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联合网络编码和中继选择的协作传输方案及其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09 16:04
【摘要】:研究了Nakagami信道中联合网络编码和双向协作中继选择的中断与平均误码率的性能,基于3个时隙的网络编码方案提出了一种最小化较差用户误码率的协作中继选择策略。在Nakagami信道下,从双向通信的角度,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其中断概率和平均误码率的解析式和渐近式,同时推导了无协作中继选择时网络编码的中断概率和平均误码率解析式。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当Nakagami信道衰落参数降低时,联合网络编码的协作中继选择方案相对于无协作中继选择时的性能增益将逐渐升高。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的平均误码率性能要显著高于无协作中继选择时的网络编码性能。
[Abstract]:The performance of interrupt and average bit error rate (BER) for joint network coding and bidirectional cooperative relay selection in Nakagami channel is studied. A cooperativ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ree time slots is proposed to minimize the BER of users. In Nakagami channel, the analytical and asymptotic expressions of breaking probability and average bit error rate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wo-way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interrupt probability and average bit error rate for network coding without cooperative relay selection are deriv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when the fading parameters of Nakagami channel are reduced, the performance gain of cooperative relay selection scheme based on joint network coding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compared with that without cooperative relay selec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bit error rate (BER)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etwork coding without cooperative relay selec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东南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201172,61271018,61372101,61201176,U1404615)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项目(K20150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3ZX03003006-002,2012ZX03004005-003)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100092110010)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2300410343)~~
【分类号】:TN9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吉晓东;郑宝玉;;物理层网络编码机会中继及中断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吉晓东;郑宝玉;;不对称放大转发双向中继功率分配及中继位置选择[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02期

2 魏浩;郑宝玉;侯晓峗;朱艳;;不对称速率双向中继传输策略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11期

3 池新生;郑宝玉;姚刚;陈建白;;非对称协作分集通信中网络编码的应用[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10期

4 黄辰;张伟;李可维;黄本雄;戴彬;;基于层次化网络编码的无线物联网协作切换机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01期

5 王振朝;;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物联网多中继协作切换机制刍议[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18期

6 潘鹏贵;林霞;许力;林力伟;;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路由协议[J];计算机工程;2012年19期

7 张祖凡;彭醇陵;杨静;景小荣;;基于正交处理的网络编码方法及其性能分析[J];通信学报;2014年06期

8 蒋媛媛;;复数域网络编码算法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年09期

9 张祖凡;彭醇陵;杨静;景小荣;;基于符号映射的物理层网络编码[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4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池新生;无线通信系统中网络编码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 陈罡子;协作复数域网络编码中断性能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3年

3 曹申好;协作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策略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彭醇陵;多用户协作网络编码的应用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4年

5 赵强;无线认知中继网络干扰分析及中断概率优化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于奎伟;正交物理层网络编码及DSP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吕凌;于宏毅;;物理层网络编码分组的机会中继[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团发;廖素芸;罗会平;;无线Mesh网络中网络编码的文件共享模型[J];电讯技术;2008年05期

2 王静;赵林森;刘向阳;王新梅;;无线网络中一类多播网络的网络编码[J];计算机科学;2008年09期

3 李宏兴;陈贵海;陈明达;;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自适应计时控制[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9年01期

4 卓新建;马松雅;;防窃听的安全网络编码[J];中兴通讯技术;2009年01期

5 李颖;王静;;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2009年01期

6 肖潇;杨路明;王伟平;张帅;;一种结合网络编码的路径代价衡量方法[J];高技术通讯;2009年09期

7 曹张华;唐元生;;安全网络编码综述[J];计算机应用;2010年02期

8 邹平辉;;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网络中的运用[J];软件导刊;2010年07期

9 耿海涛;张大宇;;网络编码技术及其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J];硅谷;2010年13期

10 于海涛;;网络编码[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丽丽;侯春萍;杨家琛;;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信息交换[A];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佳庆;李挥;;网络编码理论研究进展[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李世唐;郑宝玉;;基于机会式网络编码的两用户协作[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付子义;宋昀;;网络编码技术研究[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波;;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通信技术[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00期)[C];2014年

6 王伟;岳殿武;;协作中继网中的复数域网络编码[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佳庆;王亮;张惕远;程文青;;有环网络中卷积网络编码的码构造算法[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8 周宁;李颖;;一种新的无线网络多路路由网络编码方案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吴素文;朱近康;;中继协作通信中一种新的网络编码协作策略[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业军;陶滢;周钠;;网络编码在天基综合信息网中的应用[A];第七届卫星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网络编码将引发下一代网络革命[N];网络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谱;基于广播优势的无线网络编码系统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2 黄辰;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通信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宁;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4 郝琨;网络编码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瑞米;双源网络编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蒲威;无线环境下的网络编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张婧W,

本文编号:2174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174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7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