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信道模型分析及实现
本文选题:多径效应 + 阴影效应 ; 参考:《电子技术应用》2014年08期
【摘要】:为研究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信道的传播特性,依据星地链路空间分布情况,研究了自由空间损耗、电离层闪烁、大气吸收、多径及阴影对信道链路的影响;根据天气状况的"好"与"坏",提出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信道的Rice模型和Suzuki模型,并用两状态Markov巧妙地联系在一个动态模型中,以反映天气变化带来的状态之间的转换;最后设计了信道模型的实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channels, the effects of free space loss,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atmospheric absorption, multipath and shadow on the channel links are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tellite and earth links.According to the "good" and "bad" weather conditions, the Rice model and the Suzuki model of the geosynchronous orbit satellite channel are proposed, and the two-state Markov is skillfully linked to a dynamic model to reflect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states brought by the weather change.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channel model is design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on data of the proposed model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3KJA510001)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资助(2008026) 2012年度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工程项目(JHB2012-9)
【分类号】:TN92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国栋;陈晓挺;刘会杰;杨根庆;;城市环境下低轨道卫星信道模型及Rake接收[J];电子技术应用;2008年06期
2 方宗义,许健民,赵凤生;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J];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3 陈晓峰;孟景涛;;卫星信道模拟器的设计[J];无线电工程;2011年08期
4 涂师聪;;电离层闪烁对卫星通信的影响[J];无线电通信技术;1990年02期
5 杨明川;郭庆;王振永;;阴影环境下陆地移动卫星信道模型及仿真研究[J];遥测遥控;2007年03期
6 严艳;张其善;常青;杨东凯;;Lutz卫星信道模型的分析及实现[J];遥测遥控;2007年06期
7 张秀再;郭业才;陈金立;杨昌军;;L与X波段气象卫星信道概率统计特性[J];应用气象学报;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超华;杨军;卢乃锰;杨忠东;施进明;张鹏;刘玉洁;蔡斌;;风云三号A星(FY-3A)的主要性能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2 岳平,刘晓云,郭良才,吕长虹;纹理分析法识别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和监测汛期强对流天气系统[J];干旱气象;2005年02期
3 戴进;余兴;刘贵华;徐小红;岳治国;孙伟;杨馥祯;;青藏高原雷暴弱降水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2期
4 刘贵华;余兴;师春香;戴进;;FY-3A/VIRR反演云微物理特征及与TERRA/MODIS反演结果的比较[J];高原气象;2011年02期
5 崔林丽;杨引明;游然;方翔;;FY-3A/MWHS数据在定量降水估计中的应用研究[J];高原气象;2012年05期
6 李延江;王新龙;居丽玲;龚宇;边清河;卢宪梅;;卫星云图在海岸带大雾天气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年06期
7 郭业才;袁涛;章涛;;气象卫星信道模拟器的设计及其仿真[J];计算机应用;2013年09期
8 黄锦渊;周海莺;;2011年春秋季广州站测距异常探因[J];科技视界;2013年26期
9 盛冬生;赵振维;孙树计;王飞飞;;GISM模型在中国低纬地区的适用性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郭业才;章涛;袁涛;;卫星信道模拟器数字下变频系统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濮江平;单陈华;郑国光;毛节泰;姚展予;贺杰;冯圆;;辐射传输模式模拟层状云微物理参数方法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应用前景[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贵华;余兴;师春香;戴进;;FY3A/VIRR反演云微物理特征与TERRA/MODIS比较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王晓峰;杨玉华;李佳;谭燕;许晓林;陈葆德;;世博精细化数值预报业务体系介绍[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希爽;马刚;张鹏;陆其峰;徐幼平;王鑫;郑婧;李小青;;在台风数值预报中同化ATOVS微波资料的研究Ⅰ——对台风路径预报及形势场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周海莺;黄锦渊;祝春萌;翁炜霖;;矩阵的优势及其在卫星信号传输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6 周海莺;黄锦渊;祝春萌;翁炜霖;;电离层闪烁对静止气象卫星测距系统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电离层与电波相互作用、空间天气事件数值模拟[C];2011年
7 周海莺;徐杰;黄锦渊;;从FY-2测距异常看电离层闪烁的一些特征——以2012年春季广州上空为例[A];S14 空间天气地基监测与数值模拟[C];2012年
8 孙应统;陶勇;高超;胡艳冰;;气象卫星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八)——遥感地球物理与国家安全[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其峰;陆面下边界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LAI为例)及区域气候模式(CWRF+CLM)陆面遥感参数预处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张蕾;奇异值分解技术在卫星资料反演和同化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上官伟;基于内容的卫星云图处理与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慕建利;陕西关中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5 希爽;集合降维变分方法及其在全球谱模式T106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刘显通;基于热带测雨卫星光谱观测的云参数反演及降水云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蔡淼;中国空中云水资源和降水效率的评估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8 周曼蒂;对流层CO_2浓度卫星遥感反演及误差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石磊;近空间飞行器信道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蔡淼;中国空中云水资源和降水效率的评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宽军;新疆山区云水资源卫星资料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刘春文;LAPS系统对多种探测资料的融合及在GRAPES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余意;主成分方法在红外高光谱资料同化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皇群博;云水污染的卫星微波资料变分同化技术[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徐萍;NOAA卫星ATOVS资料反演大气温、湿廓线及其在中尺度气象模式中的同化试验[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张利红;ATOVS资料的变分同化及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黄毅梅;卫星反演云物理参数研究及其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8 刘瑜;强对流天气下卫星云图特征体系构建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苏爱芳;河南典型天气系统云和降水的多尺度结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雷蕾;低涡混合云系和降水的宏微观结构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翠芹;申东娅;张雪梅;陆安现;陈杰;;卫星移动信道的统计模型仿真与Markov的两状态模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高电波,陈贺新,戴逸松;陆地移动卫星通信信道确定性仿真模型分析[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1年Z1期
3 林金朝,杨士中;阴影环境下陆地移动卫星信道的模型研究[J];电讯技术;2001年04期
4 陶诗言,方宗义,李玉兰,肖稳安;气象卫星资料在我国天气分析和预报上的应用[J];大气科学;1979年03期
5 方宗义;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云型特征与高空环境流场的关系[J];大气科学;1982年03期
6 黎光清;大气红外间接遥测方程的估计解和验前限制[J];大气科学;1984年04期
7 黎光清,董超华;调整方法反演大气温度廓线的比较研究[J];大气科学;1986年04期
8 黎光清,董超华;应用Bayes算法估计核函数误差对大气温度廓线反演的影响[J];大气科学;1988年01期
9 黎光清,董超华,吴保锁,刘全华,张文建;东亚地区高分辨率物理反演方法的数值试验:内部比较研究[J];大气科学;1991年01期
10 施宁,朱盛明;春季热带地区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J];大气科学;199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柳忠荣;无线移动信道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胡君;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研究及性能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东桂,尹俊勋,周泽生,潘柳青;CDMA通信系统中基于模糊控制的自适应功率控制[J];无线电通信技术;1998年04期
2 欧阳永艳;超宽带通信信道模型[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朱正为;基于OFDM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信道模型及信道状态信息的提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李波,张春业,赵同明;超宽带室内参考信道模型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年04期
5 王明娟,朱诗兵;星间链路信道模型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宦若虹;金向东;;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系统的Matlab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2006年01期
7 邓世群;张远见;;直放站对联合检测算法的影响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06年04期
8 刘江庭;赵旦峰;;超宽带(UWB)室内信道模型[J];信息通信;2006年03期
9 吴国荣;刘文远;王宝文;王茂盛;;无线通信系统的MIMO信道测量与建模[J];电子工程师;2006年07期
10 邓双成;冯天雨;王新梅;;超宽带信道仿真及分析[J];电子科技;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培艳;刘云;李英丹;李周;;超宽带信道模型分析[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小华;刘江涛;卓露;;Suzuki信道模型的研究与仿真[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陈小云;李巍;;超宽带(UWB)的信道模型[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蒋学勤;;高频射线追踪法对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的研究[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凤山;朱雪田;周正;;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魏庆新;高葆新;龚克;;移动通信射频传播信道模型[A];199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7 李川;岳光荣;李少谦;;超宽带通信室内信道模型[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刘立海;刘建宇;胡晓红;;关于GSM-R系统无线信道与通信质量的讨论[A];GSM-R移动通信及无线电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海凛;张业荣;;一种三维统计随机多极化MIMO信道模型[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10 魏麟;;航空移动卫星通信信道模型及性能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10GBase-T任务组就信道模型达成一致[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思博伦推出WiMAX测试方案[N];人民邮电;2006年
3 ;西蒙万兆方案10Gip[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4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 唐卫华 金海良;生产测试提升HSDPA终端能力[N];通信产业报;2007年
5 张旭军;双绞线上跑万兆有章可循[N];网络世界;2006年
6 ;WCDMA基站测试成为热点[N];人民邮电;2008年
7 ;安捷伦推出MIMO接收机测试仪[N];人民邮电;2008年
8 ;10G 六类铜缆布线系统[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9 ;美国西蒙公司百年辉煌的基石[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10 陈代寿;MIMO提高信道容量[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奕;物联网信道模型及相关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周玮;车辆对车辆无线衰落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肖雳;无源和有源MIMO天线性能的关键指标研究及测试验证[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王艳芬;矿井超宽带无线通信信道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5 Mala Umar Mustapha Bakura;[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程晓荣;宽带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及网管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7 李永华;空时相关多天线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8 叶菁华;高速串行数据发送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徐鹏;快速数值算法对大尺度散射问题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王石记;脉冲超宽带信号能量收集及捕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霁;基于IEEE802.15.4a标准的超宽带定位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李华辉;航空数据链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夏娇;无线体域网信道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马飞;GSM移动信道的建模与仿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黄滔;MIMO信道模型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6 蒋倩;LEO卫星通信系统的信道传输特性及位置管理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肖宇彪;适于低压电力线高速通信的调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朱志勇;IMT-A信道模型校准及时域特性改进[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盛楠;无线体域网信道模型及同步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郑倩倩;高速铁路无线信道模型的研究与建立[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38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73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