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谱异构认知无线电中基于吞吐量降的空时频谱机会感知
本文选题:认知无线电 切入点:动态频谱接入 出处:《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11期
【摘要】:在认知无线电(CR)中,频谱感知是实现动态频谱接入的关键技术之一。为适当保护主用户并最大化次级用户的性能,目前大部分相关工作均是用虚报概率和漏检概率作为感知度量来确定最佳感知参数的。但这种度量是用主次用户的碰撞概率来衡量次级用户对主用户的影响的,没有考虑干扰强度的影响,仅适合同构频谱环境;在不同位置次级用户有不同接入机会的异构频谱环境中,并不能最大化频谱利用率。为此,该文首先定义了吞吐量降,并提出在异构频谱环境下采用吞吐量降作为一种新的感知度量。吞吐量降是指由于次级用户占用授权频谱而导致主用户吞吐量下降的百分比。在衡量次级用户对主用户的影响时,它综合了主次用户的碰撞概率和干扰强度两个因素;其次,研究了以吞吐量降为约束的次级用户吞吐量优化问题。最后,数值仿真证实了该方案比目前几种传统方案的频谱利用率显著提高。
[Abstract]:In cognitive radio (CR), spectrum sensing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to realize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ppropriate protection of primary users and maximize secondary users, most of the current work is to use false probability and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as a measure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parameters of perception perception. But this measure is the collision probability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users 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the secondary users to primary user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disturbance intensity, only suitable for homogeneous spectrum environment;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have different spectrum access opportunities in different position of the secondary users, not to maximize spectrum utiliz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throughput and the throughput drop down a a new perception as a measure in the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The spectrum is due to reduced throughput of secondary users use licensed spectrum due to primary user throughput decreases. The percentage in the balance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the secondary to the primary user, it combines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users collision probability and interference intensity of two factors; secondly, to study the throughput optimization problem reduced to secondary user throughput constraints. Finall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design utilization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urrent spectrum of several traditional solutions.
【作者单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研究所;总参通信训练基地;
【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2009CB3204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M5120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1231011)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畅志贤;石明卫;;认知无线电技术综述[J];电视技术;2007年S1期
2 尤文坚;黄欣;刘桂英;;认知无线电的相关技术研究[J];通信技术;2008年12期
3 胡圣波;吴永祥;;一种异构可重构的认知无线电平台及设计方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周贤伟;辛晓瑜;王丽娜;薛楠;;认知无线电安全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08年02期
5 张斯佳;;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基础性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11期
6 张玉;葛利嘉;赤伟;陈世娥;;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33期
7 杨浏;;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及其运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09期
8 汤滟;顾斌;胡国兵;刘磊;;认知无线电系统捷变频信号源设计[J];信息化研究;2011年06期
9 封彬;;浅析认知无线电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应用[J];中国无线电;2012年12期
10 付静;王静;张珑;;认知无线电实验平台框架研究[J];软件导刊;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清;郭宗良;;认知无线电及其军事通信应用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李俊葶;陈金鹰;刘庆丰;徐广伟;;浅谈认知无线电[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开志;杨平;王书诚;;认知无线电在通信系统中应用研究[A];2011船舶电气及通讯导航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李辉;苏泽友;谢伟;;认知无线电综合抗干扰电台设计构想[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饶毓;曹志刚;;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标准化进程[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罗凡;陈金鹰;;认知无线电在震后应急通信中的应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骥;;浅谈认知无线电在军事领域的应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郝刚;甘志春;;认知无线电网络安全问题研究[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C];2014年
9 王斯瑶;付琳;;认知无线电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10 刘庆丰;陈金鹰;李俊葶;卓有福;;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高效频谱利用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黑龙江 王宇宙 编译;认知无线电发展综述[N];电子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卢子月;认知无线电让网络不再拥挤[N];通信产业报;2011年
3 常丽君;避堵走闲,美开发认知无线电上网系统[N];科技日报;2014年
4 ;认知无线电:未来无线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N];人民邮电;2007年
5 江苏泰州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 刘浏 窦沛沛;认知无线电整合“闲散”频谱[N];通信产业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郑焕斌;未来通讯 看我独霸[N];科技日报;2006年
7 北京邮电大学WSPN实验室 雷光;认知无线电技术[N];通信产业报;2007年
8 特约撰稿人 吴康迪;日本4G路线明晰 “催熟”新技术[N];通信产业报;2009年
9 四川 杨远清 编译;可检测空闲频带的认知无线电接收器[N];电子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卢子月;无线似水 应需而动[N];通信产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新颖;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认知无线电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2 李红岩;认知无线电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3 裴二荣;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资源优化分配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刘超;认知无线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伍春;认知无线电中智能学习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程赓;多跳认知无线电网络频谱管理与选路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朱江;认知无线电系统中自适应跨层优化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国斌;认知无线电系统资源管理与分配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威;协作认知无线电网络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杨磊;认知无线电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晨炜;基于认知无线电的信道分配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吴杰;认知无线电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黄羽;认知无线电媒体接入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朱景晖;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韩川;认知无线电场景中的变换域通信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赵士康;认知无线电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柯海舟;认知无线电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宫纪波;认知无线电实时通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3年
9 常红刚;认知无线电的相邻终端发现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10 周鹏;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多模式调制通信系统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04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70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