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光雷一体化测量系统的谐振特性及组合补偿

发布时间:2018-04-28 15:39

  本文选题:光雷一体化系统 + 谐振补偿 ; 参考:《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4期


【摘要】:针对光雷一体化测量系统中复杂谐振对伺服单元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采用自适应陷波器及观测器滤波反馈组合实现谐振补偿的方法。首先,结合机械结构及频响测试结果分析了系统的谐振特性,指出系统存在雷达天线谐振、雷达机体谐振和天线高阶及轴系耦合谐振等3类主要谐振模式,并求得谐振特性随俯仰角变化的规律。讨论了对这种复杂谐振的补偿方法,提出采用自适应陷波器补偿雷达天线和雷达机体谐振,并利用Kalman观测器滤波反馈抑制天线高阶及轴系耦合谐振的方法。结果表明:经过谐振组合补偿后,各类谐振均得到有效抑制,速度环闭环带宽期望值达到了115rad/s,阶跃过程过渡时间为0.35s,在保证闭环控制稳定性的同时满足了系统带宽要求。
[Abstract]:Aiming at the adverse effect of complex resonance on servo unit in integrated optical and lightning measurement system, an adaptive notch filter and observer filter feedback combination is proposed to realize resonant compensation. First of all, the 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and frequency response test result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resonance modes in the system: radar antenna resonance, radar body resonance and antenna high-order and shafting coupling resonance. The variation of 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 with pitch angle is obtained. The compensation method for the complex resonance is discussed. An adaptive notch filter is proposed to compensate the radar antenna and radar body resonance, and the Kalman observer is used to filter the feedback to suppress the antenna high order and shaft coupling reson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kinds of resonances are effectively suppressed after the combined resonant compensation. The expectation of the closed-loop bandwidth of the speed loop is up to 115 radr / s, and the transition time of the step process is 0.35 s, which ensures the stability of the closed-loop control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ystem bandwidth.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No.2010AA7034320)
【分类号】:TN9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郑泽东;李永东;肖曦;Maurice Fadel;;永磁同步电机负载转矩观测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2期

2 王国富;余法山;汪旭东;马彩文;陈良益;;机载光电转台的谐振分析及自适应滤波器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11期

3 王帅;陈涛;李洪文;王建立;;光电跟踪伺服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与模型辨识[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1期

4 王晓明;乔彦峰;宋立维;王守印;;用单站光电雷达一体化系统测量目标三维姿态[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8期

5 吴忠;吕绪明;;基于磁编码器的伺服电机速度及位置观测器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自荣;苗少帅;张志雄;尚建忠;;基于虚拟样机的导引头伺服机构谐振频率分析[J];兵工学报;2010年02期

2 李锐;何莉敏;赵颖;郑太雄;陈柯龙;;地铁浮置板轨道垂向振动半主动控制与仿真[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3 田素林;白鸿柏;张葆;李嘉全;;机载多框架光电吊舱无转角隔振方式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简晓春;盛鹏程;赵化雷;刘勇彪;;汽车发动机磁流变悬置隔振效果试验评估[J];车用发动机;2009年02期

5 周叙荣;;隔振器安装技术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金浩;刘维宁;;基于功率流法梯式轨枕轨道减振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3期

7 蒋学程;彭侠夫;何栋炜;;永磁同步电机模型自适应补偿速度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年10期

8 赵瑞杰;陶学军;刘德林;田素立;;基于角度观测器的旋转变压器解码算法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2年04期

9 于金朋;余建勇;张立民;;高速列车整备车体谐振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王皖君;张为公;李旭;;变速器试验台惯量电模拟与角加速度估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申军烽;杜胜;周徐斌;蒋国伟;;高精度光学有效载荷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2 陈世嵬;蹇开林;李锐;陈伟民;廖昌荣;;车用发动机磁流变悬置的刚度优化[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3 张成林;江文兵;;通讯存储设备中硬盘振动控制浅析[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朱德昭;;锭子结构的革新[A];“经纬股份杯”2012’“强专件、促设备、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虞自飞;周徐斌;申军烽;;卫星飞轮隔振与吸振联合减振系统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13年空间光学与机电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娟;变转速泵控差动缸及低能耗注塑机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覃海涛;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宋春生;柔性浮筏系统的磁悬浮主动隔振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梁爽;无角位移减振装置机理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5 滕汉东;液固混合介质隔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周擎坤;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设计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董岩;基于神经网络的机载三轴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算法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9 王少威;永磁交流伺服系统速度检测与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守继;地铁引起环境振动及房屋浮置楼板隔振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希花;曳引电梯机械振动系统的固有特性与动力学响应[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庆男;高精度插齿刀磨齿机减振与插齿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凯伟;车辆—有砟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系统减振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杨本磊;船舶浮筏隔振系统振动特性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于哲;智能控制在飞机起落架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6 董志;重型电动轮自卸车发动机悬置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屈尚文;微电子厂房结构微振动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陈风;结构振动隔振模型的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9 邱飞力;车下设备与车体间振动传递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姚正;弹簧—滑动梁隔振器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跃,和文国,李彦林,黄筱玲;零脉冲高分辨率磁编码器的研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张宇;张显国;;光电经纬仪利用雷达距离数据实现单站定位方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郑泽东;李永东;Maurice Fadel;肖曦;;基于扩展Kalman滤波器的PMSM高性能控制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10期

4 季学武;何正义;张雪峰;;磁旋转编码器在永磁同步电机位置测量中的应用[J];电气传动;2008年02期

5 胡浩军,马佳光,王强,吴琼雁;快速控制反射镜系统中的传递函数辨识[J];光电工程;2005年07期

6 李岷;马军;周兴义;;机载光电稳定平台检测技术的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5期

7 李文军;陈涛;;光电跟踪系统噪声分析及其抑制[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02期

8 刘岩俊;王永新;何昕;魏仲慧;;多目标轨迹分离方法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8期

9 赵立荣;柳玉晗;朱玮;曹永刚;于晓波;;光电经纬仪单站空间余弦及多站面面交汇的飞机姿态测量[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11期

10 卢锷;改善光电跟踪测量系统机械谐振频率方法探讨[J];光学精密工程;199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建立;光电经纬仪电视跟踪、捕获快速运动目标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2年

2 胡浩军;运动平台捕获、跟踪与瞄准系统视轴稳定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砂山;益辉;汪桂华;;雷达信号Q胬砑际鮠e最新动向[J];电讯技术;1984年05期

2 ;双极性MOSFET在现代雷达天线中的应用[J];电力电子;2005年06期

3 黄标;彭木根;;雷达之间干扰协调计算方法和干扰准则[J];中国无线电;2006年02期

4 张秉公;许平勇;曹鹏举;;基于DSP的机动雷达天线卸风载控制系统设计[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陈昌胜;赵攀峰;;系留气球载雷达系统分析[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6 陈唯实;宁焕生;李敬;毛峡;;机场鸟击雷达探测系统[J];现代雷达;2008年10期

7 聂文兵;;某型雷达模拟训练软件系统中天线转动的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年08期

8 ;“雷达天线和射频技术交流会”征文启事[J];现代雷达;1982年01期

9 毛滔;曾浩;;雷达抗同频干扰方法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5年06期

10 丛培荣;叶江华;吴先翔;;机载预警雷达探测目标仿真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德;何炳发;吴翔;;14所开发的系列化天气雷达天线[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2 梁海河;徐宝祥;刘黎平;高玉春;张建云;梁赞平;;CINRAD/SA雷达天线的辐射特性分析及其支持双线偏振升级的可行性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地球气候和环境系统的探测与研究”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志云;代建鹏;胡文华;樊中华;;虚拟仪器在雷达天线性能方向图测试中的应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田斌;陈文汉;;火控雷达天线CAD技术[A];四川省电子学会雷达与火控、电子线路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1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6年

5 胡斌;刘晓磊;;CIN/CD雷达天线控制系统故障导致太阳法标校故障分析、解决[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6 冯景海;陈文汉;李泽;秦志刚;郭春友;;防空火控雷达天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心如;何国强;;雷达天线性能自动测试仪的设计[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8 李秀梅;陈章j;;X波段反射阵雷达天线设计方法[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9 李e,

本文编号:1815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15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