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特征的MIMO穿墙雷达墙杂波抑制
本文选题:MIMO穿墙雷达 切入点:杂波抑制 出处:《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穿墙成像中,墙体反射波相对于目标回波具有很强的能量,因此对目标的成像及检测造成严重干扰。传统的空域滤波方法基于单发单收阵列体制,利用墙体空间特征不变性有效地抑制墙体杂波。随着MIMO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穿墙雷达,墙体空间特征发生变化,该方法不再适用于MIMO穿墙雷达回波。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分析了MIMO穿墙雷达回波中墙体与目标回波的空间特征,参数化建模结果表明,墙体回波的空间特征与天线阵列的位置无关且具有对称性,而目标回波不具有该特性。根据两者的这一差异,该文提出对称消去法来消除墙体回波。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墙体杂波,且能够保留目标的全部信息。
[Abstract]:In the imaging of the wall, the reflected wave of the wall has a strong energy relative to the echo of the target, so it causes serious interference to the imaging and detection of the target. The traditional spatial filter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single transmit and single receiving array system. The spatial feature invariance of the wall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clutter of the wall. With the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the MIMO technology in the wall penetrating radar, the space feature of the wall is changed, so the method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echo of the MIMO penetrating wall radar.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all and target echo in MIMO penetrating wall radar echo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parametric modeling show that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all echo are independent of the position of antenna array and have symmetry. But the target echo does not have this characteristic.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a symmetric elimin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eliminate the wall ech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clutter of the wall and retain all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arget.
【作者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2161,61271441)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1046)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57.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浩文;黎湘;庄钊文;;一种新兴的雷达体制——MIMO雷达[J];电子学报;2012年06期
2 金添;娄军;宋千;周智敏;;虚拟孔径天线配置及其成像性能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10期
3 吴世有;谭恺;徐艳云;邵金进;陈超;方广有;阴和俊;;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阵列配置分析及运动人体跟踪成像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11期
4 王涵宁;陆必应;周智敏;宋千;;基于墙体参数估计的穿墙成像与校正算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1年05期
5 王涵宁;陆必应;周智敏;宋千;;一种基于时域差分的穿墙雷达BP成像算法[J];现代雷达;2012年01期
6 介利军;欧阳缮;杨洁;陈玉生;;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技术研究[J];现代雷达;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世有;谭恺;徐艳云;邵金进;陈超;方广有;阴和俊;;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阵列配置分析及运动人体跟踪成像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11期
2 李志;金添;周智敏;;超宽带虚拟孔径雷达非正交旁瓣抑制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12期
3 张筱;吴军;彭芳;邓有为;;机载双基地MIMO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范围[J];电光与控制;2013年11期
4 张斓子;陆必应;周智敏;孙鑫;;基于因子分析法和图像对比度的穿墙雷达杂波抑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11期
5 李丽;邱天爽;;双基地MIMO雷达收发角和多普勒频率参数的联合估计方法[J];电子学报;2013年12期
6 呼延帅斌;;试论雷达接收机动态范围[J];电子制作;2014年05期
7 赵洋;陆必应;孙鑫;;基于谱外推的虚拟孔径阵列旁瓣抑制技术[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8 赵宜楠;亓玉佩;赵占锋;周志权;;分布式MIMO雷达的低截获特性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9 赵中兴;孔令讲;贾勇;李志希;;一种有效的穿墙雷达成像杂波抑制算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10 王方秋;张小飞;汪飞;;IR-UWB系统中基于root-MUSIC算法的TOA和DOA联合估计[J];通信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晋良念;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邹遥路;基于FPGA的穿墙雷达信息处理及实现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马静;多视角建筑布局成像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安永兵;多发多收穿墙成像雷达信号处理机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朱炫滋;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MIMO雷达布阵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志彤,陈宏平,何国光;基于小波重构的异步电动机故障诊断[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2期
2 崔国龙;孔令讲;杨建宇;;步进变频穿墙成像雷达中反投影算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 介利军;欧阳缮;杨洁;陈玉生;;一种穿墙雷达成像算法的快速实现方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1年04期
4 杨明磊;陈伯孝;张守宏;高昭昭;;多载频FMCW在MIMO雷达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08年12期
5 王怀军;粟毅;朱宇涛;许红波;;基于空间谱域填充的MIMO雷达成像研究[J];电子学报;2009年06期
6 关键;黄勇;;MIMO雷达多目标检测前跟踪算法研究[J];电子学报;2010年06期
7 秦国栋;陈伯孝;陈多芳;张守宏;;一种多载频MIMO雷达高速运动目标多维参数估计方法[J];电子学报;2010年12期
8 黄琼;吴世有;孟升卫;陈洁;方广有;;基于超宽带雷达的运动人体目标跟踪成像算法[J];电子学报;2011年03期
9 金添;娄军;宋千;周智敏;;虚拟孔径天线配置及其成像性能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10期
10 赵光辉;陈伯孝;朱守平;;基于SIAR体制的单基地MIMO雷达方向综合及测角性能分析[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良,张玉洪;机载预警(AEW)相控阵雷达杂波抑制的时空配对滤波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1994年01期
2 吴少鹏;;可抑制双模杂波的开环自适应动目标显示器设计[J];雷达与对抗;1993年04期
3 刘青光,彭应宁,,孙欣,马樟萼,陆大 ;机载雷达自适应杂波抑制的联合通道变换方法[J];电子学报;1994年06期
4 王乐宁,王永良,陈建文;双频带孔径共用机载预警雷达反隐身与杂波抑制问题研究[J];现代雷达;2000年05期
5 温玉;唐斌;;基于残余噪声能量的自适应杂波抑制方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年02期
6 刘隆和,许俊刚,王卫东,胡俊韬;多凹口极化滤波器的设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7年08期
7 陈建文,王永良;空时自适应处理典型方法综合性能评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01期
8 盛蔚,毛士艺;一种SAR/GMTI空频联合处理杂波抑制技术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5年06期
9 窦泽华;张仕元;李明;;基于雷达回波识别的杂波抑制[J];信号处理;2009年08期
10 罗发龙;李建军;;一种在杂波中检测目标信号的新方法[J];雷达与对抗;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建武;马丁;许冰;石要武;;雷达信号的递推自适应处理方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曹丽晓;;上海市老年人外出休闲活动的空间特征[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远飞;周乐照;;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杂波抑制的分析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疏良仁;忻飚;杨媛宇;;平湖古村空间特征及保护研究——以宁波东钱湖殷湾-莫枝古村保护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翁桂兰;柴彦威;;深圳居民酒吧消费行为及其空间特征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韩军彩;陈静;岳艳霞;高祺;阎瑞淑;;36年来石家庄市各等级降水日数时空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张锦荣;;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空间特征解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金凤;;女子100米栏全程速度变化与时间空间特征[A];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1年
9 肖国强;向敬成;胡美莉;;无人机载高分辨雷达主杂波抑制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99)论文集[C];1999年
10 贺知明;向敬成;黄巍;;NMTI实现方法的仿真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3)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占锋;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与分析[N];计算机世界;2006年
2 吴一福;血吸虫钉螺孽生地遥感监测研究获奖[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鄂平玲邋叶晓楠;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鄂平玲;《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公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5 网络中心 曹雨生;社会科学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主持人/本报记者 丁晓红 文/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郑明远、利鸣俊;地铁物业开发前瞻(三) [N];杭州日报;2006年
7 吴一福;我国血吸虫病预防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记者 张铭贤;我省6市被列入国家“极重要生态功能区域”[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吴树群 记者 张璐 实习生 寇婧;载体集群加速产业调整[N];天津日报;2006年
10 顾巍钟;南京“城中山”全部建公园[N];新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春城;浅地层探地雷达中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樊勇;前视探地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立峰;动目标检测、成像与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廷军;探地雷达干扰抑制及波速估计问题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伍勇;空时自适应杂波抑制[D];清华大学;2008年
7 黄巍;宽带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黄茂军;地理本体的形式化表达机制及其在地图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段锐;机载双基地雷达杂波仿真与抑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陈洁;超宽带雷达信号处理及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杂波特性及抑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2 石云江;高分辨力雷达信号检测方法研究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尤伟;超声彩色血流成像系统中的杂波抑制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邹卓阳;3S技术在矿区空间位置核查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宁贝佳;雷达杂波抑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6 阮龙;窄带雷达飞机目标分类方法和杂波抑制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罗明;雷达杂波抑制方法及DSP实现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8 柴铁锋;山地校园规划与空间的特色创造[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刘洪亮;UHF波段特种体制雷达近区杂波抑制技术研究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0 宗爱华;雷达MTI/MTD杂波抑制技术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6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64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