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有效的分布式链路调度协议
本文选题:无线传感器网络 + 链路调度 ; 参考:《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2期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图着色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链路调度(DLS)协议以减小调度周期长度、降低网络能耗。采用的策略是先对任意节点构建两跳邻居范围内的冲突图,然后根据每条链路在干扰图中的优先级及干扰度决定时隙分配的先后顺序,从而解决传统随机调度方法调度周期较长及节点状态转换频繁的问题。由于该调度策略尽可能地为节点分配相邻时隙,减少了节点不必要的状态转换,从而降低了网络能耗。对基于干扰度和优先级的联合调度策略表现出的减小调度周期长度、降低网络能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网络仿真结果表明,DLS协议比DS-fPrIM(Distributed Scheduling-fixed Power Protocol Interference Model)及DRAND(Distributed RANDomized time slot sceduling)协议的调度周期长度少1~2个时隙,其能耗与DS-fPrIM协议的调度能耗相当,但二者都比DRAND协议的调度能耗低。另外DLS协议比DS-fPrIM及DRAND协议平均每周期少1次状态转换,说明提出的分布式链路调度协议能效较高。
[Abstract]:A distributed link scheduling (DLS) protocol based on graph coloring is proposed to reduce the length of scheduling cycle and reduce network energy consumption. The strategy is to construct a collision graph in the range of two hop neighbors for any node, and then determine the priority of slot allo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iority and interference degree of each link in the interference graph.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ng scheduling period and frequent node state transition in traditional stochastic scheduling methods. Because the scheduling strategy assigns adjacent time slots to the nodes as much as possible, it reduces the unnecessary state transition of the nodes and thus reduces the network energy consump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int scheduling strategy based on interference degree and priority which reduce the length of scheduling cycle and reduce network energy consumption are analyzed. The network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heduling cycle length of the DLS protocol is 1 ~ 2 slot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DS-fPrIM(Distributed Scheduling-fixed Power Protocol Interference Model) and DRAND(Distributed RANDomized time slot sceduling) protocols, and its energy consumption is equal to that of the DS-fPrIM protocol, but both of them are lower than the schedul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DRAND protocol. In addition, the DLS protocol is less than the DS-fPrIM and DRAND protocols one time per cycle on average, which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distributed link scheduling protocol is more efficien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371635,81071207,8127162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20120131110062)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No.2013GGX10104)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HN2013-08)
【分类号】:TN915.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德富;陶正苏;朱建平;;一种自适应侦听的异步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06期
2 马奎;黄河清;沈杰;姚道远;刘海涛;阴泽杰;;基于混合汇聚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9期
3 鲁琴;罗武胜;胡冰;;无线传感网基于邻居簇的JPEG2000多节点协同实现[J];光学精密工程;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桂雄;张晓平;周松斌;;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定位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7期
2 黄河清;沈杰;马奎;姚道远;刘海涛;;无线传感网基于梯度的非均匀分簇[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8期
3 鲁琴;罗武胜;胡冰;;无线传感网基于邻居簇的JPEG2000多节点协同实现[J];光学精密工程;2010年01期
4 王代华;宋林丽;孔祥善;张志杰;;草原环境地表无线信道的路径损耗建模[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6期
5 韩崇;孙力娟;肖甫;郭剑;王汝传;;基于SVD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图像压缩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朱亮;;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能MAC协议设计[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年12期
7 彭昌睿;黄宏光;;带冲突避免和流量自适应的低功耗侦听MAC协议[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年09期
8 赵昕;张新;;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用大棚数据采集[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衡;核电站应激环境下鲁棒感知网络的多冗余结构优化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伟;基于WSN的探测传感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黄超;基于WSN和RFID的奶牛信息采集终端节点的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泉辉;奶牛场数字化管理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杨飞菲;二叉树冲突分解算法与概率检测CSMA融合协议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5 于晓华;异构WSN网络融合模型研究及网关设计[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莎;自适应异步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园园;中高速传感器网络高能效异步竞争型MAC协议研究与设计[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8 高巍嵩;支持广播的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MAC协议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9 蔡营;WIA-PA工业无线网络多信道MAC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杨璐;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及汇聚节点制作[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武胜;翟永平;鲁琴;;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6期
2 沈杰;姚道远;黄河清;马奎;刘海涛;;野外地表无线传感网信道传播模型的测定与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1期
3 付耀先;姜华;刘海涛;;基于无线传感网扩频通信的跨层CSMA多用户接入[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2期
4 马奎;黄河清;沈杰;姚道远;刘海涛;阴泽杰;;基于混合汇聚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9期
5 邓亚平;蒋新春;陈兰兰;;无线传感器网络TDMA MAC协议的对比和改进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蹇强;桂春梅;龚正虎;刘湘辉;;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空间重用TDMA链路调度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年06期
2 杨光松;肖明波;;基于功率控制的WSNs跨层方案[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年07期
3 王广学;刘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跨层路由协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马斌;周小佳;;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优化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年04期
5 施海健;张海滨;钱良;宋文涛;;无线传感器网络S-MAC协议的时延控制[J];信息技术;2006年04期
6 任秀丽;李政;;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SPIN协议的一种改进方案[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年02期
7 姜国彬;张世永;钟亦平;;一种带有自维护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聚类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6年10期
8 刘强;卢东昕;张焕水;那成亮;;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分析[J];电信快报;2006年06期
9 刘春余;;传感器网络中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J];电信快报;2006年06期
10 孙亭;杨永田;李立宏;;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现状[J];电子技术应用;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旭斌;叶长城;王忆文;李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定位系统[A];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A辑)[C];2011年
2 徐久强;卢锁;赵海;崔行兵;刘大鹏;;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的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骆吉安;柴利;;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滚动时域状态估计方法[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曹芳菲;何文麟;陈红;;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预测的Top-k监测(英文)[A];第二十五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8年
5 龙昭华;李景中;蒋贵全;张林;;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普适计算研究[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6 任玲;唐昊;周雷;魏振春;;一种能量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传输方法[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7 刘阳;杨晓春;王斌;于戈;李斌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历史数据分组的感知查询技术[A];第二十四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7年
8 马礼;唐长茂;;一种基于分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存储管理系统[A];2010年第16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大会(IST2010)论文集[C];2010年
9 梁(韦华);于海斌;;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协议的研究现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袁蕊;;基于矿井节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的研究[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咨询师 王坤;国内外物联网技术研究进展[N];通信产业报;2009年
2 美国专利律师 谭文晔 薛之扬;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专利分析[N];科技日报;2010年
3 ;IPv6:传感器网络的新路标[N];网络世界;2007年
4 罗清岳;透析WSN无线传感网络[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5 林宗辉;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解决方案[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6 特约撰稿 江家兴;浅述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N];通信信息报;2007年
7 朱杰;ZigBee:最节能的无线传感结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8 罗清岳;从WSN应用看WSN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9 姚春鸽;移动+泛在 开启U时代[N];人民邮电;2008年
10 虞万荣 徐为;节能优化技术[N];计算机世界;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抄表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量化信息的目标状态估计与融合[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谷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目标覆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马永波;无线传感器网络精确动态定位及其安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罗丹彦;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高效组建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毕嘉娜;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有效安全路由协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哲涛;多媒体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若干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李玉凯;无线传感器网络高能效可靠数据传输理论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丁英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和跟踪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代航阳;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殷;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光强环境监测系统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黄衍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张涛;基于北斗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定位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唐健华;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优化覆盖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杨凤伟;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龚静;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数据压缩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帆;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支持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承海;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振动信号采集系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9 马兵;基于测距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优化算法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黄晓雷;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焊机群控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15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1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