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星地相干激光通信中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边界参数设计

发布时间:2018-04-16 18:31

  本文选题:相干激光通信 + 大气湍流 ; 参考:《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5期


【摘要】:分析了星地相干激光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通信系统中自适应校正波前残差与相干效率的关系;讨论了自适应校正下相干效率和误码概率的动态特征;然后,研究了大气闪烁对相干效率和通信误码率的影响。在假设接收强度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建立了波前残差均方根值与相干效率的理论关系,采用频率直方图方法仿真了相干效率以及相应的误码概率的概率分布函数,计算了不同校正残差和闪烁条件下的通信平均误码率。结果表明:波前残差大于1rad时,相干效率主要受波前残差影响,自适应校正性能达到衍射极限时才能获得10-8的误码率,但此时大气闪烁可能会使误码率增大两个数量级。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vefront residuals and the coherence efficiency in the space-ground coherent laser binary phase-shift keying (BPSK) communication system, discusse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herent efficiency and the error probability under the adaptive correction, and then,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scintillation on coherent efficiency and bit error rate (BER) are studied.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reception intensity,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ot value of the residual RMS of wavefront and the coherent efficiency is established. The coherent efficiency and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error probability a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frequency histogram method.The average bit error rate (BER) is calculated under different correction residuals and scintillation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herent efficienc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wavefront residuals when the wavefront residuals are larger than 1rad. The BER of 10-8 can only be obtained when the adaptive correction performance reaches the diffraction limit, but atmospheric scintillation may increase the BER b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No.LA0F201304) 中国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ZYGX2011J123)
【分类号】:TN92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付强;姜会林;王晓曼;刘智;佟首峰;张立中;;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光学;2012年02期

2 吴从均;颜昌翔;高志良;;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J];中国光学;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纯毅;杨华民;姜会林;冯欣;王辉;;大气光通信中大气湍流影响抑制技术研究进展[J];兵工学报;2009年06期

2 吴晗玲;李新阳;严海星;杨慧珍;;大气光通信信道特性及相位补偿技术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8年07期

3 武云云;陈二虎;张宇;叶红卫;李敏;李新阳;熊准;赵恒;杨智;陈晶;艾勇;;自适应光学技术提高FSO性能的实验验证[J];光通信技术;2012年04期

4 梁永辉;王三宏;龙学军;于起峰;;随机并行梯度下降光束净化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08年04期

5 王彩霞;李梅;李新阳;叶红卫;;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自适应光学实时并行处理机[J];光学学报;2010年11期

6 黄海波;陈晶;;一种高速图像处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视技术;2013年23期

7 王显军;;反射式光电编码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12期

8 杨宜;杨震;;星地激光通信复合轴APT系统仿真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年23期

9 赵雅慧;陈梅;张蓉竹;;啁啾参数对光束远场分布的影响[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3年06期

10 刘冬梅;王晓娟;付秀华;张静;潘永刚;;近红外宽截止窄带滤光膜的研制[J];光子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祥之;空间光通信扰动补偿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超;光束闪烁及瞄准误差对无线光通信链路影响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纯毅;无线光通信中的大气影响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三宏;随机并行梯度下降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光束净化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武云云;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大气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6 邓鹏;新型部分相干光束及其在湍流大气中的传输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韩立强;大气湍流下空间光通信的性能及补偿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南;红外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广宇;多传感器激光能量密度测量传输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余向英;自由空间激光视频传输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国松;基于DSP的随机并行梯度下降自适应光学控制平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孙穗;主从结构的SPGD AO控制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王广尧;随机并行梯度下降光束净化系统中的光束稳定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靳冬欢;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波前校正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王小龙;高帧频相机精密调光技术[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小妮;自适应光学与在无线激光通信中的应用[D];中北大学;2008年

10 李博;无线激光视频传输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英超;胡源;赵义武;丁莹;姜会林;;发展空间激光通信,提高对地观测效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王绍举;金光;徐开;;高精度激光通信小卫星星座仿真平台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8期

3 丁科;黄永梅;马佳光;付承毓;;抑制光束抖动的快速反射镜复合控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9期

4 母一宁;刘泉;于林韬;李平;;哈特曼技术在序列光斑检测中的应用[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9期

5 谭立英;吴世臣;韩琦琦;马晶;;潜望镜式卫星光通信终端的CCD粗跟踪[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2期

6 野田艳子 ,邵毅;在空间站进行光通信实验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2年01期

7 付强;姜会林;王晓曼;刘智;佟首峰;张立中;;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光学;2012年02期

8 李波;王挺峰;王弟男;田玉珍;安雪晶;;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扰动仿真技术[J];中国光学;2012年03期

9 张诚;胡薇薇;徐安士;;星地光通信发展状况与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左海成;大气湍流影响下卫星光通信探测光斑分布与定位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陶向阳;;自适应光学方法及多光束发射对改善激光大气传输的比较[J];江西科学;2009年04期

2 饶长辉,姜文汉,汤国茂;弱光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控制优化[J];光电工程;2000年01期

3 陆长明;饶长辉;黄惠明;邢强林;;天文学自适应光学成像望远镜的模拟[J];光电工程;2006年01期

4 姜宝光;穆全全;曹召良;李超;夏明亮;宣丽;;液晶波前校正器校正水平方向上的大气湍流[J];液晶与显示;2009年03期

5 王文明;;自适应望远镜在光电测距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1986年04期

6 陈京元;甘光勇;陶应学;;SciAO:自适应光学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11期

7 饶长辉;姜文汉;张雨东;凌宁;李梅;张学军;李彦英;官春林;陈东红;沈锋;廖周;汤国茂;周璐春;王彩霞;张昂;吴碧琳;魏凯;;云南天文台1.2m望远镜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J];量子电子学报;2006年03期

8 李斌成;;非线性自适应光学激光波前控制技术[J];光电工程;1989年05期

9 李恩德;戴云;王海英;张雨东;;微加工薄膜变形镜本征模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8期

10 杨慧珍;李新阳;姜文汉;;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大气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敏;苏毅;向汝建;;激光导引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大气湍流低阶像差校正效果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2 王洋;张景旭;郭劲;;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大口径望远镜系统中的应用[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闻传花;李玉权;;星地激光通信中的自适应光学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徐海峰;张洪涛;;激光大气通信机扩大校正视场的方法研究[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元秀华;黄德修;谭林伟;;基于遗传算法的FSO系统大气湍流自适应补偿技术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李常伟;;基于薄膜变形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7 薛忠晋;杨敏;朱林泉;;自适应光学应用技术[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8 向汝建;张卫;叶一东;雒仲祥;彭勇;苏毅;;激光照明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9 贲腾;闻传花;韩冬;;AO在大气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曹召良;穆全全;胡立发;彭增辉;刘永刚;宣丽;;600mm望远镜液晶自适应系统成像光路设计[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 八室;借——双慧眼看纷扰世界[N];科技日报;2002年

2 傅雪军记者朱会伦;借一双慧眼把太阳看个明明白白[N];科技日报;2002年

3 记者任福海;新型大气湍流随机波前发生器研发成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09年

4 ;中科院光电所:聚焦光电新科技[N];科技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肖静;自适应光学技术获重大突破[N];四川日报;2000年

6 鲁进军;机载激光跟踪系统完成飞行发射试验[N];中国航空报;2007年

7 记者 赵清月;高清 没有“我们”莫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8年

8 ;连接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N];计算机世界;2001年

9 本报记者 罗光荣;窗外传来恶臭[N];中国气象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欧灿;863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N];解放军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提高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校正速度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2 贾鹏;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计算机模拟[D];南京大学;2013年

3 韩立强;大气湍流下空间光通信的性能及补偿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孔宁宁;用于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5 陈浩;大气湍流中光波前的时空特性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6 李菲;晴空大气湍流对自由空间光通信影响及校正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华志励;大气湍流背景下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姜义君;星地激光通信链路中大气湍流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姜义君;星地激光通信链路中大气湍流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邓鹏;新型部分相干光束及其在湍流大气中的传输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奕;近地大气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陶汝茂;目标在回路自适应光学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石鹏飞;基于常规气象参数的大气湍流建模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舒良轩;波前误差离子束修形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5 张旭红;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共轭高度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胜琳;大气湍流对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影响及测试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7 鲜浩;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传感器设计与优化[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玲丽;大气湍流中光束的漂移和扩展特性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杨文波;基于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大气湍流参数测量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宏坤;近地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信号幅度起伏特性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0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760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1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