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车辆通信接入系统的自适应传输模式选择策略

发布时间:2018-05-19 03:12

  本文选题:智能交通系统 + 车辆通信接入系统 ; 参考:《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摘要】:为提高智能交通系统(ITS)有效传输各类信息服务流的能力,将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和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技术引入车辆通信接入子系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传输模式选择策略。当车辆行驶在非特殊地理区域或行驶速度低于60km·h-1时,车辆通信接入系统将启动自适应传输模式选择进程。与典型策略采用固定不变的AMC传输模式信噪比切换阈值相比,建议策略的切换阈值可变,且由ITS信息服务流目标分组差错率来决定,从而使系统在传输不同类型的ITS信息服务流时,有可能在相同的接入信道状况下采用不同的调制编码模式等级,进而获得更高的数据有效传输速率。通过数学分析对选择策略的各类服务流目标分组差错率和系统平均有效数据传输速率进行性能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建议策略能够在传输可靠性和高效性之间做出更好的权衡;当第1、2、3类ITS信息服务流的目标分组差错率分别为10-6、10-5、10-2时,建议策略能够在满足传输可靠性要求的同时,将典型策略的系统平均有效数据传输速率提升8%。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 to transmit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service flow effectively, adaptive modulation coding (AMC) an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vehicle communication access subsystem, and an adaptive transmission mode selec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When the vehicle is traveling in a non-special geographical area or at a speed lower than 60km h-1, the vehicle communication access system will start the adaptive transmission mode selection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typical AMC transmission mode switching threshold, the switching threshold of the proposed strategy is variable and determined by the packet error rate of the ITS information service flow target.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for the system to adopt different modulation and coding mode levels in the same access channel when transmitting different types of ITS information service streams, thus obtaining higher effective data transmission rates. Through mathematical analysis, the performance of packet error rate and average effective data transmission rate of various service flow targets for selecting policies are evaluat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trategy can make a better trade-off between 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When the target packet error rate of the first class of ITS information service flow is 10-6 / 10 ~ (-5) / 10 ~ (-2), the proposed policy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average effective data transmission rate of the typical system is increased by 8%.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058,61302150)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951) 国家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项目(2012-364-812-10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JQ804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HD2011JC159,CHD2011JC056,2013G3243002,2013G1502068)
【分类号】:TN92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木根;纪晓东;王文博;;IEEE 802.16e宽带无线接入网分组调度算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2 陈丹;纪红;;Distributed optimal relay selection for spectr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underlay-paradigm based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2年01期

3 马文星;;一种考虑QoS的多媒体业务跨层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6期

4 单晓红;王凤英;郭银景;李瑾;;Use of Delayed Channel Estimation Results in Adaptive Modulation[J];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2011年03期

5 郭丽丽;岳殿武;王瑞春;何国荣;;不完美反馈自适应多天线跨层系统的性能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6 郭丽丽;岳殿武;;莱斯信道下跨层系统的频谱效率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吴军力;尹长川;乐光新;;空间相关衰落信道下结合空时编码的自适应调制系统[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7年05期

8 汪康;郑小军;刘金刚;;考虑QoS的跨层链路自适应算法研究与设计[J];电声技术;2007年03期

9 秦一平;高西奇;江彬;;MIMO-GMC链路自适应方法及其DSP实现[J];电子工程师;2007年07期

10 郭丽丽;汪洋;王瑞春;管明祥;;自适应MIMO系统在反馈延时下的性能分析[J];电子技术应用;2011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平;胡爱群;;链路自适应技术在IEEE 802.16系统中的应用[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编者按——本刊编辑部及中国首届智能交通系统(ITS)设计大赛组委会[J];ITS通讯;2000年02期

2 陈玉毅,陈玉群;分布式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4年08期

3 国敢;;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第一届会员夫会暨成立大会在京召开[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8年05期

4 李晶晶;林泓;;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最短路径算法分析[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年04期

5 王笑京;智能交通:让路和车更“聪明”[J];科技潮;2004年01期

6 孙棣华;刘卫宁;宋伟;尹华川;王东亚;于明政;;智能交通系统虚拟共用信息平台[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4年03期

7 ;日本国际建设技术协会在京展示智能交通系统[J];ITS通讯;2004年Z1期

8 闻淑芳,饶泓;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广场;2005年02期

9 宋维明;;国外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模式综述及其启示[J];电子技术;2006年12期

10 薛艳丽;;韩国智能交通一瞥[J];汽车运用;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郡;郭秀云;;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及发展趋势[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智能交通与机电工程卷[C];2002年

2 聂阿新;李平;贾利民;史天运;;关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郭彩香;邓卫;宋涛;;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领域的探讨[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飞舟;孙敏;陈秀万;;ARGIS技术及其在ITS中应用框架[A];第十一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徐大刚;吴叶;;智能交通技术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应用[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孙凯;;智能交通系统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中的应用[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7 徐家栋;王大鹏;;LED显示屏在城市交通诱导系统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LED显示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董雷宏;;面向社会公众的智能交通系统运营及服务模式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董春兰;;数据仓库在ITS中的应用[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崔磊;;视频智能分析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冬梅;数字解读首都智能交通系统[N];北京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华;天久集团:智能交通系统“治堵”有方[N];中国企业报;2011年

3 何屹;新型智能交通系统可防撞车[N];科技日报;2011年

4 易汉文;智能交通系统:效益与成本(五)[N];中国交通报;2004年

5 周文天 柏蓓 关文;智能交通系统2009年初步成形[N];东方早报;2005年

6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 史其信 本报记者 刘腾 整理;国外智能交通系统缘何中国失效[N];中国经营报;2010年

7 易汉文;智能交通系统:效益与成本(六)[N];中国交通报;2004年

8 易汉文;智能交通系统:效益与成本(一)[N];中国交通报;2004年

9 易汉文;智能交通系统:效益与成本(三)[N];中国交通报;2004年

10 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笑京;智能交通系统能为我们做什么[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祥临;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流建模和拥堵控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李威武;城域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控制与优化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李文举;智能交通中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4 保丽霞;基于信息集成的城市交通流诱导与交通控制协同的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于德新;车辆诱导系统理论模型和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许焱;奥运智能交通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7 谈晓洁;基于知识的交通拥堵疏导决策方法及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陈闻杰;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谢磊;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视频处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王亚琴;道路交通流数据挖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吉智;基于GPS/GSM的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2 孙闽红;微波雷达在实时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设计[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凯;智能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4 官宗琪;城市交通信息系统通信平台的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5 郭晓峰;智能交通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6 陈晓红;交通网络动态路径诱导算法研究及其在GIS环境下的仿真实现[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7 刘志强;智能公交调度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山东大学;2005年

8 赵泰洋;一种动态交通信息获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戴少波;基于光纤通信的高速公路全程跟踪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张烨;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08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908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4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