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光纤宏弯损耗性能影响因素的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8 11:57
【摘要】:为了优选宏弯损耗敏感光纤,研发基于光纤宏弯损耗的光学器件,对影响单模光纤宏弯损耗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基于D.Marcuse和H.Renner提出的光纤宏弯损耗理论模型,选取SMF28、SMF28e和1060XP三种单模光纤,仿真研究了涂覆层、弯曲半径、光源波长、MAC值和弯曲圈数对光纤宏弯损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涂覆层、带吸收层的单模光纤宏弯损耗随着波长增长而增大、随着弯曲半径增大而减小、随着圈数增多而增大、随着MAC值增大而增大;光纤的丙烯酸酯类涂覆层会引起宏弯损耗随弯曲半径变化发生振荡;MAC值是衡量光纤宏弯损耗敏感性能的指标,也是优选宏弯损耗敏感光纤的重要参数。因此,光纤宏弯损耗器件适合选用MAC值大的光纤,去除其涂覆层,增加吸收层,然后选择较长的波长、较小的弯曲半径和适当多的弯曲圈数。
[Abstract]:In order to select the optical fiber sensitive to macro bending loss, an optical device based on optical fiber macro bending loss is develope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cro bending loss of single mode fiber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simulate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optical fiber macro bending loss proposed by D.Marcuse and H.Renner, the effects of coating layer, bending radius, light source wavelength, MAC value and number of bending cycles on the properties of optical fiber macro bending loss are simulated by selecting SMF28,SMF28e and 1060XP single mode fib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bending loss of single-mode fiber with absorption laye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wavelength,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bending radius, increases with the number of cycles, an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AC value. Acrylate coating of optical fiber will cause the oscillation of macro bending loss with the change of bending radius, and MAC value is the index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of optical fiber to macro bending los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o select macro bending loss sensitive fiber. Therefore, the optical fiber macrobending loss device is suitable to choose the fiber with high MAC value, remove the coating layer, increase the absorption layer, and then select the longer wavelength, smaller bending radius and more appropriate number of bending cycles.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067003)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132BAB206024)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No.GJJ1306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博导基金(No.20123601110011) 高等学校博士点新教师基金(No.20103601120005)资助项目
【分类号】:TN818;TN2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薛梦驰;;光纤弯曲损耗的研究与测试[J];电信科学;2009年07期

2 周情;冯国英;李小东;夏天娇;;光纤弯曲损耗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8年04期

3 刘世春;1310nm和1550nm波长的光纤弯曲损耗及对光缆线路测试的探讨[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1年01期

4 游善红,郝素君,殷宗敏,李新碗;单模光纤中弯曲损耗的测试与分析[J];光子学报;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明学;王磊;黄剑平;崔维成;;微细光缆静水高压环境下的传输衰减特性试验研究[J];船舶力学;2010年07期

2 孟宪微;孙秀平;谭勇;张凤东;刘丽炜;;塑料光纤弯曲损耗特性的测试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3 丁慧霞;滕玲;许高雄;马乐;;用于电力光纤到户的光纤复合低压电缆接续技术研究[J];电网技术;2011年11期

4 钟双英;戚小平;李鸿;刘崧;;单模石英光纤弯曲损耗的测量——光纤弯曲损耗特性的设计性实验[J];大学物理;2006年11期

5 罗志会;陈池;;大量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J];光电子.激光;2010年06期

6 谭海艳;赵鑫;;光纤损耗的理论分析与测量[J];甘肃科技;2009年21期

7 罗志会;王舟;;OTDR宏弯曲损耗测试的分析与应用[J];光通信技术;2009年12期

8 邓大鹏;李洪顺;林初善;赵峰;;一种新型光纤光缆窃听及监测技术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7年04期

9 罗志会;王舟;;基于OTDR的螺旋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研究[J];光通信研究;2011年01期

10 周情;冯国英;李小东;夏天娇;;光纤弯曲损耗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邓大鹏;李洪顺;赵峰;林初善;;军用光缆窃听监测方案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2 邓大鹏;王晶;李洪顺;杜浩;;BOTDR在光缆线路防窃听监测的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鹏;赵志敏;洪小芹;郭林峰;;基于光固化材料的自修复光纤微弯传感器[A];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学金;光纤微弯传感器及反射式强度调制光纤传感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干;工程实践中的光纤损耗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邓文华;光纤微弯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系统设计[D];南昌大学;2011年

3 陆丽;基于光纤端面回波的液体特性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贾相飞;基于聚合物光纤的超大应变测量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刘邦;复合光纤装置监测滑坡可行性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陈浩祺;密集波分复用光终端复用站的实现方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尤茜;聚合物光纤扭矩传感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武睿;可变换图案发光织物的研制及其发光模拟[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晓溅;基于OTDR的分布式光纤裂缝传感器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杨福先;基于OTDR的分布式光纤微弯测试系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祝颂军;张彬;蔡邦维;;高功率双包层光纤激光器抽运技术的方案分析[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6年01期

2 曹庄琪,杨傅子,方俊鑫;非对称平板波导的弯曲损耗[J];光学学报;1986年07期

3 游善红,郝素君,殷宗敏,李新碗;单模光纤中弯曲损耗的测试与分析[J];光子学报;2003年04期

4 曹庄琪;方俊鑫;;光波导弯曲引起的辐射损失[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5 蔡春平;光纤截止波长的依赖关系[J];应用光学;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宇;王新伟;庄怀轩;李洪刚;盛秋琴;;光纤涂覆层对应力长周期光纤光栅传输谱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2 粟飞;;涂覆层参数对FBG温度灵敏度的影响[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9年05期

3 金秀梅;雷宇;杜彦良;;光纤结构对参考光栅温度补偿误差影响[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0年03期

4 金秀梅;杜彦良;孙宝臣;;光纤传感元结构材料对其温度响应的影响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年05期

5 黄兴中,吕善伟;有涂覆层的导体圆柱空间散射特性的数值计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6 黄小伟;习俊通;J.L.Lebrun;Elcheikh Hussam;Courant Bruno;;工艺参数对激光熔覆成形316L不锈钢形状的影响规律[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7期

7 魏昕;赵建林;周王民;樊帆;;光纤布喇格光栅中心波长反向漂移的实验研究[J];光子学报;2009年01期

8 罗涛;顾铮■;;LP模型分析涂覆长周期光纤光栅复折射率传感器[J];光电工程;2010年12期

9 张大凤;蒲锡鹏;;网眼多孔陶瓷中缺陷形成的有限元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肖宗湖;张萌;郭米艳;;溶胶-凝胶法制备ZnO薄膜的特性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宝峰;曹备;吴荫顺;张琳;;城市埋地管道涂覆层的内聚强度研究[A];第二届全国重防腐蚀与高新涂料及涂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丁宝峰;罗德贵;吴荫顺;曹备;肖珩;杨海;;埋地管线用涂覆层组合使用相容性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丁宝峰;罗德贵;吴荫顺;曹备;肖珩;杨海;;外加杂散电流对埋地管线涂覆层阴极保护体系干扰作用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肖体鹏;周卫东;刘健;;PPS有机电容器的研究进展[A];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容器分会有机电容器专业委员会第十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邵文庆;;涂覆OSP生产线的设计[A];全国第六届SMT/SM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邵文庆;;涂覆OSP生产线的设计[A];第六届全国印制电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7 胡皓冰;林昌健;;金属表面电化学沉积直接制备纯羟基磷灰石涂覆层[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张海涛;;光纤的涂覆异常控制[A];中国通信学会201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敖辽辉;南涛;;复合材料及其涂覆层耐候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敖辽辉;南涛;;复合材料及其涂覆层耐候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好勇;民企新技术致力钢铁业节能减排[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2 李况;新型建筑电子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不让有害物通过——阻隔涂覆技术[N];中国包装报;2005年

4 刘伊婷;逾9成不粘锅放心用[N];中国质量报;2006年

5 傅文奎 余曦;高新技术铸就一流管道[N];中国石油报;2002年

6 陈媚;别买着质量不合格的“黑锅”[N];经理日报;2006年

7 ;抗弯曲光纤:技术发展迅速[N];人民邮电;2007年

8 山西 姚贵林 杨留生;有线电视光缆网络的敷设、接续与测试技术[N];电子报;2008年

9 雨洁;超过九成不粘锅可以放心使用[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山东 王卫国;光缆熔接技术[N];电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冰;表面有涂覆层的钢筋在混凝土中腐蚀与防护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侯爽;钢筋混凝土结构预期使用期可靠度设计与FRP加固监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智忠;双折射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刘荣梅;基于界面分析的光纤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强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邱薇薇;功能聚合物光纤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罗海梅;基于微纳米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间干涉器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钱新伟;PCVD单模光纤高速拉丝工艺与光纤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崧;等离子体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张红晨;石英保偏光纤在辐照环境下性能退化规律与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华;光纤带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贾广鹏;涂覆厚度对Ru-Ir-Ti和Ta-Ir-Ti金属氧化物阳极电化学性能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鄂友祥;光纤二层涂覆直径控制分析[D];东南大学;2006年

4 姬强;光微流体传感中的耦合激发与灵敏度增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李亚斐;铜合金粉体材料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6 罗水源;改性层状铌酸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7 吴妲;氧化铟锡薄膜制备工艺及薄膜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8 席晓卿;应力和高温及盐溶液对FRP-OFBG传感特性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洪伟;压缩机壳体修复技术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钮东辉;光纤布拉格光栅表面化学镀Ni-Cu-P合金[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68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368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0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