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平稳海杂波背景下子带开关相干检测器
本文选题:雷达目标检测 切入点:非平稳海杂波 出处:《电子学报》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海杂波由纹理分量调制散斑分量构成,本文着重研究纹理分量和散斑分量的平稳特性.首先,通过DFT调制滤波器组将海杂波分解到各个子带,提出两种一致性因子分别衡量各个子带海杂波的纹理分量和散斑分量的平稳性,实验结果表明海杂波的非平稳特性主要体现在纹理分量上,强杂波区的纹理分量体现出显著的非平稳性,弱杂波区的纹理分量具有平稳特性.进一步针对海杂波在不同多普勒频率分量上具有不同的平稳特性,将纹理分量的一致性因子作为判断函数,分别使用样本协方差矩阵和归一化样本协方差矩阵估计算法,提出了子带开关自适应归一化匹配滤波(Adaptive Normalized Matched Filter,ANMF)检测器.实测的海杂波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子带开关ANMF检测器的性能优于对比算法.
[Abstract]:Sea clutter is composed of texture component modulation speckle component. In this paper, the stationary properties of texture component and speckle component are studied. Firstly, sea clutter is decomposed into each sub-band by DFT modulation filter bank. Two kinds of consistency factors are proposed to measure the smoothness of texture and speckle components of each sub-band sea clutter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n-sta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sea clutter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exture components. The texture component of the strong clutter region shows significant non-stationarity, and the texture component of the weak clutter region has the stationary property. Furthermore, the sea clutter has different sta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n different Doppler frequency components. The consistency factor of texture component is taken as the judgment function, and the estimation algorithms of sample covariance matrix and normalized sample covariance matrix are used, respectively. A subband switch adaptive Normalized Matched filter ANMF detector is propo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ea clutter data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ubband switch ANMF detecto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ast algorithm.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201325) 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基金(No.NY212018)
【分类号】:TN9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简涛;何友;苏峰;曲长文;张博;;非高斯杂波下距离扩展目标检测器的失配性能分析[J];电子学报;2010年07期
2 顾新锋;简涛;何友;苏峰;;非高斯背景下基于ODV的距离扩展目标检测器[J];电子学报;2012年03期
3 杨勇;肖顺平;冯德军;张文明;;K分布杂波下雷达导引头检测器设计[J];电子学报;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简涛;何友;苏峰;平殿发;顾新锋;;非高斯背景下基于动态阈值的距离扩展目标检测器[J];电子学报;2011年01期
2 简涛;苏峰;何友;平殿发;顾雪峰;;复合高斯杂波下距离扩展目标的自适应检测[J];电子学报;2012年05期
3 关键;张晓利;简涛;何友;;分布式目标的子空间双门限GLRT CFAR检测[J];电子学报;2012年09期
4 关键;张晓利;黄勇;何友;;线性相关距离扩展目标检测性能分析[J];信号处理;2011年07期
5 问翔;刘宏伟;包敏;;距离扩展目标回波序列的慢时间谱积累检测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6 问翔;刘宏伟;包敏;;宽带雷达动目标的一种互相关系数累加检测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唐劲松,,朱兆达;K分布杂波背景下次序统计恒虚警检测器的性能[J];电子学报;1997年06期
2 刘向阳;许稼;彭应宁;;极不均匀合成孔径雷达杂波建模及恒虚警检测[J];电子学报;2007年09期
3 简涛;何友;苏峰;曲长文;;非高斯杂波下修正的SDD-GLRT距离扩展目标检测器[J];电子学报;2009年12期
4 周万幸;;基于SIRP的时空相关K-分布海杂波仿真研究[J];电子学报;2009年12期
5 简涛;何友;苏峰;平殿发;顾新锋;;非高斯背景下基于动态阈值的距离扩展目标检测器[J];电子学报;2011年01期
6 晁淑媛;陈伯孝;戴奉周;;非均匀杂波MIMO雷达检测[J];电子学报;2011年03期
7 简涛;何友;苏峰;顾雪峰;顾新锋;;复合高斯杂波协方差矩阵估计的失配性能分析[J];电子学报;2011年04期
8 顾新锋;简涛;何友;李炳荣;邱荣剑;;一种基于波形的距离扩展目标检测方法[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辉,谢维信;地海杂波的随机分形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刘剑,赵艳丽,罗鹏飞;基于海杂波混沌特性的目标检测[J];现代雷达;2004年02期
3 刘建厂;混沌理论在海杂波研究中的应用[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4 黄晓斌,马晓岩,万建伟;对数正态分布海杂波背景下的雷达混沌检测方法[J];航天电子对抗;2004年06期
5 何伍福,王国宏,刘杰;海杂波环境中基于混沌的目标检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06期
6 赵巨波;符燕;耿文东;;海杂波统计特性分析[J];现代雷达;2005年11期
7 王红光;康士峰;张忠治;;海杂波的分数布朗运动模型及其应用[J];现代雷达;2005年11期
8 李彦佐;金亚秋;;随机粗糙海面的多路径海杂波频谱数值模拟[J];微波学报;2005年04期
9 张玉石,康士峰,张忠治;海杂波的非线性测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年01期
10 刘杰;何伍福;王国宏;关成斌;;基于统计模型的海杂波建模和检测技术综述[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凯;张春荣;强勇;;盒维数估计法在海杂波目标检测中的应用[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苏轼鹏;张永刚;;海洋大气环境对海杂波的影响[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3 周凯;张春荣;强勇;;几种用于短时海杂波目标检测的谱估计方法的比较[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刁海南;;叠加地海杂波调制的毫米波目标反射器[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5 邢相薇;陈振林;邹焕新;周石琳;;幅度SAR图像海杂波统计模型分析[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福友;海杂波混沌分形特性分析、建模及小目标检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许小可;基于非线性分析的海杂波处理与目标检测[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3 苏晓宏;海杂波的特性分析与目标检测处理[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张波;海杂波环境下的弱小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徐湛;海杂波建模及其背景下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时艳玲;高距离分辨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雅斌;高频地波雷达干扰与海杂波信号处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林三虎;基于混沌的非相干雷达海杂波抑制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杨俊岭;海杂波建模及雷达信号模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姜斌;地、海杂波建模及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炜;雷达海杂波数据库建立及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芾;基于实测海杂波数据的统计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朱玲;地、海杂波特征建模与参数估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周鑫鑫;海杂波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春芳;基于实测海杂波数据的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裕;海杂波特性分析与仿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杨海文;海杂波建模与实测数据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苏欣欣;雷达海杂波半经验统计建模和目标检测性能预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琨;海杂波建模与仿真[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来庆福;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23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62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