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继OFDM系统选择性子载波中继和功率分配算法
本文选题:通信技术 + 多中继OFDM通信系统 ; 参考:《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对于多中继OFDM放大转发协作通信系统,在各个中继节点功率独立受限的条件下,中继节点转发子载波的数目较多时,每个子载波所能分配到的功率较少,而将此中继节点转发的部分子载波转由空闲的中继节点转发,可以获得更大的功率增益。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在中继节点距离源节点较近时,充分利用空闲中继节点的功率,提高系统容量,在中继节点距离源节点较远时,削减中继节点数目,降低系统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中继节点距离源节点较近时获得了更大的系统容量,在中继节点距离源节点较远时,保持系统容量基本不变,降低系统复杂度,易于实现。
[Abstract]:For multi-relay OFDM amplifying and forwarding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when the power of each relay node is independent and the number of relay sub-carriers is large, each sub-carrier can be assigned less power. By transferring some sub-carriers of the relay node to the idle relay node, a greater power gain can be obtained. Therefore, an improved algorithm is proposed. When the relay node is close to the source node, the power of the idle relay node is fully utilized to improve the system capacity. When the relay node is far away from the source node, the number of relay nodes is reduced and the system complexity is reduc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achieve greater system capacity when the relay node is close to the source node. When the relay node is far away from the source node, the system capacity remains basically unchang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is reduced and the system is easy to implem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科学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71079)
【分类号】:TN91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东通信技术》一九九三年总目录[J];山东通信技术;1994年01期
2 ;关于赴法、意参加’98通信技术博览会的通知[J];情报学报;1998年03期
3 ;高价拍卖虹桥起[J];每周电脑报;1999年33期
4 ;我国将对热门通信技术持续跟踪与实验[J];中国数据通信;2002年07期
5 ;CeBIT 2006娱乐时代,科技也娱乐[J];数字通信;2006年07期
6 余晓辉;;对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考[J];现代电信科技;2007年01期
7 贺文华;;一种分区MANET路由协议[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28期
8 刘东;常静;;并行算法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9 宋军杰;;通信展回归专业化本色[J];通信世界;2008年39期
10 ;征稿启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淑芳;袁安存;;美国主要信息产业的发展回顾[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船舶通信与导航分册)[C];1999年
2 麦华韬;;小灵通网络信令监测的探讨与实现[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杨鼎成;于洋;;OFDM系统中同步序列的研究[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卜羽;;无线通信在医疗领域的应用[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研;肖子玉;;移动国际局引入软交换技术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王延文;;业务融合:三屏互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汤庭龙;;电话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先龙忠;;多种通信技术在抗冰保电中的应用[A];2008年抗冰保电技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9 何永东;;无线电监测遥控站防雷探讨[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英华;;卫星监测中的干扰查找与排除[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琰;HSDPA,WiMAX前奏?[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2 窦 彬;深圳证券通信技术站在世界前沿[N];证券时报;2003年
3 来国柱;发展先进通信技术 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N];中国电子报;2007年
4 记者 杨健;千户西部农民获通信技术扶助[N];人民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张汝男;CeBIT打造中国ICT最佳平台[N];中国贸易报;2005年
6 张巍巍;IBM在芯片通信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N];科技日报;2010年
7 葛辉文;常德有望建成全国第一座“无线城市”[N];常德日报;2007年
8 记者 沈文虹;全力打造中国首个“无线谷”[N];南京日报;2008年
9 吴红梅;南京打造中国首个“无线谷”[N];新华日报;2008年
10 ;站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前列[N];人民邮电;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高频谱效率的无线网络广义协作通信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开华;可靠的高数据速率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周奇才;基于现代物流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AS/RS)管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吕宗英;通信技术标准化及其战略选择[D];东北大学;2006年
5 姚海鹏;认知无线电频谱检测及资源分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潘高峰;超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与中继协作通信技术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徐鼎;认知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资源分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王飞;基于网络效用最大化的无线网络资源分配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司江勃;无线协作传输及其在认知网络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赵嵩;中继干扰信道容量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可中;基于两层网络的浸润剂自动化系统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2 姜新红;分布式空时编码系统中的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罗凤娅;面向能效优化的多通道无线传输系统快速功率分配算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殷玲;双向协作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周然;认知无线网络功率分配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高龙年;基于博弈论的协作通信网络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杨永铎;协作通信中的优化功率分配算法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少英;协作通信系统中的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王雪莉;基于WIFI通信技术的地下矿山生产调度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黄鹏;MIMO系统低复杂度功率分配算法[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74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7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