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AKE接收的自适应跳扩频系统研究
本文选题:RAKE接收 切入点:直扩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无线通信由于受到多径传播的影响,导致信号出现相移和衰落。RAKE接收技术利用伪随机码的相关特性实现多径信号的分集接收,将原来认为是干扰的多径信号转化为有用信号加以利用,进一步提高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无线跳扩频通信系统同时具有跳频扩频较强的保密性特点和抗干扰能力以及直接序列扩频较强的抗多径、抗衰落和抗噪声能力,因而在军事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设计了基于RAKE接收的自适应跳扩频通信系统。在数字基带处理中使用对频率偏移和相位偏移不敏感的DQPSK对信号进行调制,之后采用处理增益较高的直扩方式对已调信号进行直接序列扩频。在接收端采用RAKE接收技术对多径信道中的多径分量进行时延和相位补偿后加以利用,从而提升系统的接收信噪比。本文在仿真扩频码自相关性和扩频因子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误码率检测的扩频因子选择算法,使系统能够根据环境调整扩频因子长度从而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战场可靠通信的要求。在理论设计和仿真的基础之上,采用硬件描述语言对本文设计的基于RAKE接收的自适应跳扩频系统的各模块及算法进行实现,并在以FPGA为核心的硬件电路板上完成了系统实现。通过对最终实现结果的硬件测试,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Abstract]: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ultipath propag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eads to phase shift and fading. Rake reception technology realizes diversity reception of multipath signals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seudorandom codes. Converting multipath signals that used to be considered interference to be useful signals for u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further improved. The wireless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confidentiality and anti-jamming ability of the 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and the anti-multipath, anti-fading and anti-noise ability of the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In this paper, an adaptive spread spectrum hopp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RAKE receiver is designed. In digital baseband processing, DQPSK, which is not sensitive to frequency offset and phase shift, is used to modulate the signal. Then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 of the modulated signal is adopted to process the high gain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The multipath component in the multipath channel is compensated for the delay and phase by using the RAKE receiving technique at the receiving end, and then it is used to compensate the multipath component in the multipath channel.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pread code autocorrelation and spread spectrum factor 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a spread spectrum factor sel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bit error rate detection is designed. The system can adjust the length of spread spectrum factor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liable battlefield communication in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The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is used to implement the modules and algorithms of the adaptive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system based on RAKE receiver, and the system is implemented on the hardware circuit board with FPGA as the c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sign is verified.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飞艳;王希云;;一个带有线搜索的自适应混合折线信赖域算法[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李国强,杜利民;语音识别的话者自适应研究[J];电子科技导报;1999年09期
3 王少波;高振明;庄华伟;;滤波多音系统中的自适应算法性能分析[J];计算机应用;2006年08期
4 汪康;郑小军;刘金刚;;考虑QoS的跨层链路自适应算法研究与设计[J];电声技术;2007年03期
5 杨雪梅;顾亚平;张俊;;利用CPM实现自适应OFDM系统研究[J];声学技术;2007年03期
6 邱赐云;戎璐;俞文琰;;带Turbo码的OFDM频域链路自适应方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黄生叶;陈纯;刘艳丽;;基于链路自适应的机会协作系统性能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期
8 方若飞;;天线自适应抗干扰极化聚类系统[J];电子对抗技术;1989年02期
9 徐晓东;井雅;尤肖虎;陈明;;无线OFDM系统中自适应交织的设计[J];应用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曾端阳;宋荣方;;自适应TDD MIMO-OFDM系统中一种补偿干扰不对称的改进方法[J];通信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仲令;;自适应综合抗干扰通信中的若干问题[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苏敏;覃团发;刘运毅;;OFDM自适应比特和功率分配技术的研究[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苏儒;张琳;;基于IEEE802.16的多载波频域自适应性能研究[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4 袁驷;杜炎;邢沁妍;叶康生;;一维EEP自适应技术新进展:从线性到非线性[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5 王瑞利;;基于物理量梯度的AMR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6 韩兆兵;张化云;张树武;徐波;;基于先验知识和目标驱动的GJMAP自适应算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7 任倩;杨军;仇阿根;;基于嵌入式的移动目标自适应定位终端系统的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穆向禹;浦剑涛;张树武;徐波;;基于状态子空间聚类的多层MLLR自适应算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9 向量;杨国伟;代民果;;激波/旋涡干扰复杂流动自适应数值模拟[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廖科;“自适应”的使用该有度[N];电脑报;2006年
2 李江力、王海涛;多工作模式下的自适应技术[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涛;面向参数估计的认知雷达自适应发射波形优化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潘亚汉;自适应多天线OFDM宽带通信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胡封晔;OFDM系统的自适应空时频处理[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红奇;复杂工况下的自适应加工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霍永青;多载波系统中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和LDPC编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中伟;供配电线路自适应保护系统的算法与通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和洁;降维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及其在MIMO雷达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何波;OFDM系统同步及自适应链路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9 殷复莲;同步CDMA系统NBI识别及抑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庄珊娜;雷达自适应波形优化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子阵级数字阵列雷达自适应单脉冲测角电路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建;基于非负性约束的自适应算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安文东;MIMO-OFDM系统中自适应分配算法研究[D];西安邮电大学;2015年
4 陈一宁;基于LDPC码自适应译码器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向京津;抗干扰天线中空时自适应算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欣;基于RAKE接收的自适应跳扩频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任江哲;基于跨层控制的业务自适应OFDM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李向阳;自适应跳频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孙玉凤;MIMO/OFDM自适应调制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叶文菲;MIMO-OFDM系统自适应算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1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64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