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中继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案与波束成形向量设计
本文选题:双向中继 + 中继选择 ; 参考:《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协作通信系统通过多个单天线节点共享彼此的天线以形成一个虚拟的多天线系统。在双向多中继系统中应用协作通信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安全性、鲁棒性,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和中断概率,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放大转发(AF)和解码转发(DF)是中继对信息的两种主要处理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DF双向单中继系统的误符号率(SER)性能,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DF双向多中继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案。接着分别以提高系统和速率与提高系统安全性为目标,设计了AF双向多中继系统的中继波束成形向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 首先,扩展了传统最近邻近似方案,且应用该方法对DF双向单中继系统的中继端SER进行讨论,得到了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BPSK调制、QPSK调制、8PSK调制的SER闭式表达式和衰落信道下BPSK调制、QPSK调制的瞬时SER与平均SER的表达式。研究发现,在AWGN信道下采用8PSK调制的DF双向中继系统中,固定其中一个源节点的发送功率,另一个源节点的功率从0增大到与其功率相等的过程中,中继节点的SER并不是单调递减的。 其次,在DF双向单中继系统SER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将场景扩展到双向多中继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SER的DF双向多中继系统中继选择方案。考虑到最小SER中继选择方案的复杂度较高以及中继星座图中最近邻星座点之间的距离在端到端SER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星座图最小距离最大化的中继选择方案,并推导出在BPSK、QPSK和8PSK调制时,该方案能达到满分集增益。 然后,研究了AF双向中继系统的信息传输和能量收集问题。即在中继功率约束以及源节点能量收集约束下,通过设计中继的波束成形向量从而最大化系统的和速率。本文分别提出了一种理想情况设计方案、三种实际设计方案和一种鲁棒设计方案,并对这些方案建立了最优化模型,且通过半正定松弛以及连续凸近似技术对它们进行求解,还证明了所提出的求解算法至少可收敛到一个局部最优解。 最后,研究了有窃听节点存在时AF双向中继系统物理层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中继波束成形设计方案以及一种中继波束成形与人工噪声的联合设计方案,从而在保证双向中继系统的通信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小化中继的功率和,并为这两个方案建立了最优化模型,且应用半正定松弛技术对这两个非凸的优化问题进行了求解。证明了在所提出的两种方案中,应用人工噪声方案的性能更优。
[Abstract]: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share each other's antennas through multiple single antenna nodes to form a virtual multi-antenna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bidirectional multi-relay systems can improve the capacity, security, robustness and reduce the bit error rate and interrupt probability of the system, which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at present. Amplifier forwarding (AFA) and decoded forwarding (DFF) are the two main process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relay.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symbol error rate (SERR) of DF bidirectional single relay system is analyzed, and the relay selection scheme of DF bidirectional multi-relay system is studied. Then the beamforming vector of AF bidirectional multi-relay system i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system speed and system security respectivel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traditional nearest proximity scheme is extended, and the relay end SER of DF bidirectional single relay system is discussed by using this method. The SER closed expression of BPSK modulation / 8PSK modulation over additive Gao Si white noise channel and the expressions of instantaneous SER and average SER of BPSK modulation QPSK modulation over fading channel are obtained. It is found that in DF bidirectional relay system with 8PSK modulation in AWGN channel, the transmission power of one of the source nodes is fixed, and the power of the other source node increases from 0 to the same power. The SER of relay nodes is not monotone decrement. Secondly,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F bidirectional single relay system (SER), the scene is extended to bidirectional multi-relay system, and a relay selection scheme based on minimum SER is proposed for DF bidirectional multi-relay system. Considering the high complexity of the minimum SER relay selection scheme and the importance of distance between nearest neighbor constellation points in the constellation diagram in end-to-end SER, a relay selection scheme based on maximum minimum distance of constellation diagram is proposed. It is also deduced that the scheme can achieve full diversity gain in BPSK QPSK and 8PSK modulation. Then,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energy collection in AF bidirectional relay system is studied. In the case of relay power constraints and source node energy collection constraints, the sum rate of the system is maximized by designing the beamforming vector of the relay. In this paper, an ideal design scheme, three practical design schemes and a robust design scheme are proposed, and the optimization models of these schemes are established, and they are solved by positive semidefinite relaxation and continuous convex approximation techniques. It is also proved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converge to at least one local optimal solution. Finally, the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of AF bidirectional relay system with eavesdropping nodes is studied. A relay beamforming design scheme and a joint design scheme of relay beamforming and artificial noise are proposed to minimize the relay power sum while ensuring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and security of the two-way relay system. The optimization models for the two schemes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two non-con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are solved by using the positive semidefinite relaxation technique. It is prov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artificial noise schem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rtificial noise scheme.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磊;李立华;高向川;王海峰;王朝炜;邬钢;;MIMO中继系统子信道和调制方式联合选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严靖琳;唐伦;陈前斌;陈波;;基于多用户QoS的中继系统功率分配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1年03期
3 周明宇;李立华;张平;张晓夏;王海峰;;两跳OFDM-AF中继系统的自适应比特和功率分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闻鹏举;易辉跃;赵晓群;徐尚志;;一种改进的协同中继节点选择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年12期
5 宋文;唐伦;陈前斌;;基于中继系统的功率分配研究[J];电视技术;2009年S2期
6 熊莹;唐伦;陈前斌;;两跳双中继协同ARQ策略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年01期
7 E.G.JAVIS ,R.P.I.SCOTT ,谢世杰;11GHz数字无线电中继系统的设计考虑[J];通信与信息技术;1980年03期
8 董立立;魏鑫;田冬;黄道;;IPv6中继系统一致性测试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年01期
9 毕军,吴建平;网络中继系统的抽象测试方法研究(英文)[J];软件学报;2000年06期
10 陈斌;ZXJ10交换机中继系统硬件故障查找一例[J];江西通信科技;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维悌;;2GHz 60路无线电中继系统[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2 郑侃;范斌;刘光毅;王文博;;多频带协同中继系统无线资源优化的分析[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金柳;李颖;孙岳;;一种适用于半双工MIMO中继系统的新型发送端预编码策略[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七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金惠忠;;船舶危险区域无线电通讯中继系统的设计与安装[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金惠忠;;船舶危险区域无线电通讯中继系统的设计与安装[A];第十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翟俊昌;林云;武建涛;;MIMO协同中继技术的发展[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7 酆广增;;数字无线电系统选择性衰落“特征”(Signature)的实验室测量方法[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8 王俊丽;;关于S1240中继问题的处理[A];内蒙古通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汀;杨绿溪;;多中继MIMO通信系统中基于SDMA码本的多用户调度[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王蕾蕾;武庆良;;中继协作通信系统性能仿真[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之;未来8年:俄军将换一半装备[N];中国国防报;2007年
2 本报专稿 沐阳;以色列进入侦察卫星技术“第一集团”[N];世界报;2008年
3 左尚明;甘肃创造整体弱小下的局部优势[N];中国电子报;2005年
4 孝文;欧洲军事化太空动向日渐明显[N];中国航天报;2008年
5 印兴阳;贵州移动多渠道确保互联互通[N];人民邮电;2004年
6 记者 蒋晓峰;布什:不排除任何选择方案[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记者 刘越 通讯员 贾秀媛;辽宁强化信息网建设[N];人民邮电;2000年
8 ;中继器扩展无线范围[N];网络世界;2004年
9 邱蕾;税收对筹资选择方案的影响分析[N];财会信报;2005年
10 思明区医院骨伤科 刘志松 欧荣福 林景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自行选择方案[N];厦门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丹;双向中继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案与波束成形向量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曹建飞;多向中继系统收发信机设计与性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张超;分布式空时中继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范斌;宽带中继系统中无线资源分配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徐薇;中继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曲喜强;协作中继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张昱;协作中继系统容量界及其无速率网络编码[D];浙江大学;2013年
8 季彦呈;无线中继系统中的协作传输和资源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永亮;无线协同中继自适应与增强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10 宋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中继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恒刚;双路径中继系统中的相关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明月;无线双向中继系统中的功率控制及节点选择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任政;中继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姚创沐;无速率编码及其在中继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5 李倩;无线中继系统的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杨雪;蜂窝中继系统的性能分析与功率分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高瑜;无线中继系统中资源分配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蒋广健;协作中继系统资源优化与调度算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2年
9 魏梅英;协同多中继系统中的分布式预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封超;基于天线选择的多天线中继系统性能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4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2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