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动态空间激光通信系统视轴初始指向建模及验证

发布时间:2018-07-04 18:57

  本文选题:光通信 + 视轴初始指向 ; 参考:《中国激光》2014年05期


【摘要】:捕获、对准、跟踪系统是空间激光通信重要组成部分,是通信正常进行的前提与保障。针对捕获系统中的初始指向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给出初始系统指向系统模型,应用坐标转换矩阵补偿由于位置不同、姿态变化、安装基准轴差异、初始零位不一致等对初始指向方位角和俯仰角的影响。提出初始指向系统视轴标校方法,根据误差分析方法确定了指向精度及捕获不确定区域大小。在飞机-飞机动态演示实验中,应用双天线全球定位系统/捷联导航系统(GPS/INS)组合器件实时得到位置、姿态等参数,实现初始指向系统性能测试。借助观靶相机实际测量本系统捕获不确定区域大小为10mrad,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Abstract]:Acquisition, alignment and track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initial pointing system model of the acquisition system is studied in detail, and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matrix is appli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stallation datum axis due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 and attitude change. The effect of initial zero inconsistency on the initial pointing azimuth and pitch angle. Based on error analysis method, the orientation accuracy and the size of the capture uncertainty region are determined. In the dynamic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of aircraft and aircraft, the dual-antenn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 strapdown navigation system (GPS / ins) integrated device is used to get the position, attitude and other parameters in real time, so as to realize the performance test of the initial pointing system. With the aid of the target camera, the acquisition uncertainty area of the system is measured to be 10 mrad. which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作者单位】: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
【基金】:国家863计划(2012AA0042)
【分类号】:TN92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左韬;艾勇;聂桂根;黄海波;黎明;;基于GPS的星地激光通信捕获对准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0年08期

2 赵馨;王世峰;佟首峰;韩成;姜会林;;飞机-地面间激光通信天线的初始对准[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7期

3 吕春雷;佟首峰;宋延嵩;;机载光通信复合轴光路优化设计和跟瞄技术研究[J];光子学报;2012年06期

4 姜会林;胡源;丁莹;付强;赵义武;董科研;宋延嵩;娄岩;;空间激光通信组网光学原理研究[J];光学学报;2012年10期

5 马小平;孙建锋;职亚楠;鲁伟;刘立人;许倩;卢栋;;DPSK调制/自差动零差相干探测技术克服星地激光通信中大气湍流效应的研究[J];光学学报;2013年07期

6 韩成;佟首峰;陈展东;白宝兴;杨华民;范静涛;;GPS/INS系统误差对空间激光通信对准算法的影响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年04期

7 赵尚弘;吴继礼;李勇军;王翔;马丽华;韩仲祥;;卫星激光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9期

8 钱锋;贾建军;张亮;王建宇;;捕获、跟踪、瞄准系统中光斑探测相机的定位精度[J];中国激光;2013年02期

9 郑阳;付跃刚;胡源;姜会林;;基于空间激光通信组网四反射镜动态对准研究[J];中国激光;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永军;董冉;熊准;曾庆栋;;无线光通信GPS辅助定点捕获实验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1年06期

2 左韬;艾勇;聂桂根;黄海波;黎明;;基于GPS的星地激光通信捕获对准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0年08期

3 肖永军;艾勇;单欣;杨智;熊准;;市内建筑物间无线光通信粗跟踪模拟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1年10期

4 孟颖;刘泉;赵馨;王陆;郑文波;;动态激光通信系统开环捕获技术[J];光通信技术;2009年11期

5 肖永军;董冉;熊准;杨智;;市内建筑间无线光通信GPS辅助单向捕获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2年04期

6 左韬;黄海波;肖永军;杨智;;空间光通信系统的初始捕获对准研究及实验[J];光通信研究;2012年02期

7 俞建杰;谭立英;刘剑峰;韩琦琦;杨玉强;;卫星光通信光学天线轴间距的精确调试[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9期

8 章大勇;吴文启;吴美平;;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标定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11期

9 刘庭杰;陈玉茹;;机载激光通信特点与应用简介[J];硅谷;2012年12期

10 赵静;赵尚弘;李勇军;王翔;赵卫虎;;中继卫星资源调度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讯技术;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从均;星间激光通信终端及其实验室检测平台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2 亓波;量子通信光学地面站ATP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3 左韬;移动平台ATP系统的捕获跟踪与控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刘维;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自由空间光通信指向性误差和波前传感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桂芳;基于GPS/MANET的大气激光通信APT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任斌;空间激光通信系统高精度光束伺服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安松;基于FPGA的空间激光通信粗跟踪单元光斑检测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4 徐智伟;宽带、智能、轻型PZT光束伺服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5 赵雪;空间激光通信APT初始捕获及误差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6 谷果果;空间温变场对不同结构平面反射镜的性能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毕雷;双光楔式GEO对地激光通信捕获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8 李龙;车载激光通信稳瞄转台技术[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9 吴菲;无线光通信中探测器的干扰致盲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坤明;大气对激光通信影响及抑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尚弘,刘涛;卫星光通信光束对准误差分析[J];半导体光电;2005年01期

2 李勇军;赵尚弘;吴继礼;戴国梁;李晓亮;;基于Mach-Zehnder干涉仪的编队卫星光通信多址接入性能研究[J];兵工学报;2008年06期

3 胥杰;赵尚弘;李真;李玉江;;利用自适应逆模拟提高大气光通信性能[J];电光与控制;2006年04期

4 郑阳;于玲;贺文俊;张磊;王加科;郑建平;;液体光学定向补偿的光学结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5 曾桂英;解源;;CMOS成像系统亚像元定位精度研究[J];光电工程;2011年07期

6 武凤;周彦平;于思源;;基于空间成像的卫星光通信双向捕获技术[J];光电子·激光;2006年06期

7 曹阳;艾勇;叶德茂;胡俊杰;谭莹;;空间移动平台信标光的地面模拟捕获与跟踪实验[J];光电子.激光;2008年03期

8 曹阳;艾勇;黎明;谭莹;;空间光通信精跟踪系统地面模拟实验[J];光电子.激光;2009年01期

9 李勇军;赵尚弘;吴继礼;李田;侯睿;刘兰;;全球覆盖稳定拓扑LEO/MEO双层卫星激光网络设计[J];光电子.激光;2009年03期

10 刘涛,庄茂录,赵尚弘;自由空间光通信中的振动抑制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永亮;星地激光通信中光束传输仿真和链路特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鹏芳;低轨道卫星激光通信网络动态路由策略与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97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097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a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