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格的群签名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5 07:27
【摘要】:群签名是指群成员能够以匿名的方式代表整个群体进行签名,验证者只能验证这个签名是合法的签名,但不能确定是哪个群成员所签署的,如果签名发生争议,群管理员可以利用追踪密钥确定签名者的身份,即群签名具有匿名性和可追踪性。这两个特殊的性质使得群签名在选举、新闻发布、电子商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盲签名是指,接收者在不让签名者获取所签署消息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数字签名,并且签名者不能追踪签名,也就是说,即使签名被公开,签名者也无法得知自己在何时、为何人签署了这个消息,但这个签名是可以被验证的正确的签名。群盲签名融合了群签名和盲签名的特性,因此具有盲性和匿名性等特点。由于这些优良特性,群盲签名技术可以用来构造安全的、多个银行参与的电子现金系统。在构造群盲签名方案时,需要对消息进行盲化处理,从而使得签名者不知道所签署消息的真正内容。现有的大部分数字签名方案都是基于传统的数论难题,这些难题不能抵抗量子攻击,并且运算复杂。而格公钥密码作为后量子密码的代表之一,具有抵抗量子攻击、代数结构简单、良好的困难性归约以及可证明安全等优点。因此,构造基于格的签名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群签名和盲签名的相关理论展开讨论,针对群签名的构造、安全性分析及其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构造了第一个基于格的群盲签名方案。方案的理论依据是GKV群签名方案和王凤和盲签名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用户在加入群组的过程中,通过使用零知识证明协议,使得群管理员不能获取群成员的签名密钥,从而不能冒充群成员生成合法的签名,因此该方案可以抵抗陷害攻击。除此之外,对该方案所满足的其他安全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论证。2.给出了对LLLS群签名的改进方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在签名阶段,原方案使用的是两个不同的矩阵,而改进方案使用的是同一矩阵;在验证阶段,原方案需要验证两个等式同时成立,而改进方案只需验证一个等式成立即可。因此,改进的方案与原方案相比,更加简洁高效,运算量更小。
[Abstract]:Group signature means that a group member can sign on behalf of the whole group anonymously. The verifier can only verify that the signature is legal, but it is not certain which group member signed it. The group administrator can use the tracing key to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f the signer, that is, the group signature is anonymous and traceable. These two special properties make group signature have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election, news release,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o on. Blind signature is a special digital signature adopted by the receiver without giving the signer access to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signed message, and the signer cannot trace the signature, that is, even if the signature is made public, Nor can the signer know when or why he signed the message, but the signature is the correct signature that can be verified. Group blind signature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signature and blind signature, so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indness and anonymity. Because of these advantages, group blind signature techniques can be used to construct secure, multi-bank participating electronic cash systems. When constructing a group blind signature scheme, it is necessary to blind the message so that the signer does not know the true content of the signed message. Most of the existing digital signature schemes are based on traditional number theory problems, which cannot resist quantum attacks and are complex in operation.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lattice public key cryptography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sisting quantum attack, simple algebraic structure, good difficulty reduction and provable secur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a lattice-based signature scheme.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group signature and blind signature is discussed, and the construction, securit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group signature are discussed. The main work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1. The first group blind signature scheme based on lattice is construct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cheme is GKV group signature scheme and Wang Fenghe blind signature scheme. The advantage of this scheme i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joining the group, the user can not obtain the signature key of the group member by using the zero-knowledge proof protocol, so the group administrator can not generate the legal signature by impersonating the group member. Therefore, the scheme can resist the framing attack. In addition, the other secur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eme are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in detail. 2. An improved scheme of LLLS group signature is presented and its security is analyzed. In the signature stage, the original scheme uses two different matrices, while the improved scheme uses the same matrix. In the verification stage, the original scheme needs to verify that the two equations hold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improved scheme only needs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one equation.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cheme, the improved scheme is more concise and efficient, with less comput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18.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福泰,张方国,王育民;群签名及其应用[J];通信学报;2001年01期

2 吴秋新,钟鸣,杨义先,胡正名;一个数字群签名方案的安全性分析[J];通信学报;2001年11期

3 黄振杰,郝艳华,王育民;授权群签名[J];电子学报;2004年05期

4 王晓明,陈火炎,符方伟;动态门限群签名方案[J];计算机学报;2004年09期

5 何业锋,张建中;一个有效且安全的群签名方案(英文)[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4期

6 何业锋;有效的动态群签名方案(英文)[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4期

7 王海艳,王汝传;群签名方案之比较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年10期

8 司光东,张建中,何军;两种群签名方案的安全性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5年05期

9 王晓明;;一个安全的多群签名方案[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6年07期

10 李敏;王尚平;马晓静;秦慧;;分级群签名[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兴兰;聂荣;;一种改进的群签名成员删除解决方案[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薛春生;王箭;;一种可撤销的动态群签名方案[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3 张跃宇;陈杰;王育民;;一种强不可伪造的群签名方案[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朱斌;余梅生;;支持成员撤消的门限群签名算法[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韩晓花;李乔良;袁遇晴;;基于椭圆曲线群签名方案的多银行电子现金系统[A];第八届全国信息隐藏与多媒体安全学术大会湖南省计算机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彪;杨小东;黄海宁;;一种基于Weil配对的群签名方案[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刘丽华;曹正军;;一个Tseng-Jan群签名改进方案的不可追踪性[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张京良;李艳平;王育民;;基于VLR短群签名的安全电子拍卖[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震天;陈持协;王标;;基于有限域GF(2~n)上圆锥曲线的群签名方案[A];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岳笑含;可信计算环境下基于群签名的匿名远程证明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祝建华;安全群签名体制研究及安全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新社;群签名安全性分析与改进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钟军;群数字签名方案的设计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柳欣;面向群体的实用匿名协议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袁丁;通信安全认证与保密协议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王继林;公钥体制下的匿名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丽琴;基于格的群签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佳丽;群签名的研究与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朱莹;群签名方案的分析与改进[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4 赵建峰;群签名的理论研究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司光东;群签名方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汪小芬;群签名体制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敏;群签名理论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8 姜燕;群签名的发展及群签名体制的设计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9 周玉;群签名方案的设计与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陈瑞志;高效群签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32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332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4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