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含分布式电源的小电阻接地方式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9 14:14

  本文选题:配电网 切入点:小电阻接地方式 出处:《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年20期


【摘要】:不同接地方式分布式电源(DG)并网将影响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特征,对于小电阻接地方式配电网,DG接地方式选择较为灵活,对接地故障电流的影响尤为复杂。针对小电阻接地方式配电网,建立了旋转型DG并网后的接地故障分析模型,分析了并网DG采用不同接地方式时接地故障点电流、线路三相故障电流与线路正序、负序、零序电流的特征。结果表明,不接地方式DG对接地故障电流基本无影响;但DG采用直接接地、小电阻接地方式时,各故障电流将明显增大或减小,甚至从无到数百安培,将会影响系统原有接地保护与三相保护性能。研究成果可为含DG小电阻接地方式配电网的保护配置与DG接地方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phase grounding fault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connection of distributed power sources with different grounding modes, and the selection of DG grounding mode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small resistance is more flexible. The influence on the grounding fault current is particularly complica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small resistance grounding mode, the analysis model of the grounding fault after the rotating DG is connected to the grid is established, and the grounding fault point current of the grid-connected DG with different grounding modes i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phase fault current and positive sequence, negative sequence and zero sequence current of the l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grounded mode DG has no effect on the grounding fault current, but when DG adopts direct grounding and low resistance grounding, Each fault current will increase or decrease significantly, even from zero to hundreds of ampere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configuration and the selection of DG grounding mode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low resistance of DG.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7184,51177096)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12AA050213)~~
【分类号】:TM862;TN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守相;江兴月;王成山;;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分析叠加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5期

2 王成山;王守相;;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若干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0期

3 林霞;陆于平;王联合;;分布式发电条件下的新型电流保护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0期

4 欧阳金鑫;熊小伏;;接入配电网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短路电流特性及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23期

5 王成山;孙晓倩;;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短路计算的改进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23期

6 刘健;张小庆;同向前;张志华;杜红卫;陈宜凯;;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故障定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2期

7 周念成;罗艾青;王强钢;王达达;张少泉;陈晓云;;含多感应发电机的配电网短路计算对称分量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1期

8 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主动配电网还是有源配电网?[J];供用电;2014年01期

9 薛永端;李天友;李伟新;胡安锋;王振蘅;徐丙垠;;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分析及区段定位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争荣;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故障分析与保护新原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夏天;小电阻接地系统继电保护的研究和整定计算[D];清华大学;2005年

2 冯希科;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保护方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吴博;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故障计算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4 朱亮;10kV配电网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短路故障及其保护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罗艾青;含感应发电机的配电网短路计算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赵文龙;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保护影响的评估方法[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7 肖伟栋;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保护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生伟;王莹莹;;输电网-配电网-微电网三级电网规划的若干基础问题[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2 任先文;牟晓春;毕大强;杨巍巍;;功率源型分布式电源同步并网控制器的设计[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3 刘俊勇;黄媛;杨嘉n\;;智能电网四位一体调度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1期

4 魏林;李博;李杨;;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探讨[J];电工技术;2010年08期

5 崔弘;夏成军;罗宗杰;张尧;;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网系统的影响[J];电气应用;2009年24期

6 王澜;;石化系统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接地保护方案探讨[J];电气应用;2010年18期

7 王孟邻;张勇军;林建熙;;分布式电源技术的发展述评[J];电气应用;2011年09期

8 静恩波;;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综述[J];电工文摘;2010年03期

9 董小瑞;乔琨;;中国智能电网发展模式及关键技术[J];电力学报;2010年04期

10 张强;;分布式电源对于配电网继电保护与自动重合闸的影响[J];电力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On the 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Grid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3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4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曲芳;贺莉;孙广洲;秦文莉;;计及停电用户数的孤岛划分模型[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杰;王爱民;于金刚;;智能电网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研究[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黎鹏;于建成;迟福建;李盛伟;;基于注入边界约束的风、光、储微电网系统储能容量选取方法[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赵耀;赵庚申;程如岐;郭天勇;;微网中直流母线能量优化利用方法的研究[A];2012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韩双;万健如;王胜;李向伟;;微网中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的应用[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胡立峰;袁媛;宋海连;;微网特性与小信号稳定性研究[A];虚拟运营与云计算——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撖奥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故障特性与保护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雷之力;微网谐波振及电压暂降的评估与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颖媛;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鹏;分布式发电微网系统暂态仿真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孙景钌;分布式发电条件下配电系统保护原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杨占刚;微网实验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高毅;交直流电力系统稳定性仿真的多速率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黄碧斌;直流型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模型分析与暂态仿真[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琪祁;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曾嵘;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黎远思;风功率预测软件的开发及微网能量管理系统方案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赵小彬;面向智能电网的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建设[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嗣明;三亚配电自动化的规划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中秋;分布式储能对微网运行特性的作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钢;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网动态建模与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赵枭枭;含移动储能单元的微电网继电保护方案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戴爱英;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城市电网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付俊波;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优质电力保障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志鹏,谢正武;中国分布式发电的机遇和挑战[J];节能与环保;2004年11期

2 何季民;分布式电源技术展望[J];东方电气评论;2003年01期

3 林霞;陆于平;王联合;;分布式发电条件下的多电源故障区域定位新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11期

4 黄梅;万航羽;;在动态仿真中风电场模型的简化[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5 杨顺昌;异步发电机的研究与应用[J];电工技术杂志;2003年03期

6 谢昊;夏冬平;卢继平;;距离保护在具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系统中的应用[J];电气应用;2006年12期

7 张云竹;熊光煜;;级联式无刷双馈电机的建模与仿真[J];电力学报;2006年03期

8 张学广;徐殿国;李伟伟;;双馈风力发电机三相短路电流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8年05期

9 李辉;赵猛;叶仁杰;唐显虎;刘志详;;电网故障下双馈风电机组暂态电流评估及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0年08期

10 徐子利,陈少华;自动重合闸瞬时性故障的最佳重合时刻的智能捕获方法[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景钌;分布式发电条件下配电系统保护原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金强;分布式电源故障特性分析及微电网保护原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韩奕;微网及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保护算法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向大为;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特殊运行工况下励磁控制策略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陈琳;分布式发电接入电力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丁磊;多微网配电系统的分层孤岛运行及保护控制[D];山东大学;2007年

7 陈海焱;含分布式发电的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yN亮;分布式电源的故障特性及其微电网保护原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邓烽;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继电保护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3 尹星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自适应距离保护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4 陈有根;基于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理论的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孙峰;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的比较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6 陈理;分布式发电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冯绍勇;三相自激异步发电机暂态运行性能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8 赵宏伟;风力发电机暂态特性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9 缪以扬;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与决策[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10 肖鑫鑫;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配网潮流和短路电流计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维忠;姚建歆;;小电阻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故障[J];上海电力;2006年01期

2 张春合;张顺林;徐舒;于群兵;;小电阻接地系统给继电保护带来的新问题[J];供用电;2008年06期

3 张春合;徐舒;于群兵;;小电阻接地系统给继电保护带来的新问题[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9年01期

4 黄伟;张画;李大鹏;;10kV系统小电阻接地运行方式评价[J];农村电气化;2009年01期

5 杨彩珍;;10kV配电网采用小电阻接地运行方式应注意的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05期

6 徐永强;;小电阻接地系统继保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06期

7 胡臻尧;;220kV变电站小电阻接地改造[J];上海电力;2010年03期

8 廖家兴;;城市配电网几种小电阻接地方式的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22期

9 程宝芳;沈军;;小电阻接地系统在首钢京唐公司的应用[J];冶金动力;2012年04期

10 杨俊;许加柱;车红卫;罗隆福;张志文;;小电阻接地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应用[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圣健;姜亚南;石健;平绍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亮;10kV配电网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短路故障及其保护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黄俊恺;小电阻接地系统复杂故障分析及保护新原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赵伟祺;提高配网小电阻接地零序保护可靠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李姝;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吴世平;北京电网10kV小电阻接地系统运行方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仕洪;东莞10KV电网小电阻接地系统零序保护不正确动作的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付晓奇;城区10kV配网中性点小电阻接地技术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8 申建强;10kV配电网混合接地方式运行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周亮;小电阻接地系统间歇性电弧接地的仿真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尤智文;上海10KV配网小电阻接地系统间歇性接地故障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81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681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7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