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抽头延迟设置与幅相误差对全双工射频自干扰消除的影响
本文选题:无线通信 + 自干扰抵消 ; 参考:《电子与信息学报》2015年07期
【摘要】:对于多径自干扰信道场景下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无线通信系统,考虑射频域多抽头自干扰抵消技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实验验证,缺少抽头个数与延迟设置、幅度和相位等参数对自干扰抵消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利于工程参数的选取。针对此问题,在已知抽头个数和延迟设置的情况下,该文给出各个抽头幅度和相位的求解方法,并推导了幅度和相位误差对自干扰抵消性能影响的理论表达式。分析与仿真表明,对于特定抽头个数,当最大抽头延迟小于自干扰信号主径延迟时,自干扰抵消值随着最大抽头延迟的增加而增加,而当最大抽头延迟大于约两倍自干扰信号主径延迟时,自干扰抵消值随着最大抽头延迟的增加而减少;对于特定抽头延迟范围,当抽头个数增加或自干扰信号带宽减少时,自干扰抵消值随之变大;对于特定的延迟设置,随着幅度或相位误差的增加,自干扰抵消值越来越小。
[Abstract]:For the simultaneous full duplex CCF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multi-track self-interference channel scenario, considering the multi-tap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technology in RF domai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re mostly focused on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nd lack of tap number and delay setting.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amplitude and phas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s unfavorable to the selection of engineering parameter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number of tap and the setting of delay are known,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of each tap is given, and 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the effect of amplitude and phase error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s derived.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how that when the maximum tap delay is less than the main path delay of the self-interference signal, the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valu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ximum tap delay. When the maximum tap delay is more than twice the main path delay of the self-interference signal, the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valu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ximum tap delay, and for the specific tap delay range, when the tap number increases or the self-interference signal bandwidth decreases, The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valu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mplitude or phase error,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mplitude or phase error.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471108,U1035002/L05,61001087,61101034,61271164,61301154)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3003001-002,2012ZX03003010-003,2011ZX03001-006-01) 863计划项目(2014AA01A704)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志亮;罗龙;邵士海;潘文生;沈莹;唐友喜;;ADC量化对同频全双工数字自干扰消除的误码率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06期
2 徐强;全欣;潘文生;邵士海;唐友喜;;同时同频全双工LTE射频自干扰抑制能力分析及实验验证[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3期
3 王俊;赵宏志;卿朝进;唐友喜;;同时同频全双工场景中的射频域自适应干扰抵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俊;赵宏志;卿朝进;唐友喜;;同时同频全双工场景中的射频域自适应干扰抵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琳;无线通信中互补序列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瑶;全双工通信中基于极化信息处理的自干扰消除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志亮;罗龙;邵士海;潘文生;沈莹;唐友喜;;ADC量化对同频全双工数字自干扰消除的误码率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06期
2 史寅科;邱玲;;非理想信道信息下双向多中继选择系统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大威,顾亚平,李秀红,许伟杰;自适应声干扰抵消系统[J];声学技术;1996年01期
2 方朝曦;王宗欣;;一种新的混合多径干扰抵消方法[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李峰,潘申富,陆建平;串行干扰抵消器性能分析[J];无线电工程;2005年05期
4 徐定杰;郭少彬;王伟;;多径信道下一种改进的混合干扰抵消方法的研究[J];宇航学报;2009年03期
5 杨梅;陈阳;;一种改进的并行干扰抵消检测算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6 韦家鼎,叶为文,丁久量;同轴电缆传送电视的交流干扰抵消器[J];广播与电视技术;1975年Z1期
7 左朋,陈建荣;微波频段直接实现的干扰抵消技术[J];空间电子技术;2002年04期
8 任晓亚;宋爱民;;自适应算法在干扰抵消器应用中的比较研究[J];通信技术;2007年12期
9 杜娜;徐大专;;采用比特干扰抵消的低复杂度多用户空时迭代接收机[J];应用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王志永;解静;刘献杰;;基于自适应陷波的干扰抵消技术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梁双春;;多天线CDMA系统中干扰抵消算法性能分析[A];2004’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超;;BLAST结构MMSE检测方法分析[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赵军辉;王东明;尤肖虎;马章勇;;多码CDMA系统中基于迭代信道估计的并行干扰抵消方法研究[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汪莹;赵春明;姜明;;基于MMSE软干扰抵消的HARQ大迭代接收机[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王海红;王欣;;V-BLAST系统中一种低复杂度的列表OSIC检测算法[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郭治;昂志敏;靳红超;;基于V-BLAST的检测算法的研究[A];2009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二)[C];2009年
7 刘本奇;杜选民;;逆波束形成拖船噪声抵消[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成华;宽带码分多址系统的并行干扰抵消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刘召伟;高速率无线OFDM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抵消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司坤;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中的信道估计与干扰抵消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张永波;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并行干扰抵消算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3 赵彦龙;码分多址系统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的设计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超;部分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的研究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绍辉;基于并行干扰抵消与天线阵列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6 罗青全;EV-DO迭代干扰抵消的研究和前向链路物理层实现[D];东南大学;2006年
7 马瑞芳;CDMA移动通信中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李小梅;V-BLAST中硬判反馈迭代和检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金伟;WCDMA下行接收技术研究及基站发射模块的硬件实现[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69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6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