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光纤通信系统色散补偿方案的优化

发布时间:2018-12-10 08:12
【摘要】:为了优化光纤通信系统色散补偿方案,采用软件仿真的方法设计了一个用色散补偿光纤进行色散补偿的单信道通信系统,利用光纤环形镜的全反射特性使该系统的色散补偿方案得到了优化,补偿效果良好,并节约了成本。对色散补偿及光纤环形镜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取得了系统在2.5Gbit/s和10Gbit/s下Q参量和眼图的仿真数据,分别找出了两个信号速率下的系统最佳输入功率。结果表明,系统在2.5Gbit/s下的最佳输入功率为13dBm,此时Q参量达到了172.88;系统在10Gbit/s下的最佳输入功率为6dBm,其相应Q参量为45.96。这一结果对实际应用中光纤通信系统的色散补偿是有帮助的。
[Abstract]: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scheme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 single 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fiber is designed by software simulation. The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scheme of the system is optimized by using the total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fiber loop mirror,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is good, and the cost is saved. The principle of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and optical fiber ring mirror i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and verified by simulation. The simulation data of Q parameter and eye diagram of the system under 2.5Gbit/s and 10Gbit/s are obtained. The optimal input power of the system at two signal rates is foun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input power of the system under 2.5Gbit/s is 13dBm.The Q parameter of the system is 172.88, and the optimal input power of the system under 10Gbit/s is 6dBm.The corresponding Q parameter is 45.96. This result is helpful to the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通信工程系;
【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2011GGJS-029)
【分类号】:TN929.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维丽,邱琪;高阶模补偿单模光纤色散技术研究[J];激光技术;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戈;单模光纤中一阶偏振模色散及极化相关损耗统计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永诗,,邹林森;色散补偿光纤及其应用前景[J];光通信研究;1994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文科;娄采云;赵晓凡;陆丹;陈健桦;;基于级联调制器的四进制幅移键控非归零码到归零码格式转换器[J];光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刘耀明;李庆山;;利用色散管理抑制中距光相位共轭系统的边带不稳定性[J];激光与红外;2007年01期

3 陶智勇;何舟;;一种基于布喇格光栅的可调色散补偿技术[J];光通信技术;2011年04期

4 李亮;王欣;刘宇;黄亨沛;谢亮;祝宁华;;具有电色散补偿的10Gb/s脉冲转换器的研制[J];光学学报;2007年04期

5 余文科;娄采云;邢燕飞;赵晓凡;陆丹;霍力;;差分相移键控的非归零到归零格式转换研究[J];中国激光;2011年02期

6 张濮;刘越;刘小明;;基于不平衡损耗非线性光纤环镜的双波长功率均衡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5年12期

7 吴琳;刘亮;张帆;陈章渊;徐安士;;42.8Gbit/s DPSK信号的波分复用传输实验[J];光子学报;2009年12期

8 吴琳;刘亮;张帆;陈章渊;徐安士;;高速率差分相移键控信号的长距离传输实验[J];光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宋昭远;高艳东;刘兆伦;倪正华;李曙光;侯蓝田;刘晓东;;具有奇异色散特性的光子晶体光纤[J];材料导报;2004年09期

10 魏道平,赵玉成,张劲松,江中澳,简水生;一种全光纤时分复用器的研制及性能评价[J];铁道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铁军;曹宇青;;新型色散补偿光纤的研制[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2 梁庆华;;液晶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3 周虹;雷昱;;色散补偿光纤(DCF)在波分系统中的应用[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谢毅;;现代光通信测试技术发展动态[A];2001年电子测量新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5 林金桐;;光通信中的复用技术[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6 郑洁;周日凯;马洪勇;胡强高;江山;;光开关综述[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蒋丽娟;朱道伟;;无纤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8 李岩;章锦;于晋龙;张以谟;井文才;周革;贾大功;;一种40Gbit/s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动态色度色散补偿技术[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方捻;王陆唐;黄肇明;;光混沌通信的保密性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建民;丁洋涛;王丽艳;李智;石智永;高予军;;郑州供电公司光纤网的发展过程及前景展望[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工业强市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超;日将开发“可见光通信”高速传输系统[N];科技日报;2006年

2 ;光通信厂商各放异彩[N];通信产业报;2002年

3 ;通产年度推荐:六个光通信方案[N];通信产业报;2003年

4 报道员 周谷风;德国科学家刷新LED可见光通信数据传输纪录[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姚传富;光通信在调整中寻求突破[N];人民邮电;2002年

6 陈德智;国内光通信驶上快车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7 ;朗讯光通信实力雄厚[N];中国电子报;2002年

8 记者 张可喜;日大容量远距离光通信实验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黄维佳 刘志伟;光通信单波超长距离创新纪录[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10 本报编辑部编译;光通信开创真正的宽带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斌;超高速光传输链路色散在线监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谦;应用于光通信的平面波导器件和液晶器件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肇颖;光纤超短脉冲光源和全光波长变换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盛钟延;光通信中集成蚀刻衍射光栅波分复用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邹喜华;光梳状滤波器在光通信和微波信号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丁敬峰;基于GaAs工艺的光通信用新型超高速分接器集成电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李岩;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动态色度色散补偿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郭彦涛;光突发交换网络的QoS策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胡哲峰;基于波长转换和色散的全光可调延时线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龚桃荣;高速光时分复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基于微波光子学的色散测量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徐霞;高速光纤通信相干检测系统色散抑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方蕴;色散补偿光纤的设计和波分复用系统[D];浙江大学;2002年

4 胡泽钢;基于MLSE均衡器结构的光纤通信中的色散电子补偿[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丽;基于四波混频的全光色散监测器件的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春红;10-40Gb/s光通信和万兆以太网时钟产生及恢复电路的设计[D];东南大学;2004年

7 付承;光通信用高品质晶体元件制造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8 唐卫真;色散、非线性效应对高速光通信的影响及解决方案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汪家乐;色散补偿光纤模块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娟;光子晶体光纤基本特性研究及在WDM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70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370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1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