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动态功率控制的机会网络节能高效路由算法
本文选题:机会网络 切入点:路由算法 出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12期
【摘要】:针对机会网络中基于跨层设计的能量高效路由算法(ERBC)存在的未考虑节点运动、部分数据消息传输时能耗偏大、矢量消息交换过程有冗余控制开销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动态功率控制的节能路由算法(ERAPC)加以解决。ERAPC算法通过拓展确认字符(ACK)帧的使用改进了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的节点测距机制,将功率控制的范围从部分数据消息扩展到全部,以减少节点能耗;通过等待收发节点尽可能靠近后才传送数据,进一步减小节点能量消耗;通过提出一种更简捷的矢量消息交换新机制,减少网络控制开销。仿真结果表明,与ERBC算法相比,ERAPC算法的比特能耗至少降低了27.27%,控制开销则减小了11.87%以上。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efficient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cross-layer design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s, which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node movemen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some data message transmission is too large, and there is redundant control overhead in the process of vector message exchange, the problem of the energy efficient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cross-layer design in the opportunity network is discussed. An energy saving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adaptive dynamic power control (ERAPC)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ERAPC improves the node rang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value (RSSI) by using the extended confirmation character (ACK) frame. The range of power control is extended from partial data messages to all to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nodes,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nodes is further reduced by waiting for the receiving and sending nodes to transmit data as close as possible. A new vector message exchange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reduce the network control overhea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ERBC algorithm, the bit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ERAPC algorithm is reduced by at least 27.27%, and the control overhead is reduced by more than 11.87%.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移动通信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379159)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IRT1299)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stc2012jjA40051)
【分类号】:TN92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付凯;夏靖波;尹波;;DTN中一种基于接触时间的休眠机制[J];计算机科学;2013年02期
2 任智;索建伟;陈红;徐中浩;陈前斌;;基于相遇节点跨层感知的机会网络高效低时延路由算法[J];通信学报;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文霁;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 周欢;机会移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乔寿;周建二;张普宁;;机会网络中基于消息副本数量的自适应缓存管理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刘唐;彭舰;王建忠;刘浏;;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节点优先级的数据转发策略[J];计算机科学;2011年03期
3 任智;黄勇;陈前斌;;基于分组索引增量交换的机会网络高效低时延路由算法[J];计算机学报;2010年09期
4 林闯;田源;姚敏;;绿色网络和绿色评价:节能机制、模型和评价[J];计算机学报;2011年04期
5 熊永平;孙利民;牛建伟;刘燕;;机会网络[J];软件学报;2009年01期
6 苏金树;胡乔林;赵宝康;彭伟;;容延容断网络路由技术[J];软件学报;2010年01期
7 朱金奇;刘明;龚海刚;陈贵海;许富龙;宋超;;延迟容忍传感器网络中面向发布/订阅系统的事件传输[J];软件学报;2010年08期
8 叶晖;陈志刚;赵明;;ON-CRP:机会网络缓存替换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徐伟强;陈积明;孙优贤;;基于最速下降法的车载网络功率控制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10期
2 王文明;;前向功率控制参数优化分析[J];广东通信技术;2011年04期
3 吴晓清;;电炉功率控制电路[J];集成电路应用;1986年04期
4 王瑞,项海格;CDMA移动通信系统功率控制研究[J];移动通信;1998年06期
5 殷志明,谢剑英;无线数据网络中基于博弈论方法的功率控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年06期
6 林碧娇;肖明波;;无线自组网的功率控制与节能[J];现代电子技术;2007年05期
7 李沛;王晖;樊鹏翼;张鑫;;无线网络中自私功率控制行为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1年15期
8 林兆楠;;浅析3G移动台功率控制及测试方法[J];中国无线电;2011年10期
9 胡洁;赵祚喜;卢丹松;;协作中继网络中基于拍卖的中继选择和功率控制策略[J];电信科学;2013年02期
10 张彬,郭军;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宽带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J];计算机工程;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丹;俞立;;基于加速超松弛迭代方法的随机功率控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赵云波;张纪峰;;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功率控制及相关控制理论问题[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欧怀谷;李富;张良驹;冯俊婷;;核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实现[A];第三届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洪峰;梁朝晖;周正;邝育军;;可变速率可变功率的V-BLAST系统的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王忠;任苏萍;雷礼平;杨永祯;;CDMA功率控制的计算机仿真[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梅俊蓉;钟义信;;CDMA系统中的最优前向功率控制[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邓也;戴明艳;张慧;张晓辉;;PS下行功率控制原理及评估方法简介[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赵云波;张纪峰;;Ad hoc网络中两种功率控制策略的传输容量分析[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李平;;一种新的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博弈算法[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赵妮丽;王峰;;Ad Hoc功率控制与节能技术的研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电信规划设计院 王珏;从点看面现有CDMA网络如何工作?[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武晓黎;TD手机很“绿色”[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N];人民邮电;2001年
4 上海 王坦;常用手机英语缩略语构成特点及解释[N];电子报;2003年
5 ;“软硬兼施”TD终端更绿色[N];人民邮电;2008年
6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为TD-LTE保驾护航[N];通信产业报;2011年
7 山东 高希常 蒋孝平;一种恒流恒压定功率充电器[N];电子报;2000年
8 ;窄带CDMA向1X演进的六大要素[N];人民邮电;2003年
9 陈洪涛邋刘浩;技术创新收获绿色产品 构建环保网络[N];通信产业报;2008年
10 ;低成本建网 节能型运营[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秋萍;多用户系统的容量及功率控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 张艳荣;蜂窝移动通信分布式功率控制及其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陈波;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杨春刚;认知无线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功率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胡荣;宽带CDMA移动通信高性能接收及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王晓勇;LTE-A系统中功率分配与功率控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文晓聪;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金婧;LTE-Advanced系统中多天线协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范军;采用智能天线和功率控制的Ad Hoc网络MAC协议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菲;无线通信网络自适应功率控制的算法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2 郭永亮;基于非线性链路代价函数的功率控制博弈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舒璇;无线网络中基于效用函数的速率分配与功率控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胡健;基于功率控制的德州联通移动网络优化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龚园园;WiMAX系统功率控制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杨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王勇;WCDMA移动通信系统功率控制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8 陈星;认知无线Mesh网络容量和功率控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董世秋;可变增益VSG-CDMA通信系统在非理想功率控制下的容量与干扰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普昕;TD-S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3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66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