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监测北京灰霾天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18-03-16 13:47

  本文选题:大气光学 切入点: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出处:《中国激光》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是测量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的有力工具,利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灰霾条件下开展观测研究,分析了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大气天气条件下,受偏南风气团输送的影响,6月中旬形成一次高浓度的臭氧污染过程。6月14日夜间至6月15日中午离地面1.5~2km高度的臭氧气团浓度(即体积分数)高达1.2×10-7以上,下午臭氧气团出现下沉,从而引起当日下午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升高。在灰霾天气过程中,细颗粒物与臭氧分布在不同高度上具有不同的关联特征,地面颗粒物充分参与了光化学反应过程,而高空高浓度的颗粒物和臭氧气体则与输送有关。晴朗天气下的臭氧浓度在整个空间尺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外部输入气团。
[Abstract]:Differential absorption lidar is a powerful tool for measur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opospheric ozo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ozone concentra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atmospheric weather conditions of subtropical high in summ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uthward air mass transport, a high concentration ozone pollution process was formed on middle of June. The ozone mass concentration (i.e. volume fraction) at 1.5m ~ 2km above the ground from the night of June 14th to noon on June 15th was as high as 1.2 脳 10 ~ (-7). The ozone mass sinks in the afternoon, causing an increase in ozone concentrations near the ground in the afternoon. In haze weather, the distribution of fine particles and ozone at different altitudes has different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Surface particulates participate fully in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whil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ozone gases are related to transport. Ozone concentrations in sunny weather decrease to varying degrees on a spatial scale. And there is no apparent external input air mas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1YQ120024)
【分类号】:TN958.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任阵海;苏福庆;陈朝晖;洪钟祥;程水源;高庆先;冯丽华;;夏秋季节天气系统对边界层内大气中PM_(10)浓度分布和演变过程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2 胡欢陵,王志恩,吴永华,周军;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测量平流层臭氧[J];大气科学;1998年05期

3 陶宗明;陈宇;储德林;胡顺星;张寅超;;AML-2车载激光雷达测量臭氧的大气后向散射系数项修正方法研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8年06期

4 刘巧君;郑玉臣;朱建华;冯瑞权;曾秀桦;谭建成;冼保生;;利用紫外Mie散射激光雷达探测澳门地区沙尘暴事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03期

5 范清;程水源;苏福庆;刘震;陈朝晖;高庆先;任阵海;;北京夏季典型环境污染过程个例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6 李杰;吴其重;高超;王喜全;王自发;;东亚春季边界层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7 胡顺星,胡欢陵,张寅超,刘小勤,谭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测量环境SO_2[J];中国激光;2004年09期

8 石玉珍;王庚辰;徐永福;;北京市城近郊区光化学烟雾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利;张艳昆;刘树华;李炬;马雁军;;北京地区PM_(10)质量浓度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黄青;程水源;陈东升;赵秀勇;郭秀锐;王海燕;;华北电厂源对北京及周边地区SO_2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3 黄青;程水源;苏福庆;陈东升;周颖;李悦;;北京市一次PM_(10)污染过程模拟与气象诊断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4 邱金桓;陈洪滨;王普才;刘毅;夏祥鳌;;Recent Progress in Atmospheric Observation Research in Chin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7年06期

5 吴永华,胡欢陵,胡顺星,周军,张民;瑞利散射激光雷达探测平流层和中间层低层大气温度[J];大气科学;2002年01期

6 任阵海;苏福庆;陈朝晖;洪钟祥;程水源;高庆先;冯丽华;;夏秋季节天气系统对边界层内大气中PM_(10)浓度分布和演变过程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7 韦志刚;陈文;黄荣辉;;敦煌夏末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高度特征[J];大气科学;2010年05期

8 李俐,陈坚;大气臭氧及其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9 胡顺星;葛战旗;阎顺生;胡欢陵;;2001年合肥上空大气臭氧的分布特征分析[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葛战旗;胡欢陵;胡顺星;闫顺生;;1998~2001年合肥地区平流层臭氧浓度垂直廓线变化特征[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晓云;;城市典型大气污染过程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杜吴鹏;王跃思;宋涛;辛金元;程一松;吉东生;;夏秋季石家庄大气污染变化特征观测研究[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国会;陈天江;叶一东;向汝建;郑为民;雒仲祥;季云松;何忠武;;TEA-CO_2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回光探测[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郭虎;张晓云;;城市典型环境污染过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5 胡顺星;曹开法;汪少林;范广强;赵博;孟祥谦;徐质海;胡欢陵;王英俭;;L625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探测合肥上空大气臭氧[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郑秋萍;王宏;林长城;陈晓秋;刘红年;;海西沿海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其与天气形势的关系[A];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2年

7 马姗姗;严敏;冯贵宾;高爱华;贾怀录;;2006-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PM10、NO_2和SO_2污染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9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3年

8 闫志明;王颖;李成宽;杜书田;;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应用及趋势[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晓环;我国典型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华山;燃煤电站烟气SO_2和NO气体浓度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肖韶荣;大气监测光纤气体传感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 施春华;平流层微量气体变化趋势及其化学过程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尹世荣;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建模仿真及其信息处理算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朝晖;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问题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倩倩;上海地区臭氧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莹;北京及太行山东麓河北三城市大气污染联合观测与比对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张帆;济南市环境空气VOCs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4 李新山;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性能分析及信息处理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5 徐赤东;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采集系统研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安强;添加剂对SNCR脱硝过程影响和还原剂分解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杨俊益;京津冀区域本底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郭劲秋;中低层大气温度和气溶胶廓线的拉曼激光雷达探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田飞;散射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10 黄丽华;丙烷、异丁烷及异己烷光氧化的烟雾箱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笃正,杨广基,王兴东;东亚和太平洋上空平均垂直环流——(一)夏季[J];大气科学;1979年01期

2 杨昕,李兴生;近地面O_3变化化学反应机理的数值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3 张美根;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及其验证 II.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及其前体物模拟[J];大气科学;2005年06期

4 王自发;谢付莹;王喜全;安俊岭;朱江;;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的发展与应用[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5 王自发,黄美元,何东阳,徐华英,周玲;关于我国和东亚酸性物质的输送研究──I.三维欧拉污染物输送实用模式[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6 王庚辰,孔琴心,陈洪滨,宣越健,万小伟;北京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7 余琦,马蔚纯,陈立民;碳键机制(CB-IV)模拟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王宏波;曹婷婷;何捷;郑玉臣;杨经国;;Mie散射激光雷达研究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特性[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5期

9 胡顺星,胡欢陵,吴永华,周军,张寅超,岳古明,戚福弟;L625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探测对流层臭氧[J];光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陶宗明,张寅超,岑岗,胡顺星,刘小勤,邵石生,吕勇辉,张改霞,胡欢陵;激光雷达探测污染气体最小浓度的估算方法[J];光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一良;;双波长一氧化碳激光器差分吸收微机检测系统[J];大连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2 谢品华,刘文清,魏庆农;大气环境污染气体的光谱遥感监测技术[J];量子电子学报;2000年05期

3 李先欣;刘文清;司福祺;周海金;徐晋;窦科;;广州亚运期间对流层NO_2和SO_2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测量研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2年01期

4 童卫红;江东;周鼎富;杨泽后;陈涌;孙鹏;陈云亮;陈亦庆;;化学气体CO_2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告警技术的研究[J];激光技术;2007年05期

5 徐晋;谢品华;司福祺;李昂;窦科;刘宇;秦敏;王曼华;章勇;石鹏;刘文清;;奥运期间北京对流层NO_2柱浓度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观测与OMI的对比[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9年05期

6 杨泽后;周鼎富;陈涌;孙鹏;王建银;陈云亮;江东;候天晋;;差分吸收激光测污雷达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年S3期

7 赵敏杰;司福祺;江宇;薛辉;汪世美;周海金;刘文清;;星载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定标机构设计[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4年01期

8 洪光烈,张寅超,谭锟,胡顺星,曹开法,邵石生,刘小勤;基于参量振荡探测对流层CO_2的差分吸收雷达[J];光电工程;2005年03期

9 余诗华;张寅超;屈凯峰;;车载测污激光雷达电厂周边SO_2测量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06年03期

10 肖尚辉;唐才杰;江毅;汤俊;;基于波长扫描的差分吸收光纤煤矿瓦斯传感系统设计[J];光子学报;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顺星;胡欢陵;吴永华;周军;;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测量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臭氧[A];第九届(2001)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伟;;基于差分吸收技术的NO_2浓度测量技术研究[A];2010年全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杨泽后;周鼎富;陈涌;孙鹏;王建银;陈云亮;江东;候天晋;;差分吸收激光测污雷达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C 激光技术与应用专题)[C];2006年

4 张高勇;张寅超;胡顺星;岳古明;胡欢凌;杨陆军;;SO_2吸收截面差测量及其在车载差分激光雷达中的应用[A];第九届(2001)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显峰;“孩子总是自己的好”[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张显峰;环境监测:中国黑马来了[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曲艺;甲烷与一氧化碳浓度光学检测[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吴希军;基于光谱吸收的瓦斯检测技术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尹世荣;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建模仿真及其信息处理算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达成;长程差分吸收检测大气方法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宁宁;差分吸收监测气体成分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3 生伟;CO_2激光差分吸收雷达光发射系统的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亚吉;太阳辐射光谱的测量与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郑龙;CO_2连续波差分吸收激光雷达信号检测及数值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孙晓峰;利用LED检测甲烷浓度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田飞;散射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8 李新山;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性能分析及信息处理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20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620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1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