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车路协同系统信息交互仿真方法

发布时间:2018-05-28 01:44

  本文选题:交通工程 + 车路协同系统 ; 参考:《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为提高车路协同系统信息交互网络通信质量,在规定延时范围内实现数据的准确交互,构建了基于OPNET的车路协同系统信息交互平台。研究了多种车辆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应用最小距离路由竞争机制设计了基于车辆位置的分簇路由协议优化方法。基于OPNET对基于车辆位置的分簇优化路由协议和传统的路由协议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路由协议对车路协同系统通信性能的影响。对DCF和PCF两种不同的信道接入协议进行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车辆位置的分簇路由协议中簇头变化率为1.47次·s-1;在信息延时方面,较AODV、DSR分别减少18.92%、26.90%,较基于最高节点度和基于ID的分簇路由协议分别减少14.20%、21.54%;在网络负载方面,较AODV、DSR分别减少20.83%、22.92%;PCF较DCF信道接入协议延时效果优越,延时减少了约29.60%。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network in vehicle-road cooperative system and to realize the accurate data exchange within the prescribed delay range,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platform of vehicle-road cooperative system based on OPNET wa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a variety of routing protocols in vehicle Ad Hoc networks are studied, and a new method of vehicle location based clustering routing protocol optimization is designed by using the minimum distance routing competition mechanism. Based on OPNE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ptimized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vehicle loc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routing protocol,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outing protocols on the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of vehicle-road cooperative system. Two different channel access protocols, DCF and PCF, are simulated and compar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 rate of cluster head is 1.47 times / s -1 in the cluster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vehicle location, and 18.922 / 26.90 less than that of AODV / DSR in information delay, 14.20 / 21.54 less than that based on the highest node degree and 14.20 / 21.54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ID-based cluster routing protocol. Compared with the DCF channel access protocol, the delay effect of the PCF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DCF channel access protocol, and the delay is reduced by about 29.60%.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2011AA1104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04162,6127308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2JBZ009,2013JBM007)
【分类号】:TN915.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强;匡镜明;王华;;基于HLA的分布式军事通信网仿真[J];计算机工程;2006年12期

2 罗维;;基于OPNET的IEEE802.11信道接入技术仿真研究[J];软件;2010年12期

3 王芙蓉;姚雅倩;张帆;李雅芳;;基于HLA体系结构的交互式网络仿真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易振国;车路协同实验测试系统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华林;刘展;彭娟;;基于HLA的分布式虚拟仿真在港口物流系统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蔡志理;孙丰瑞;韦凌翔;王楠;;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路协同系统设计[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马亚明;张亚军;张江水;武丽丽;;支持HLA的战场态势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9年04期

4 贾长江;朱承;张维明;;基于HLA的转发式数据链仿真平台架构[J];计算机工程;2010年14期

5 苏炯铭;梁加红;陈凌;刘宝宏;;基于HLA的MANET网络仿真与应用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0年11期

6 杨田;徐志军;王华力;潘新星;;基于HLA的空间信息对抗分布式仿真系统[J];军事通信技术;2007年04期

7 张峰;李刚;徐颖;宋丽;;一种基于构件的网络仿真平台交互模式设计[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曲志刚;袁涛;;基于HLA和OPNET的雷达着舰引导仿真系统设计[J];科技信息;2012年25期

9 王元慧;边信黔;王宏健;夏国清;;基于HLA的舰船操纵综合仿真平台的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02期

10 杨杰;李晨;;基于HLA的地域通信网对抗仿真系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丁;战术数据链系统的仿真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杨轶群;基于OPNET和HLA的卫星通信网络仿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罗华;基于HLA的通信星座系统分布式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赵荷;基于HLA的卫星通信网建模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见永刚;数据流仿真在空间任务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6 李业荣;基于HLA卫星移动网络综合仿真平台中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张民;基于OPNET的组播仿真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姚雅倩;基于交互式的短波通信系统仿真与建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黄志兴;三维交互式变电站仿真系统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路娟;宽带战术互联网路由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根耀,李竹林,赵宗涛;遮挡情况下运动目标的跟踪[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彭军龙,张起森,张学民;基于集成法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5期

3 沈小燕;刘浩学;晏远春;;基于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综合安全评价模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4 潘艳荣,翟长旭,朱顺应;基于灰色聚类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项志宇;;针对越野自主导航的障碍物检测系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2期

6 费悦牧,荆涛,李兴华,张思东;CDMA网络智能车载导航终端的优化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5年04期

7 余晓刚,张玉冰,姚富强;基于HLA的通信电子战仿真平台设计[J];电子对抗技术;2002年01期

8 刘富强;孙斌;王新红;;基于DSRC的车载通信平台设计[J];今日电子;2009年09期

9 黄席樾,柴毅,汪先矩,周欣,黄瀚敏;汽车安全行驶智能辅助操作系统中的道路检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刘涛,黄席樾,周欣,黎昱;高速公路弯道识别算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余庆;多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运动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广华;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交通监控系统[D];北方工业大学;2005年

2 张伟;智能车辆中的道路检测与识别[D];重庆大学;2006年

3 张巍;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道路安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4 金钊;高速公路汽车车道偏离视觉导航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郐文博;IPv6-CAN车载网关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8年

6 许波文;基于分段归类拟合算法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D];江苏大学;2009年

7 张立学;基于WiFi的车载信息服务器研究与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周慧;OPNET网络仿真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丽洁;郑侃;王文博;;混合自动重传的透明式中继系统性能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11年04期

2 李斌;倪燕;;基于IMS的移动终端业务平台搭建[J];移动通信;2009年02期

3 陈吉学;王文博;;非再生中继Nakagami-m信道协同系统的性能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1期

4 邵兰;王文博;王力;彭岳星;;结合模拟网络编码技术的选择式中继转发机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胡益锋;鲁东明;盛宇;袁庆曙;;基于行为的移动协同感知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年11期

6 陈瑞阳;林涛;王淑慧;;H.264解码纠错在软硬件协同系统中的实现[J];有线电视技术;2011年02期

7 王智;;多媒体会议协同系统及市场应用前景[J];通信世界;2006年35期

8 熊莹;;基于中继择优选择的协同ARQ吞吐量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09年03期

9 赵中华;;基于反馈信息的混合协同转发策略设计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1年04期

10 陈吉学;王文博;;2种中继协同HARQ协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欧静兰;OFDM空时协同通信系统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成文婧;协同通信中的分布式空时编码和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王骥;协同通信中的MIMO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兰;中继协同系统自适应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旷婧华;协同系统中的上行多用户分布式预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吴涛;车路协同智能路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勇;协同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功率分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礼锋;协同无线通信中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马s,

本文编号:1944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944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