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CM-ID的多址接入协同中继系统的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网络编码 +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 ; 参考:《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4年05期
【摘要】:为了提高联合网络编码调制在多址接入中继系统的上行链路衰落信道下的性能,提出了在中继节点处使用卷积码与16进制正交幅度调制改进集分割映射星座映射方式相匹配的联合编码调制方式,并在基站处设计了相应的迭代译码解调方案。通过衰落信道下系统误比特率的性能渐近限和外信息转移图的分析,证明了在衰落信道下,改进集分割映射在卷积码迭代译码方案下优于传统格雷映射方式。软件仿真结果也证明了在瑞利衰落信道下,改进集分割映射相对于传统格雷映射方法在误码率为10-5时获得了4dB的显著性能增益。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joint network coded modulation in uplink fading channels of multiple access relay systems, This paper presents a joint coded modulation scheme which uses convolutional code and hexadecimal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to improve the mapping of set partitioned mapping constellation at the relay node, and designs the corresponding iterative decoding and demodulation scheme at the base station. By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asymptotic limit of the system bit error rate in fading channel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information transfer graph, it is proved that the improved set partition mapping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Gray mapping method in the convolutional code iterative decoding scheme in the fading channe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mproved set partitioning mapping can obtain the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gain of 4dB when the BER is 10-5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Gray mapping method in Rayleigh fading channel.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1101)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3ZX03003016,2012ZX03003011)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宫丰奎;韩春雷;王勇;葛建华;;慢衰落信道下高阶调制编码协作方案及性能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高勇;雷菁;黄英;;基于BICM-ID的编码协同在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性能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宫丰奎;葛建华;王勇;张南;;基于BICM的高效编码协作方案及性能分析[J];电子学报;2010年04期
3 李靖;葛建华;王勇;姚皓;;有限反馈分布式预编码协作通信系统及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04期
4 陶立;;一种电子通讯技术的预编码解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30期
5 王翠;唐加山;;协作通信技术在恶劣信道条件下的应用研究[J];电视技术;2013年13期
6 张南;葛建华;熊雄;何洪文;;改进的空时协作分集方案及性能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4期
7 李靖;葛建华;王勇;祁丽娟;;一种资源利用率高的协作无线系统[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韩春雷;葛建华;林一;宫丰奎;;编码协作中的一种门限选择中继方案[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李琳;袁超伟;田心记;;采用LDPC码的8PSK调制编码协作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志强;基于交叉熵的病毒式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琳;编码调制与星座映射相关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韩春雷;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编码协作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胡亚辉;基于MIMO OFDM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5 李靖;无线协作通信中的协作方案和资源优化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王荆宁;多用户协作分集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师晓晔;无线协作系统中的HARQ技术和能效增强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卢为党;协作与认知系统中资源优化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韩宇辉;多天线终端协作式MIMO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勇;BICM-ID技术研究及其在协作通信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林一;无线通信中编码协作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迟广文;空时分组级联码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智仁;无线网络中编码协作与伙伴选择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5 王翠;中继协作传输方案及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宫丰奎;葛建华;李兵兵;;BI-STCM-ID系统的标识映射设计及性能分析[J];计算机学报;2006年04期
2 宫丰奎;葛建华;王勇;;多维映射BICM-ID系统的SISO解映射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凯东,田斌,易克初;星上抽样侦听统计自适应多址接入协议[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04期
2 何宏;李建东;盛敏;;一种基于实时优化思想的多址接入协议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5期
3 孙海欣;石要武;于晓辉;;基于扩频相位编码的变换域通信系统多址接入能力[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1期
4 潘鹏臣;王琳;刘献华;;两种混沌多址接入性能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5 胡剑浩;杨凤;熊兴中;;交织多址接入系统信道容量证明[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张立冬;韩勇;尹浩;陈强;由飞;;移动蜂窝模型中的多址接入性能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陈轶;李波;;基于多步信道预约机制的多址接入协议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年03期
8 肖楠;梁俊;赵尚弘;仝海波;;无人机宽带数据链多址接入协议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年12期
9 贾明武;多址接入和数字蜂房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J];电子质量;1999年01期
10 徐霞艳;TD-SCDMA进展[J];数据通信;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雪田;周正;张晓平;;基于正交小波波形的多脉冲超宽带多址接入系统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朱雪田;周正;张晓平;;基于正交小波波形的多脉冲超宽带多址接入系统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汉涛;刘凯;张军;;高动态自组织网络中的高效多址接入协议[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张继东;郑宝玉;;Ad Hoc网络中一种基于多包接收的多址接入方法[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樊艳;谢文武;刘守印;黄光明;郑军;;UWB系统多址接入方法的比较研究[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赵瑞琴;申晓红;白卫岗;;IEEE 802.11多址接入机制在水声网络中的应用研究[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7 周亚建;李建东;;星型模式的UPMA多址接入协议[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邢小琴;刘凯;;Ad Hoc无线网络中信道选择冲突避免多址接入协议[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王辉宇;沙学军;张乃通;;多径环境中TH-UWB的多址接入模型[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大鹏;刘凯;;多跳Ad Hoc网络中保证QoS的多址接入协议[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江风 冼就毅;南宁市全力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N];西部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亚建;无线多址接入技术和多播路由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2 虞凯;移动通信系统多址接入干扰与小区间干扰分析与抑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张京席;多址接入信道下LDPC码的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陈丹;MIMO链路ad hoc网络中的多址接入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周晓东;无线Ad Hoc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博;认知协作多址接入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周化锰;一种基于格基约减理论的协作多址接入方案[D];天津大学;2012年
3 常成;多址接入中继信道的传输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李琳;多址接入中继系统中自适应中继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刘欣鑫;脉冲超宽带系统多址接入性能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孙飞燕;宽带接入网的多址接入[D];浙江大学;2002年
7 林雨;MANET多址接入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章翔;用于多址接入信道的LDPC码的优化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罗阳;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多址接入与带宽分配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李永光;随机多址接入概率检测函数控制的Ad Hoc网络协议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35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93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