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非线性信号处理的心理声学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听觉感知 + 随机共振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听觉感知中非线性信号的处理一直是听觉研究中的重点,了解听觉感知中的非线性信号处理有助于加强我们对听觉独特的信号处理功能的认识。课题组先前的工作已经从理论与实验上证实听觉感知中的阈下随机共振,导师新的理论认为在有时间积分信号处理中还存在阈上随机共振以及听觉可通过耳蜗中外毛细胞的主动效应的参数调节实现选择性注意。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通过心理声学实验的方法分别研究加噪声后的听觉强度辨别阈的变化以及注意与非注意情况下听阈的变化,对上述理论作实验检验。实验观察到了噪声使听觉强度辨别阈限下降的阈上随机共振现象,和选择性注意中绝对听觉阈限的下降。 第一章介绍了听觉感知特性及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并简单介绍了听觉中随机共振研究背景以及听觉选择性注意机制。 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第一个实验的理论知识:随机共振和阈上随机共振,以及具体介绍了本次实验即加高斯白噪声时对听力正常人的听觉辨别阈的影响。并对此从结果分析出,听觉感知中存在阈上随机共振。 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第二个实验,首先简单介绍了选择性注意,然后就选择性注意对听觉感知阈的影响这一问题设计了实验,并从结果证明了选择性注意能降低人的听阈。 第四章是总结和展望。
[Abstract]:The processing of nonlinear signals in auditory percep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hearing research. Understanding the nonlinear signal processing in auditory perception helps to strength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auditory signal processing function. The previous work of the topic group has been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the subliminal stochastic resonance in the sense of auditory perception, and the new theory of the tutor's theory. In this study, two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auditory intensity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 and the att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 The above theory is tested by the change of the hearing threshold.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the threshold random resonance phenomenon that noise makes the hearing intensity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 drop,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absolute hearing threshold in selective atten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ditory percep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introduced,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f random resonance in hearing and the mechanism of auditory selective attention 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first experiment: stochastic resonance and suprimiminal stochastic resonance,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this experiment on hearing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 of normal hearing people when Gauss white noise is add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upper threshold random resonance in auditory perception.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econd experiments in this paper. First, it introduces the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then designs the experiment on the effect of selective attention on the auditory perception threshol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ective attention can reduce the hearing threshold of the human.
The fourth chapter is a summary and prospe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1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卫菊;金波;刘开健;;随机共振理论与微弱信号检测应用综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年04期
2 邓学欣,王太勇,冷永刚,范胜波;自适应扫频随机共振方法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安良;陈励军;陆佶人;;海洋噪声背景下基于随机共振方法的波束形成[J];声学技术;2006年02期
4 向学勤;杨翠容;范影乐;李轶;;基于随机共振检测的神经元非周期激励响应模拟研究[J];电子器件;2007年04期
5 王晶;张庆;梁霖;张熠卓;徐光华;;采用遗传算法的自适应随机共振系统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邱勤伟;焦贤发;朱良燕;;对称二值噪声下线性系统的随机共振[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年08期
7 惠国华;陈裕泉;;随机共振信噪比谱分析方法及其初步应用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08期
8 吴利平;李赞;李建东;;随机共振参数的自适应调整策略与性能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李晓龙;冷永刚;范胜波;石鹏;;基于非均匀周期采样的随机共振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12期
10 张晓燕;徐伟;周丙常;;周期矩形信号作用下时滞非对称单稳系统的随机共振[J];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艳梅;;关于随机共振的理论研究——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靳艳飞;;随机共振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刘甜;王青云;张红慧;;异质神经元和信息时滞对神经元网络随机共振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4 孙水发;郑胜;万均力;;非周期随机共振信号处理物理机制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孙水发;郑胜;万均力;;非周期随机共振信号处理物理机制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康艳梅;蒋耀林;;含色噪声随机共振系统的非线性响应:一个半解析研究[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康艳梅;江俊;李逸娟;;非正常扩散下单稳杜芬振子系统中的非传统随机共振[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宝华;陆启韶;吕淑娟;;阈下激励与噪声联合作用下肝细胞系统的内钙时空随机共振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申建伟;;自诱导随机共振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在基因网络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狄根虎;许勇;张凤琴;;线性系统的随机共振研究[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董映璧;复杂物理系统存在多样性共振[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法兵;参数调节随机共振在数字信号传输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2 张晓飞;直升机传动系统状态增强检测的随机共振理论与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范剑;随机共振和混沌理论在微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4 刘进;基于非线性随机共振的弱信号检测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周玉荣;随机共振及其在神经动力学模型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建龙;随机共振的参数调节方法及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7 薛凌云;神经元随机共振机制及其在语音与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张莹;随机共振信号恢复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曾令藻;反常过程中的非周期随机共振理论[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冷永刚;大信号变尺度随机共振的机理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国;神经元系统中的阈上随机共振[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沈涛;积分发放模型中的阈上随机共振[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陈晨;随机共振微弱信号检测的参数敏感性研究与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杨涛;典型的生物及化学系统中随机和延迟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慧;随机Hodgkin-Huxley神经元网络的相干共振[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婕;基于随机共振和混沌理论的行星齿轮箱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潇;基于随机共振的CDMA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任昱昊;硬限幅和软限幅阵列中的随机与振荡共振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9 谯自健;基于随机共振理论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5年
10 陶艺;基于压电阻抗的转子损伤定量检测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91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09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