号峰均比对直接检测光传输系统的性能影响[J];光电工程;2011年11期

2 陈虹先;李凡;肖江南;曹子峥;余建军;陈罗湘;陈林;;基于压扩变换的直接检测O-OFDM系统的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1年07期

3 袁燕;秦毅;孙军强;;基于级联马赫-曾德电光调制器的60GHz光载毫米波传输系统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1年11期

4 夏敏敏;董泽;曹子峥;张益民;陈林;;光相位调制器和光强度调制器产生40GHz光载OFDM毫米波信号的传输性能比较[J];光学学报;2010年06期

5 高丽娜;刘剑飞;曾祥烨;姜伟虎;;一种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联合相位均衡方法[J];光学学报;2012年01期

6 曾冠军;陈林;余建军;肖江南;曹子峥;李凡;;基于RS码及网格编码调制技术的60GHz OFDM-RoF系统[J];光子学报;2011年07期

7 张蕾蕾;付明磊;乐孜纯;;密集波分复用条件下的光轨网络串扰分析与仿真[J];光子学报;2012年03期

8 马良;陈林;肖江南;刘彬晖;;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时域均衡算法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2年08期

9 高海越;潘炜;;基于小波变换的长距离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四波混频引起的相位噪声分析[J];光学学报;2012年11期

10 李勇志;肖江南;陈明;陈林;余建军;;基于虚拟子载波降低光正交频分复用信号峰均功率比新方法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泽;光纤无线和相干光通信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卢嘉;四波混频效应在Radio-over-Fiber系统和全光波长变换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肖江南;光纤通信系统中高效信号处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全光波长变换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曾冠军;前向纠错码在OFDM-RoF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温广倩;光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陈虹先;OFDM信号光纤传输系统中降PAPR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刘彬晖;光OFDM传输系统的均衡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丁福玲;OFDM-PON媒质接入控制协议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张晓东;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张军;光OFDM传输系统性能的损伤分析及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孔敏;直接检测光OFDM系统中信道估计算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舒清龙;兼容单边带直接检测光OFDM系统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建国;叶文伟;毛幼菊;;光通信系统中基于LDPC码的SFEC码型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9年11期

2 李支兰;曹子峥;董泽;陈林;;一种基于相位调制器的40 GHz OFDM-ROF系统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0年03期

3 陈虹先;李凡;肖江南;曹子峥;余建军;陈罗湘;陈林;;基于压扩变换的直接检测O-OFDM系统的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1年07期

4 袁建国;王望;梁天宇;;一种高速长距离光通信系统中QC-LDPC码的构造方法[J];光电子.激光;2012年05期

5 袁建国;王望;汤彬;梁天宇;王永;;光通信系统中基于伽罗华域乘群的QC-LDPC码的一种新颖构造方法[J];光电子.激光;2012年07期

6 叶青;瞿荣辉;方祖捷;;Generation of millimeter-wave sub-carrier optical pulse by using a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07年01期

7 邵宇丰;陈林;文双春;余建军;;产生暗归零码光标记信号的新方案[J];光学学报;2007年09期

8 陈佳杰;李晓峰;;大气湍流光PPM通信系统中LDPC码的置信传播译码(英文)[J];光子学报;2009年02期

9 张超俐;陈林;邵宇丰;曹子峥;李登科;余建军;;采用OFDM信号作为标记的光分组交换方案[J];光子学报;2010年01期

10 方祖捷;叶青;刘峰;瞿荣辉;;毫米波副载波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激光;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波;范伟;何超;吴晗平;;光通信用自聚焦透镜耦合损耗的研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9年04期

2 林文学;许新华;宋振云;胡昌杰;沈平;;高职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光通信研究》1980——1982年索引[J];光通信研究;1982年04期

4 常世强;;光缆数字通信传输网监控系统[J];电信科学;1993年02期

5 ;《光通信研究》被评为湖北省一级(优秀)期刊[J];光通信研究;1995年04期

6 卢文全;光通信概述[J];光通信技术;1997年03期

7 杨晓段;陈鸿林;;飞速发展的光纤通信[J];物理通报;1997年06期

8 刘刘;城域网为光通信提供了又一竞争机会[J];光通信技术;2001年03期

9 王怿峰;光通信的魅力[J];计算机周刊;2001年39期

10 ;光纤通信[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庆华;;液晶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2 谢毅;;现代光通信测试技术发展动态[A];2001年电子测量新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3 林金桐;;光通信中的复用技术[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4 刘召伟;沈瑞静;王宗欣;;MIMO-OFDM系统的多径干扰抵消算法研究[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高建勤;熊淑华;;正交频分复用(OFDM)原理及其实现[A];四川省通信学会二零零四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4年

6 郑洁;周日凯;马洪勇;胡强高;江山;;光开关综述[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蒋丽娟;朱道伟;;无纤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8 方捻;王陆唐;黄肇明;;光混沌通信的保密性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李志红;贺立红;吴建华;;宽带无线MIMO-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Ⅲ)[C];2008年

10 汪超;阳华;;全光网络的通信对抗和反对抗技术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超;日将开发“可见光通信”高速传输系统[N];科技日报;2006年

2 ;光通信厂商各放异彩[N];通信产业报;2002年

3 ;通产年度推荐:六个光通信方案[N];通信产业报;2003年

4 报道员 周谷风;德国科学家刷新LED可见光通信数据传输纪录[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姚传富;光通信在调整中寻求突破[N];人民邮电;2002年

6 陈德智;国内光通信驶上快车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7 ;朗讯光通信实力雄厚[N];中国电子报;2002年

8 记者 张可喜;日大容量远距离光通信实验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黄维佳 刘志伟;光通信单波超长距离创新纪录[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10 本报编辑部编译;光通信开创真正的宽带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谦;应用于光通信的平面波导器件和液晶器件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陈晓毅;数字广播接收机的软件无线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盛钟延;光通信中集成蚀刻衍射光栅波分复用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董斌;多天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均衡和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何业军;Turbo乘积码技术及其在B3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吴炳洋;多载波通信中峰均比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7 李晓辉;MIMO OFDM通信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邹喜华;光梳状滤波器在光通信和微波信号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丁敬峰;基于GaAs工艺的光通信用新型超高速分接器集成电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周恩;多径信道下OFDM系统同步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诚;光纤无线通信系统中毫米波产生方案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吴春红;10-40Gb/s光通信和万兆以太网时钟产生及恢复电路的设计[D];东南大学;2004年

3 付承;光通信用高品质晶体元件制造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4 姜涛;数字电视地面移动广播覆盖技术优化方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新征;OFDM与SC-FDE中的信道估计与均衡[D];山东大学;2005年

6 刘青;OFDM系统中FFT的实现与信道估计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刘娟;光子晶体光纤基本特性研究及在WDM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8 蒋宇达;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和隐藏导频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赵洁;多载波CDMA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郑研新;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65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565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8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