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人工林内射频信号传输绕射规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8 20:09

  本文选题:数据传输 + 模型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为解决无线传感器信号在人工林内传输时节点接收不到信号或通信质量差的问题,该文根据人工林的特点,采用4层独立介质简化方法,将人工林内场强模型简化成自由空间模型、衰减屏模型、吸收屏模型3个独立模型,基于波传播的局部性原理和过渡区一致性劈绕射理论,应用Kirchhoff-Huygens近似,推导了吸收屏绕射场强模型。并以白杨木人工林为采样区域采集数据,将90组实测样本平均分为9组,分别用3种模型计算各组的预测值并与实测值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绕射场强理论预测t值[0.242,2.193]小于t0.05,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用理论预测值代替实测值进行信号的分析和计算,距离越近可信度越高,而经验模型和半经验模型存在显著性差异,不适合用于人工林内绕射场强预测。研究结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林内优化布置策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成果也可为林区的其他射频信号通讯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node can not receive the signal or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is poor when the wireless sensor signal is transmitted in the artificial fores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ation, this paper adopts four layers of independent medium simplification method. The field intensity model of artificial forest is simplified into three independent models: free space model, attenuation screen model and absorption screen model. Kirchhoff-Huygens approximation is applied based on the local principle of wave propagation and the consistent splitting diffraction theory of transition zone. The diffraction field intensity model of absorption screen is derived. 90 groups of measured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9 groups on average, and the predicted values of each group were calculated with three kinds of models, and the t test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 value of diffraction field strength [0.242 卤2.193] is less than that of t 0.05,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value can be used instead of the measured value to analyze and calculate the signal, and the closer the distance is, the higher the reliability is. Bu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mpirical model and semi-empirical model, which is not suitable for prediction of diffraction field intensity in plant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optimal layout strategy in the forest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the results can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radio frequency sign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orest area.
【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42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5C16003) 校博士启动基金(2012FR101)
【分类号】:TP212.9;TN92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文彬;张俊梅;撒潮;王德明;高凯;;人工林UHF频段电波传播场强预测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齐建东;蒋禧;赵燕东;;基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刘立国;王海松;史晓新;盖轶冰;丁国文;;树冠中电波传播路径损耗的研究及模型的建立[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4 郭建炎;王剑莹;龙云亮;;森林中电波传播的抛物方程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5 叶慧坤;;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6 刘劲风;王健;;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森林监测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7 吴剑锋,张欣,吴志忠;移动通信在树林中的电波传播特性[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8 王卫星;罗锡文;孙道宗;姜晟;肖国坤;;茶园信息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9 蔡植荣,刘永华,章秀麓;中原地区森林环境电波传播实验研究[J];通信学报;199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彬;张俊梅;撒潮;王德明;高凯;;人工林UHF频段电波传播场强预测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林宇洪;沈嵘枫;邱荣祖;;南方林区林产品运输监管系统的研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郭建炎;王剑莹;龙云亮;龚主前;;基于抛物方程法的部分森林覆盖山区电波传播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4 王昆;杨永钦;龙云亮;郭建炎;;多刃峰环境无线电波传播预测的双向抛物方程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5 陈林锋;沈明霞;陆明洲;杨晓静;路顺涛;郑鹤成;;群养母猪饮水行为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年01期

6 吴晓焰;;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J];福建电脑;2013年03期

7 孙宝霞;王卫星;雷刚;郑少雄;;基于定向天线WSN射频信号传播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4期

8 盛楠;廖成;张青洪;陈伶璐;;基于OpenMP的多辐射源二维电波传播预测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9 孙晗伟;曾涛;杨健;;基于起伏地形的SAR森林二次散射有效路径计算[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10 徐相华;王卫星;谢家兴;陈彬彬;;用于荔枝园滴灌控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节点[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建炎;龙云亮;龚主前;周承仙;;基于抛物方程法的复杂海洋环境电波传播特性分析[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梅;人工林无线电传输特性与立木整枝机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李莉;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张军国;面向森林火灾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杨超;大气波导中电磁波传播及反演关键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付炜;短距离无线通讯中传播特性理论研究及相关关键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徐云杰;人工林内无线遥测信号传输绕射规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刘劲风;森林小气候监测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支撑技术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8 王安琪;大尺度被动微波辐射计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9 郁晓庆;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电磁波在土壤介质中的传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贾明权;水稻微波散射特性研究及参数反演[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欣;高速铁路典型场景下电波传播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海松;树林中电波传播路径损耗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孙红云;基于GIS的广播电视电波绕射模型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07年

4 崔卓;卫星移动信道测试方案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张霞;森林信息监测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李君;基于WSN的森林防火预警系统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7 张百杰;立木直径生长量及环境信息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陈轶淼;基于非测距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究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9 胡凯;风景园林病虫害防治物联网智能处理系统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刘宏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环境监测云平台研究与实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玉藻,马小军,冯仲科,王海龙;精准林业技术的设计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孙雨耕,张静,孙永进,房朝晖;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2期

3 李光辉;赵军;王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6期

4 陈沈轶;钱徽;吴铮;朱淼良;;模板图像匹配中互相关的一种快速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6期

5 张延华,段占云,沈兰荪,沈健,张建;Okumura-Hata传播预测模型的可视化仿真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6 胡绘斌,柴舜连,毛钧杰;宽角抛物方程在阻抗边界条件下的应用[J];电波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7 潘威炎;彭怀云;张红旗;;非均匀光滑球面地波衰减因子的抛物方程算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8 马永强;李静强;冯立营;;基于ZigBee技术的射频芯片CC2430[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6年03期

9 康士峰,葛德彪,罗贤云,张忠治;抛物型波方程方法研究复杂环境对雷达和通信传播的影响[J];电子学报;2000年06期

10 胡绘斌;毛钧杰;柴舜连;;宽角抛物方程的格林函数及其应用[J];电子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加强;周宏平;徐幼林;赵茂程;陈勇;张慧春;孙松平;刘秀娟;;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研究与展望[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志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芯片的设计和实现[D];厦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辉;孙辉先;谢春坚;;基于蓝牙技术微机无线数据传输[J];电子测量技术;2004年05期

2 董延华,王慕坤,张钧萍;小波变换在数据传输中大数据通信格式的应用[J];电测与仪表;2005年06期

3 李帮义;付铅生;;在线点到点数据传输优化选择模型及其算法设计[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郝小江;张小平;;基于PTR2000的单片机无线数据传输[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刘晓度;;基于嵌入式LINUX技术和GPRS网络的数据传输[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03期

6 丁官元;王俊清;;电力系统GPRS数据传输安全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2期

7 张玉猛;邵左文;贾伟;;基于HPI接口的高速数据传输设计[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8年01期

8 吕广明;罗文龙;李鹏;;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技术在群塔集中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8年04期

9 张英;;多媒体数据传输简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2期

10 陈长林;邱兆坤;;RocketIO及其在高速数据传输中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志刚;;数据传输的解决方案[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黄少杰;张晓莹;邹俊伟;;基于ZE5嵌入式开发平台的GPRS数据传输[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3 李非;;浅谈无线数据传输的组网和应用[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吴慧伦;;数据传输终端设备的可靠性分析及设计[A];2009第十三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邹程;魏银库;刘忆辉;;基于GSM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应用研究[A];全国ISNBM学术交流会暨电脑开发与应用创刊2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刁兆坤;;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CDMA 1X EV-DO技术及演进[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宇晓;唐丹;孙颖铭;;基于CDMA的无线数据传输平台[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8 张立强;谢皓;陆红茂;;声纳数据传输与记录技术[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柏海鹰;;一种灵活高速的数据传输设计及其在FPGA中的实现[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志红;戴曙光;穆平安;黄杨晖;;DSP间高速数据传输的设计及实现[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田学科;新方法可极大提高移动自组织网效率[N];科技日报;2012年

2 凌曼文;您的心脏已经联网,,数据传输中……[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吴玉征;跨境数据传输 安全为先[N];计算机世界;2012年

4 陈思;双流数据传输[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5 ;GPRS基本概念问答[N];网络世界;2001年

6 邓祥;智能社区线缆用什么[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7 ;沟通无线[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8 北京大学 张玲;激光接入走向实用[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9 朱杰;信道覆盖:创新WLAN架构[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秦爽;资源受限机会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建模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徐飞;蓝牙数据传输增强技术研究及其基带芯片设计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赵慧;机会网络的数据传输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俞欣;多跳无线网络中缓存分布与访问调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延鹏;基于ACE的分布式数据传输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龚强强;电磁感应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鞠晓晶;基于GPRS的污染监测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吴建兵;基于GPRS的便携式灌区数据传输仪的研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袁汶雯;GSM无线数据传输的研究和应用[D];浙江大学;2003年

6 杨志超;GPRS无线数据传输终端的设计及其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7 周思远;短距无线数据传输及接口技术[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万浩;应用于测向站中的数据传输控制单元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杨懿;基于GPRS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性能分析和工程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黎元;基于USB接口的无线数据传输[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6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036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