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多端口多频段无线局域网的节能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08:40

  本文选题:网络节能 + 多端口多频段 ; 参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多端口多频段成为无线局域网(WLAN)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在接入点(AP)上配备多端口,采用不同的频段,实现网络传输带宽的提高。然而,这种多端口多频段的WLAN网络却给运营商带来很大的能耗负担。因此,本文从运营商的角度研究多端口多频段WLAN网络的节能策略。本文首先对多端口多频段网络的结构做了一定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耗评估理论模型,其将一个节点的状态划分成“发送”、“接收”、“空闲-监听”和“休眠”四种工作模式。然后,本文研究了影响网络能耗的关键因素,并对关键因素做了一系列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当业务负载低于某个传输门限时,就可以进行天线降级,且该传输门限的大小与终端数量以及终端所在区域的信噪比有关;2)启动双频段分流仅在单频段不能满足当前的业务负载,且额外传输的业务足以抵消开启新频段后引入的能耗开销时才能使网络的能量效率最优。在做了上述研究之后,本文得出天线数和端口数会对网络的能耗产生很大影响,据此,本文设计了面向多端口多频段WLAN网络的节能方法,即天线降级算法和单双频段转换算法。该算法基于在线采样,实时性地进行网络性能的统计,自适应的选择最具能量效率的天线和端口配置。天线降级是指当节点在单天线能够满足业务服务质量的需求时,关闭其中一个传输链路以节约能耗。同理,单双频段转换是指当单频段能够满足网络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时,仅使用频段传输业务,当不能满足时用户带宽需求时,则同时使用双频段进行分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针对802.11n标准中的帧聚合特性,提出了聚合分流策略。该策略是指当数据分组被传递到不同的端口之前,先进行缓存以便聚合到更多的帧;当缓存的帧的权重超过某一因子时,则将其插入到发送队列较短的端口中。最后,本文对设计的天线降级算法和单双频段转换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节能算法在保证网络吞吐量和时延性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能够取得较好的节能增益。在双频段工作的条件下,本文建议的聚合分流策略,相比其它三种业务分流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网络性能和节能增益。
[Abstract]:Multi-port and multi-frequency band has become a trend of WLAN (WLAN) development. By installing multi-ports on access point (APP) and adopting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s, the bandwidth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can be improved. However, this multi-port and multi-band WLAN network brings operators a great burden of energy consump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ergy saving strategy of multi-port and multi-band WLAN network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perators.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multi-port multi-band network is studied, an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energy consumption evaluation is proposed, which divides the state of a node into "send" and "receive". Idle-listening and hibernating are four modes of work. The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network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akes a series of tests on the key factor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service load is below a certain transmission threshold, the antenna can be downgraded. Moreover, the size of the transmission threshold is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terminals 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of the terminal area. And the extra traffic is enough to offset the energy cost introduced after the new frequency band is opened to optimiz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network. After the above research,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umber of antennas and the number of ports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network. Accordingly, an energy saving method for multi-port and multi-band WLAN networks is designed, that is, the antenna demotion algorithm and the single-dual-band conversion algorithm. The algorithm is based on on-line sampling, real-time network performance statistics, adaptive selection of the most energy-efficient antenna and port configuration. Antenna demotion means that one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s is closed to save energy when the node can satisfy the service quality of service with a single antenna. In the same way, when a single band can meet the QoS requirements of network services, only the frequency band transmission services are used, and when the bandwidth requirements of users cannot be satisfied, the dual frequency bands are used to split the network service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is, an aggregation shunt strategy is proposed for frame aggregation in 802.11n standard. The strategy is to cache data packets before they are transferred to different ports in order to aggregate to more frames. When the weight of cached frames exceeds a certain factor, they are inserted into the ports with shorter transmission queues. Finally, the antenna demotion algorithm and the single and double band conversion algorithm are simulated and tested in this paper.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energy saving algorithm can achieve good energy saving gain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network throughput and delay performance can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ual-band operation, the proposed aggregate streaming strategy can achieve better network performance and energy saving gain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service streaming mod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5.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思科推出无线局域网产品[J];通信世界;2000年23期

2 李裕后;无线局域网的市场与实施方案[J];通讯世界;2000年05期

3 李裕后;无线局域网的新时代已经到来[J];无线电工程;2000年04期

4 李裕后;无线局域网的时代已经到来[J];计算机与网络;2000年07期

5 赵宁;刘一坤;;纵横天地间 无线局域网漫谈[J];中国电子商情;2001年32期

6 ;无线局域网显著提高工作效率[J];电子科技;2001年13期

7 王 华;构建无线局域网[J];计算机时代;2001年10期

8 宿建光;无线局域网开创网络新时代[J];通信世界;2001年32期

9 周明森,郭佳;摆脱束缚 放眼无线──3Com无线局域网在海关总署的应用[J];计算机周刊;2001年14期

10 汪海燕 ,杨龙祥;无线局域网的两大主要标准[J];现代通信;200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欣;;无线局域网:3G的绊脚石?[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石晓萍;;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分析[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宋勇涛;;无线局域网安全浅析[A];2013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孙杰;李卓;陆桑璐;陈道蓄;;基于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快速切换研究[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刘芳;赵增华;舒炎泰;胡悦;;无线局域网性能仿真研究[A];'2002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四卷)[C];2002年

6 唐文雄;;无线局域网与企业办公信息网络建设[A];海南省通信学会论文集(二○○一年)[C];2001年

7 王斌;;无线局域网公共接入的安全性分析[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波;;移动无线局域网安全防护[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党梅梅;程强;;公众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分析[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洪琪;陈军宁;柯导明;代月花;;无线局域网中802.11系列标准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朝阳;提速中国无线局域网产业[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2 孙燕飚;无线局域网中国标准完整版公布[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赵晓辉;无线局域网安全性遭质疑[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有害健康?英教师工会建议停建校园无线局域网[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3Com公司市场部供稿;无线局域网——移动过千年[N];中国电子报;2001年

6 何小明 编译;芯片厂商争食WLAN市场[N];中国电子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柯文;2002年“无线局域网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8 ;今年无线局域网市场将增长73%[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本报记者 霍皓迪;无线局域网进入高速成长期[N];通信产业报;2002年

10 一波;无线局域网渐入主流[N];网络世界;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力强;公用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2 何宏;无线局域网多址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 曹春生;实时工业无线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宋宇波;公共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研究及其可验安全性形式化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5 张浩军;无线局域网认证安全基础架构研究与设计[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李长乐;无线局域网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余雪岗;无线局域网中的移动预测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静;无线局域网中妥善安排传输的多址接入协议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冯慧芳;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业务流特性研究及预报[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朱加伟;无线局域网安全性测试和视频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现勇;无线局域网服务质量分析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易s,

本文编号:1837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37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0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