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的移动无线传感网生存时间优化算法
本文选题:移动无线传感网 切入点:网络生存时间 出处:《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克服陆地静态无线传感网和水下无线传感网因节点能耗分布不均衡而出现的能量空穴问题,和具有单一移动Sink节点的无线传感网数据收集时延过长问题,该文提出基于网格的移动无线传感网生存时间优化算法(Grid-based Lifet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GLOA)。GLOA算法考虑多个Sink节点的移动,将监测区域分成多个大小相同的网格。根据网格潜能值确定Sink节点移动的锚点,将锚点分配给不同的Sink节点,建立路径选择优化模型并获得Sink节点的最短移动路径,采用移动收集方法或静态收集方法循环收集数据。仿真结果表明:与Ratio_w或TPGF算法相比,GLOA算法能延长网络生存时间,降低和均衡节点能耗。与LOA_SMSN算法相比,GLOA算法能降低数据收集时延。在一定的条件下,比Ratio_w,TPGF和LOA_SMSN算法更优。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energy hole problem in terrestrial static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due to th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nodes, and the problem of long time delay of data colle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ith single mobile Sink node, In this paper, a grid-based Lifet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named Grid-based Lifet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lifetime of mobi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onsidering the movement of multiple Sink nodes, the monitoring area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meshes of the same size. The anchor points of Sink nodes a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grid potential. The anchor points are assigned to different Sink nodes, the path selection optimiz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hortest moving path of the Sink node is obtain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Ratio_w or TPGF algorithm, the Gloa algorithm can prolong the network lifetime. Compared with the LOA_SMSN algorithm, the Gloa algorithm can reduce the delay of data collection.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it is better than the RatioSnap-TPGF and LOA_SMSN algorithms.
【作者单位】: 浙江树人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杭州中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4F030006,LY13F010013,LQ12F03014) 浙江省教育厅(Y201330053)资助课题
【分类号】:TP212.9;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怡;徐成;李向华;赵进创;;应用于精准灌溉的无线传感网定位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05期
2 李磊;李凤荣;黄河清;;无线传感器网络局部瓶颈节点的分布式检测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田欣;胡莲;;基于无线传感网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关键技术初探[J];经济师;2006年06期
4 沈杰;殷振慧;袁晓兵;姚道远;刘海涛;;一种新的能量有效性无线传感网节点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35期
5 冯跃喜;金心宇;蔡文郁;;基于改进型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路由协议[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11期
6 孙艳;陈健;陈惠民;金彦亮;;基于功率控制的带状无线传感网连通性[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徐娟;郭爱煌;赵晓群;;跳时超宽带无线传感网生存期的上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全源源;王沛;何洪路;袁晓兵;朱明华;;无线传感网低功耗Rake接收机VLSI设计与实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8期
9 张利刚;鲍星合;罗斌;;基于CC1100的无线传感网基站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年07期
10 李磊;张宝贤;黄河清;刘海涛;;无线传感器网络路径覆盖问题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振宇;陈金鹰;;传感网及3G新商机[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曦;冯瑞;张卫;;面向上层应用的传感网数据过滤方法[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平;;基于无线传感网的停车信息服务系统及业务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4 罗俊;蒋铃鸽;何晨;郑春雷;;线型无线传感网中能量有效的节点配置方案[A];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邓英;乔东海;;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多路无线语音采集和播放系统[A];2006’和谐开发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峰;孙玲玲;汪大卓;;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的呼叫服务系统设计[A];浙江省电子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举义;物联网感知层中资源分配与调度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 郭江鸿;无线传感网若干安全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孙小强;光载无线系统中的射频光传输及调控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赵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跨层优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曾迎之;无线传感网密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童孟军;无线传感网能量有效路由协议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陈友荣;无线传感网生存时间优化算法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8 张文魁;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的相关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应蓓华;用于无线传感网的低能耗数据压缩[D];清华大学;2010年
10 陈分雄;无线传感网中事件监测的压缩感知与异常检测算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帅;基于无线传感网栅栏覆盖方法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赵化森;基于无线传感网的室内人员无源感知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陈威;任意分布的无线传感网分布式天线阵综合[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赵海滨;一种WCDMA通信系统收发前端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宋建华;基于ARM的无线传感网节点的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黄欢;无线传感网节点设计及定位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陈旭孟;IEEE 802.15.4标准的研究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姚玮;802.15.4协议栈的研究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杜欣;无线传感网在电力系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王剑平;煤矿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原型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4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63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