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空时网络编码的多向中继通信方案
本文选题:多向中继通信 + 空时网络编码 ; 参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针对多用户中继通信网络在单天线场景下多源信息交互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空时网络编码(STNC)的多向中继通信方案。由于STNC编码向量具备可识别条件,能够将多个用户的调制信号合并为一个高阶调制信号,且合并前后的信号一一对应,因此该方案可利用STNC编码向量和预均衡技术来区分N(N3)个用户的信息,能够保证用户在多周期传输方案中获得满分集增益。当系统结构对称时,该方案在系统总发射功率相等的情况下,可平均分配中继和用户之间的功率,使系统误符号率(SER)性能最优。此外,推导了该通信方案的平均吞吐量,指出其系统自由度是传统的单向中继(OWR)方案的N/(N-1)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获得满分集增益,与传统的双向中继方案相比显著提高了系统在衰落信道中的误码性能;当N为4和6时,在高信噪比条件下,该方案的平均吞吐量相对OWR方案分别提高了33%和20%。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efficiency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multi-user relaying networks with single antenna scenario, a multi-direction relay communication scheme using space-time network coding (STNC) is proposed. Because of the recognizable condition of the STNC coding vector, the modulated signals of multiple users can be combined into one high-order modulation signal, and the signal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bination can be matched one-to-one. Therefore, the scheme can use STNC coding vector and pre-equalization technology to distinguish the information of NN3 users, and can guarantee the users gain full diversity in the multi-period transmission scheme. When the system structure is symmetrical, when the total transmission power of the system is equal, the power between the relay and the user can be equally allocated, so that the system error symbol rate (SERR) performance is optimized.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throughput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s deriv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the system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one-way relay OWR schem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obtain full diversity gain,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idirectional relay scheme, the BER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n fading channel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when N is 4 and 6,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The average throughput of the scheme is 33% and 2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WR scheme,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102079,61102080)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2K06-35)
【分类号】:TN915.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凌;于宏毅;;适用于无线双向中继信道的机会协作网络编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惠擑;朱世华;李国兵;;一种基于放大转发的中继选择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勇;杨士中;;无线Mesh网络下的网络编码机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尹露娟;苑津莎;;一种基于跨层机制的中继选择策略及实现[J];电力系统通信;2009年11期
3 冯强;于宏毅;;基于非正交发送的复数域网络编码协作技术研究[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2年01期
4 洪路峰;杨晓非;刘占军;;基于中断概率的协作伙伴选择策略[J];广东通信技术;2010年02期
5 尹露娟;陈智雄;苑津莎;;基于译码前传的跨层中继选择策略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杨波;于宏毅;冯强;;多中继混合转发协作传输策略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0年03期
7 冯强;于宏毅;;基于分组压缩的协作中继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年12期
8 刘顺兰;徐光建;;改进的多用户协作通信系统中继选择策略[J];计算机工程;2012年06期
9 司江勃;李赞;刘增基;;无线协作网络中存在干扰时的中继选择协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尹露娟;苑津莎;陈智雄;;基于放大前传的跨层中继选择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0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志强;基于交叉熵的病毒式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波;高频谱效率的无线网络广义协作通信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思野;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协作通信和频谱管理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李富年;无线协作通信系统资源优化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冯强;基于广义协作通信的高频谱效率传输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吴素文;无线协作网络中的节点选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王荆宁;多用户协作分集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胡洁;无线网络的中继选择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韩宇辉;多天线终端协作式MIMO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协作通信中基于网络编码的分组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胡静;协作通信中基于位置信息的中继选择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杜帅兵;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中继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孙东;一种新的WLAN协作通信MAC层协议[D];山东大学;2010年
5 康延民;无线通信中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尹露娟;协作通信中的跨层中继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7 迟广文;空时分组级联码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8 徐光建;多用户协作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策略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娜;无线局域网MAC层协作通信改进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秦百爽;支持多点—多用户协作传输的切换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闻鹏举;易辉跃;赵晓群;徐尚志;;一种改进的协同中继节点选择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年12期
2 方彦;;配电自动化系统关键问题分析[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0年01期
3 孙长华,刘斌,李文杰;核心路由器中业务引擎交换吞吐量研究[J];电子学报;2005年07期
4 贺延敏;HSPDA的引入对R99/R4的影响[J];通信世界;2005年38期
5 袁培燕,庄新豪;链路因子对多元QoS的约束[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薛德志;赵新胜;;一种联合AMC和自适应帧长技术的ARQ方案[J];军事通信技术;2005年S1期
7 杨帆;王珂;钱志鸿;;基于信噪比的蓝牙自适应分组选择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1期
8 陈阳;田瑞雄;李星;;应用层组播树性能的测量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年02期
9 陆震;刘培;葛建华;刘刚;;自适应调制的最优调制模式转换[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6年01期
10 吉建华;徐铭;夏林中;张志朋;杨淑雯;;二维同步OCDMA系统的性能分析[J];光通信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威;赵尔敦;;无线网络中基于信道状态的改进PF调度算法[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练成栋;;TD-LTE无线网络规划与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3 薛德志;赵新胜;;一种联合AMC和自适应帧长技术的ARQ方案[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夏建明;;抓好润滑管理,提高港口设备完好率[A];第二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1993年
5 侯辉;牛秦洲;赵雪梅;;基于Intel网络处理器的队列管理综合算法[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寅;宋杨;;基于OPNET Modeler的网络时延仿真[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自动化专题)[C];2010年
7 吴歆;方志耕;刘远;刘思峰;;南京港港口吞吐量预测[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贺春玮;刘富强;杨华;张际;;MIMO系统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潘鸣宇;金爽;杨鸿文;程卫东;;一种基于ACK的发送分集技术[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何荣寿;;自适应帧长和调制方式对无线信道吞吐量、传输距离和能量效率的影响[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田玉良;秦皇岛港吞吐量突破2亿吨[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2 马骏;宁夏民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N];宁夏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青岛港“双过半”不误能耗降[N];青岛日报;2007年
4 通讯员 王一玮 邢健 记者 李永利;秦港煤五期吞吐量突破500万吨[N];秦皇岛日报;2006年
5 记者 王志起 李永利 通讯员 林丽丹 王一玮;秦港煤五期吞吐量跨越千万吨[N];秦皇岛日报;2006年
6 陈华;民航西藏区局上半年运输生产增长迅猛[N];西藏日报;2006年
7 记者 成淇平 通讯员 周玉惠;云南机场集团生产运输开局喜人[N];云南日报;2006年
8 蒋晓东 本报记者 许成宽;坚实有力的“二级跳”[N];安徽经济报;2008年
9 记者 何连弟;1至8月上海港吞吐量全球第一[N];文汇报;2010年
10 朱应权 记者 孔芒;泸州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创新高[N];四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峰;无线网络中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侯华;跨层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陈永辉;无线多点协作分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谢刚;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混合自动重传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李沛;CDMA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6 朱翠涛;无线mesh网络中覆盖多播流分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云春;无线网状网中的吞吐量分析与信道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谷金山;WPAN应用环境下的抗干扰特性及路由优化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苏永智;配电线路快速保护原理与相关通信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沛;用户自私行为对网络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营;空间通信中可变长数据帧协议与变速率信息传输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2 潘亚军;TCP吞吐量测量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小丽;基于客货运需求预测的赤峰玉龙机场发展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刘驰;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预测方法和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卉;J港发展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权;一种基于增强机会中继的协作通信方案及其功率分配[D];天津大学;2010年
7 李贵斌;协作通信中的HARQ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林波;威海港发展规划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9 李擒计;WiMAX系统中MIMO应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峰;扬州港港口泊位建设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4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96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