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无源互调机理模型分析及测试识别方法

发布时间:2018-06-09 04:06

  本文选题:微波通信 + 无源互调 ; 参考:《微波学报》2014年S1期


【摘要】: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PIM),一直是高功率微波通信中的一个技术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PIM的一般研究模型,行波测试系统和驻波测试系统,以及利用测试技术来区分电流源模型和电压源模型、"降阻"模型和"升阻"模型、E指数模型和双曲正切模型等,为无源互调的研究、测试提供一定参考。
[Abstract]: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IM) is a technical problem in high power microwav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research model of PIM, traveling wave testing system and standing wave testing system. The current source model and voltage source model, the "resistance reduction" model and the "lift resistance" model are distinguished by means of test techniques. The E exponential model and hyperbolic tangent model are us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分类号】:TN9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世全,葛德彪;基于傅立叶级数法的互调产物一般特性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张世全,葛德彪,魏兵;微波频段金属接触非线性引起的无源互调功率电平的分析和预测[J];微波学报;2002年04期

3 张世全,葛德彪,傅德民;幂级数法对无源交调幅度和功率的预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强;年夫顺;;无源互调测试系统的组建与分析[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2年05期

2 叶鸣;贺永宁;崔万照;;基于电热耦合效应的微带线无源互调机理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3 苏彦熙;麦磊鑫;;LTE-FDD与其它民用通信系统干扰共存分析[J];广东通信技术;2013年03期

4 李凯;台中和;黄燕;;大功率、多信道通信系统中无源互调的产生机理和测试系统的设计[J];电子世界;2013年13期

5 叶鸣;肖怡;陶长英;邹小芳;张鹤;贺永宁;;微带传输线的无源互调效应实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6 袁仕继;侯小江;张广吉;;通信电台三阶互调信号特征及解调产物研究[J];电声技术;2014年09期

7 叶鸣;吴驰;贺永宁;张鹤;陶长英;邹小芳;;S波段波导同轴转换器的无源互调特性实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5年01期

8 王聪敏;王光明;张博;;基于幂级数法分析和计算MIM引起的无源互调功率电平[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张世全,葛德彪;通信系统无源非线性引起的互调干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叶鸣;贺永宁;王新波;崔万照;;基于粗糙表面模型的微波波导连接的无源互调研究[J];微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培;张阳;;移动通信系统中互调的产生机制与干扰排查[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世全;微波与射频频段无源互调干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金国;天线形面变形及无源互调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杜昌明;移动通信系统中无源互调测试仪分合路单元的设计[D];安徽大学;2011年

3 胡江;支持向量机在射频功率器件建模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王继志;移动通信基站天线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5 王恩成;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无源交调的研究和双频天线的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6 刘晓莉;微波非线性散射函数理论分析和基于BP神经网络大信号建模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石慧;基于BP神经网络的微波大信号散射函数建模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晓辉;无源器件互调研究及其测试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秦润成;大功率微波多工器的设计与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艺彩;散射体无源互调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世全,傅德民,葛德彪;无源互调干扰对通信系统抗噪性能的影响[J];电波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旭,苏开娜,段娟;基于统计模式的人脸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31期

2 陈维克;闫新庆;张柱银;姚建民;;印鉴识别方法和技术研究[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2期

3 李莹;李文举;宁莹莹;;基于知识的车徽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年22期

4 周贤君;胡金演;郭凤;王圢;;基于融合子空间的人脸识别方法[J];电视技术;2009年S1期

5 张如艳;王士同;;基于重尾噪声分布特性的多分类人脸识别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03期

6 陈利;张利;姚轶崭;胡卫华;;基于时序分析的木马控制行为识别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3年S1期

7 杨雪蓉;洪宇;马彬;姚建民;朱巧明;;基于核心词和实体推理的事件关系识别方法[J];中文信息学报;2014年02期

8 蔡雪君;谢松云;张波;;一种改进的利用五官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J];计算机仿真;2009年11期

9 鲁晓丽;;煤岩识别方法技术分析[J];电子制作;2013年14期

10 于娟;尹积栋;费庶;;基于句法结构分析的同义词识别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凯;;建立多维数据异常点识别方法的尝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张朋柱;韩崇昭;万百五;;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的问题识别方法与实现[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3 刘丽兰;刘宏昭;;时间序列模型的识别方法[A];制造技术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苗振伟;许勇;杨军;;超声波人脸识别方法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5 罗智勇;宋柔;荀恩东;;一种基于可信度的人名识别方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茜;郑峥;亢一澜;王娟;仇巍;;基于海量实测数据的反演识别方法与盾构装备载荷的力学建模[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赵锐;陈光发;;军事口令识别的Fuzzy方法探讨[A];第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8 骆玉荣;刘建丽;史晓涛;;一种自动车窗识别方法的设计与实现[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崔凯华;王国庆;方剑青;李红军;贾俊波;马超;赵烨;张东辉;;基于声模态分析的材料识别方法研究[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10 李洪东;梁逸曾;张志敏;;酵母蛋白组中原生肽识别方法的探索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春道;甲鱼优劣及雌雄的识别方法[N];北京科技报;2003年

2 庞席堂;假币的识别方法[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3 王修增;手机被盗号的6种识别方法[N];中国保险报;2003年

4 张侃;正品手机电池识别方法[N];通信产业报;2000年

5 潘 治;德国开发出癌症早期识别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新华社记者 段世文;产权证识别方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金亮;机器人的情感[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宗绍纯;如何识别是纯奶还是奶饮料?[N];国际商报;2003年

9 黄璐;识别假火车票有绝招[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邓洁 通讯员 王勇 何玲 梁利源;春运期间留个心眼识别假火车票[N];农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莉;竞优特征的群识别方法及其应用[D];东北大学;2010年

2 陈绵书;计算机人脸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叶俊勇;人脸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何光辉;四种人脸识别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佟丽娜;基于力学量信息获取系统的人体摔倒过程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肖冰;人脸画像—照片的合成与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丹;多维多分辨仿生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俞王新;计算机人脸检测与识别方法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范冬梅;基于统计学习的词义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张永梅;基于融合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真;贝叶斯人脸识别方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狄远;转子裂纹基于模型的时域、频域识别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3 邢云;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怀鹏;运行模态分析中周期性激励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刘文超;基于统计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的分析改进及实现[D];汕头大学;2006年

6 胡健坤;基于齐次马尔可夫链的中文新术语识别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义;网络社区热点话题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吕一;基于现代优化算法的曲线识别方法[D];中北大学;2013年

9 潘静;多光谱图像人脸识别方法的性能评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研;产业集聚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98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998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b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