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组网产品在人工防雹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7-16 16:48
【摘要】:基于冰雹云的雷达三维拼图反射率分布形态特征,提出在人工影响防雹作业中识别冰雹云的6个候选指标,分别是组合反射率、云回波顶高、最大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以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跃增值。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数据应用风暴跟踪(SCIT)算法实现风暴跟踪并计算部分指标,形成模糊逻辑判断方法,确定防雹作业区域。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对北京、江西的多个降雹个例进行三维风暴单体的冰雹云识别试验,对比地面降雹观测数据,计算多个个例模拟命中率77%,误报率26%,空报率22%。考虑组合反射率三维形态分布特征的模糊逻辑法可以较好地识别大部分可作业冰雹云,跟踪模拟效果较好,有利于在人工影响防雹作业中的有效应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reflectiv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 3D jigsaw map based on hail cloud, six candidate indexes for hail cloud identification in hail suppression operations are proposed, which are combined reflectivity, top height of cloud echo, maximum reflectivity of echo top, maximum reflectivity of echo top. Vertical cumulative liquid water content, vertical accumul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 density and vertical cumulative liquid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Based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weather radar netted data, storm tracking (SCIT)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realize storm tracking and calculate some indexes. The fuzzy logic judgment method is formed and the hail suppression area i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hail cloud identification test of three dimensional storm units in Beiji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and the simulated hit rate of 77%, false alarm rate 26% and empty report rate 22% are calculated by comparing the ground hail observation data. The fuzzy logic method considering the 3D morph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combined reflectance can identify most of the operational hail clouds, and the tracking simulation effect is better,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in the artificial hail suppression operations.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江西省萍乡市气象局;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417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38) 中国气象局重点工程项目“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业务软件系统开发项目”
【分类号】:P482;TN95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渠永兴,马玉萍;甘肃省冰雹云雷达预警指标与作业方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2 刘黎平,徐宝祥,王致君;利用矩心跟踪法跟踪、警戒强对流天气方法初探[J];高原气象;1991年03期

3 付双喜,安林,康凤琴,李宝梓,李照荣,何金梅;VIL在识别冰雹云中的应用及估测误差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6期

4 张腾飞;段旭;鲁亚斌;海云莎;;云南一次强对流冰雹过程的环流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3期

5 刁秀广;朱君鉴;黄秀韶;杨传凤;刘志红;耿力;;VIL和VIL密度在冰雹云判据中的应用[J];高原气象;2008年05期

6 王伏村;丁荣;李耀辉;张悦;;河西走廊中部冰雹天气的环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8年06期

7 李金辉;岳治国;李家阳;杜桂林;孙海燕;;两块冰雹云催化防雹效果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1期

8 李红斌;何玉科;孙红艳;濮文耀;张家伟;;大连市人工防雹作业与概念模型的研究[J];高原气象;2011年02期

9 陶云;段旭;段长春;段玮;;云南冰雹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10 李江波;王宗敏;王福侠;金晓青;;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特征与预报[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润春;高俊寿;高源;刘仙婵;李智才;;2006年7月阳泉市两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2 覃靖;潘海;;具有双有界弱回波区特征的超级单体雹暴雷达回波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3 胡长雷;张硕;任晓峰;韩庆红;潘长虹;;2008年8月1日吉林省暴雨天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4 王吉宏;张维全;班显秀;刘伟红;姚展予;;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5 丁小剑;杨军;唐明晖;李象玉;;南方初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6 赵坤;王月兰;王培涛;;两次春季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7 姚立宏;方琼玉;;2008年桂林降雪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8 李雅南;王太微;陆井龙;;一次辽宁暴雪预报偏差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9 陈海燕;肖稳安;杨晓峰;李艳;;多普勒雷达资料在沿海地区强对流天气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10 潘留杰;朱伟军;周毓荃;张宏芳;;天气雷达资料的三维格点化及拼图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鹏辉;陈剑;;浙北地区一次深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2 张琪;;2011年2月28日三门峡市大雪天气过程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3 黄治勇;徐桂荣;王晓芳;唐永兰;;地基微波辐射资料在强对流天气潜势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暴雨新型探测资料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覃家秀;孙志于;张英哲;耿晓霞;;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产品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年会论文摘要[C];2011年

5 伍志方;曾沁;吴乃庚;叶爱芬;李怀宇;庞古乾;;广州“5.7”高空槽后和“5.14”槽前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林应;陈爱玉;缪燕;张琪;陈聪;;“110713”海门龙卷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黄娟;严洌娜;罗玲;;2011年浙江梅汛期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范玉芬;李海军;潘士雄;;两场强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特征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赵栋;郭煜;钱鹏;吴琼;孔启亮;;2011年镇江市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浦佳伟;;一次中尺度低压降水机理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相控阵天气雷达强度探测与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李南;多普勒雷达资料的退速度模糊、风场反演和临近预报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杨成芳;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陈林;雷电全时空监测系统在超高压电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李军;扩展目标的雷达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闵晶晶;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胡胜;多普勒雷达资料业务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张亚萍;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制作流域径流预报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刘红亚;雷达资料三维变分同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10 慕建利;陕西关中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韵子;强对流天气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继玲;揭阳市气象局实时监测、预警及决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家锋;基于数据融合的雷电监测预警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高宇;气象资料自动化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叶晨;北京初冬两场典型暴雪过程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及物理成因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闫雪瑾;我国飑线大风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李瑞义;EVAD技术的改善及其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陈双;弱天气尺度背景下的雷暴增强和新生的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石玉恒;雷暴雷达回波特征与闪电活动的相关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李艳芳;基于雷达资料质量控制的降水估测及外推预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勇,贺敬安,谈曙青;冰雹云雷达回波自动识别系统[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王文宇,王静爱;基于三种信息源的中国冰雹灾害区域分异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3 杨颂禧,马镇勋,张书发,马文树;机床式冰雹切片机及其使用效果[J];大气科学;1985年03期

4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对流云中冰相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Ⅰ:模式建立及冷云参数化[J];大气科学;1990年04期

5 曾光平,郑行照,方仕珍,李顺来;非随机化人工降雨试验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6 曾光平,张长安,李茂仑;人工降水方案统计设计的统计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大气科学;2000年01期

7 许焕斌,段英;冰雹形成机制的研究并论人工雹胚与自然雹胚的“利益竞争”防雹假说[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8 郭学良,黄美元,洪延超,肖辉,周玲;三维冰雹分档强对流云数值模式研究Ⅰ.模式建立及冰雹的循环增长机制[J];大气科学;2001年05期

9 李宏宇,胡朝霞,肖辉,洪延超;人工防雹实用催化方法数值研究[J];大气科学;2003年02期

10 肖辉,王孝波,周非非,洪延超,黄美元;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文娟;山东省冰雹云宏微观特征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东省人工防雹降雨工作会议在滕县召开[J];山东气象;1976年S1期

2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力开展人工防雹降雨工作[J];山东气象;1976年S1期

3 黄美元 ,亢雪巧;关于我国人工防雹效果的统计分析[J];大气科学;1978年02期

4 王贵祥;;在调整中巩固发展——成都市的人工防雹降雨工作[J];四川气象;1989年04期

5 李启泰;贵州省人工防雹工作中应加强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贵州气象;1996年06期

6 吴道远;一次人工防雹作业效益浅析[J];贵州气象;1997年04期

7 李先安;仁怀市12年人工防雹降雨工作回顾[J];贵州气象;1999年04期

8 陈文选;山东地区人工防雹用弹量的估算[J];气象;2000年09期

9 瓦黑提·阿扎买提,余福成;昭苏人工防雹25年[J];新疆气象;2000年01期

10 文继芬;人工防雹的无意识增雨[J];贵州气象;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光荣;;人工防雹实战经验与教训[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7年

2 刘海月;郭金平;杨保东;;河北省冰雹灾害及人工防雹现状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胡雪媛;刘发挥;左红;张湘华;;人工防雹增雨炮点布设在湘西州烟叶生产中的应用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龚静;王青川;;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高炮人工防雹效果评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刘春文;李文祥;冯庆明;;基于多雷达产品应用的市县级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王治邦;郭三刚;何生存;;青海地区人工防雹用弹量近似计算方案[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王青利;王军民;刘冬冬;林杰星;;人工防雹增雨高效优质实施的技术问题的探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王治邦;郭三刚;何生存;;青海地区人工防雹用弹量近似计算方案[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刘跃峰;贺文彬;;陕西渭北人工防雹基地建设效益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巴特尔;单久涛;巩迪;;内蒙古人工防雹作业方式及效果的客观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佳丽 实习生 李靖;我市召开人工防雹工作紧急会议[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2 姚敏邋本报记者 任健;六枝特区人工防雹增雨为农业减灾增效[N];贵州日报;2007年

3 施伟平邋邱志丹;我市实施人工防雹作业[N];闽西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刘娜 罗珠;日喀则市召开08年人工防雹工作会议[N];日喀则报;2008年

5 通讯员 曾勇;湖北加强烟区防雹增雨体系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李正堂 李泓;砚山:烟叶人工防雹值得投入[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记者 郭军 通讯员 魏婷;渭北果区人工防雹增雨体系通过验收[N];陕西日报;2011年

8 新平县气象局 胡伟;新平县烤烟人工防雹经济效益的经验估算方法[N];云南科技报;2004年

9 记者 孙爱华;山西:人工防雹保护面积将提高一倍以上[N];中国气象报;2013年

10 董保春邋杨建军;人工防雹增雨进入临战状态[N];商洛日报;2008年



本文编号:2127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127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b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