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可见光MIMO信道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题:无线光通信 + 室内可见光通信 ; 参考:《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9期
【摘要】:该文针对室内可见光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的空间相关性展开研究,基于朗伯辐射模型,建立了室内可见光MIMO信道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析了发送与接收空间相关性与空间距离参数的关系,给出了发送与接收相关系数的表达式,为室内可见光MIMO通信系统的布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信道矩阵条件数仿真验证了信道空间相关性随发光二极管(LED)间距的减小而增大、随光电检测器(PD)间距的减小而增大、随LED到PD垂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信道容量仿真得出,随着LED与PD数量的增加,信道容量逐步提高,但随着信道空间相关性的增强,信道容量的提高逐步减小。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indoor visible light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channel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Lambert radiation model, the indoor visible light MIMO channel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indoor visible light MIMO channel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the spatial distance parameters is analyz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s given,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layout of the indoor visible ligh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simulation of channel matrix condition number verifies that the channel spatial correl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light-emitting diode (LED) spacing,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photodetector distance, an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vertical distance from LED to P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LED and PD, the channel capacity increases gradually,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channel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increase of channel capacity decreases gradually.
【作者单位】: 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2013AA013603)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013D09)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2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艺,赵明,周世东,姚彦;几种多天线系统的信道容量比较[J];电子学报;2002年06期
2 张磊;王红星;苏艳琴;;基于高斯脉冲的超宽带系统信道容量计算[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8年05期
3 陈强;庄铭杰;;基于天线选择的准正交空时组码的容量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吴清华;肖奇伟;;基于多天线技术的无线信道容量解决方案[J];舰船科学技术;2010年04期
5 李烈忠;梁跃;;信道容量和率失真函数的矩阵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89年06期
6 陈志元;码分多址在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道容量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1994年03期
7 尹长川,乐光新;AWGN和FEXT噪声下铜双绞传输线的信道容量[J];通信学报;1998年10期
8 邹明,张国平;纯态纠缠源条件下密集编码的信道容量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王超,王晓雷;无线随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掉线容量仿真[J];河南科学;2005年04期
10 李佳伟;漆兰芬;;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对信道容量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荻;王海斌;吴立新;汪俊;;隐蔽水声通信信道容量估计方法[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徐绍君;李道本;;多径衰落信道下LS码与Walsh码的容量比较[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霍新整;肖丽萍;;无线通信中的空时分组码研究[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苏小敏;;CDMA通信中多径干扰问题分析[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宝妹;李琳;李正权;;一种基于匙孔信道的空时网格编码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闫秋娜;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系统信道容量研究综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车斌;颜罡;钱澄;;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方向图可重构MIMO天线[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修春娣;王京;;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的MIMO信道容量研究[A];2005年信息与通信领域博士后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石巍;周少山;申东娅;;基于Nakagami衰落的MIMO信道模型的研究与仿真[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屠佳;蔡跃明;;双向中继对秩亏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代寿;MIMO提高信道容量[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2 ;SCNB80×40GDWDM拓宽信息高速路[N];人民邮电;2006年
3 佟学俭;HSDPA:决策TD-SCDMA演进路[N];通信产业报;2005年
4 徐勇;MIMO: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N];人民邮电;2007年
5 ;MIMO技术体系结构与应用[N];人民邮电;2008年
6 韩旭东 曹建海;WLAN谁推一把[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7 林辉;IMT-Advanced无线接口技术的研究[N];人民邮电;2007年
8 ;MIMO引领无线传输快速前进[N];人民邮电;2006年
9 ;领先的WCDMA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器[N];人民邮电;2005年
10 ;OFDM实现无线通信新突破[N];人民邮电;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多极化MIMO通信系统中信道传播特性与天线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叶准;分布式天线系统信道容量及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李轶鹏;MIMO无线通信系统和空时编码的信息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张宁波;分布式MIMO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杨世永;多用户认知信道的容量域和功率分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高春艳;多天线系统盲信道估计算法及估计、检测对容量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5年
7 李颖;串行级联空时码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李永华;空时相关多天线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9 黄丘林;MIMO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汪辉松;基于统计物理方法的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金龙;高速移动环境下无线信道容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王魁;MIMO信道极化特性建模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丁晓丹;超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烟台大学;2007年
4 李佳伟;MIMO信道容量与射频前端的研究与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胡宏飞;LDPC码在自由空间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6 齐俊璇;交叉相位调制对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黄滔;MIMO信道模型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8 崔云斌;反相对称法的原理分析与实验验证[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9 刘朝阳;基于空时分组码的MIMO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娄秀花;基于MIMO_OFDM技术的无线局域网信道容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12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1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