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IMS媒体多径中继传输和业务访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3 09:27
【摘要】: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具有端到端全IP化、系统架构模块化、业务与控制分离、业务与接入方式无关等多方面的技术优势,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电信技术的基本趋势和主要方向。IMS最重要的原则和优势在于具有完善的业务信令控制体系以及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然而,目前IMS应用和服务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进展缓慢,其技术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IMS基于传统路由技术构建的单径媒体传输模式落后,难以适应和支撑快速成长的宽带通信应用需求;2)IMS业务匮乏,难以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旨在从IMS系统的承载网络层面和业务网络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下一代网络提供一种新颖的IMS技术架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包括:(1)多径传输是提高媒体传输服务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实现多径传输,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构建源端和目的端之间的多条路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应用层中继的多径传输系统通用框架,利用由控制服务器和中继服务器组成的中继服务系统建立多径传输条件,摆脱现有多径传输技术对网络环境的依赖,作为重叠节点的中继服务器不关心端到端的业务传输需求,仅提供UDP转发服务,其行为得到大大简化,且有助于中继服务的标准化。为了便于开展专业化的中继传输服务,在多径传输通用框架的控制平面设计了一种标准化的中继服务控制协议OpenPath。为了将多径传输通用框架应用到IMS系统,提出了一种支持媒体多径传输的IMS会话协商管控机制,使得IMS网络侧能够对媒体传输过程进行管理,为IMS系统中的媒体传输提供多径传输功能。该多径传输通用框架适用于各种上层应用类型,对用户终端的网络环境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无任何要求和改造,而且集中式控制有利于从宏观角度调配传输带宽等网络资源。(2)针对中继重叠网络的拓扑组织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层流量优化和应用感知的中继重叠网络两层拓扑模型,利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底层网络信息,将中继服务器按照底层网络拓扑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并通过中继服务器之间的性能探测过程,获取中继重叠网络的多项传输性能。该中继重叠网络拓扑模型具有物理网络感知、应用感知以及可伸缩性强的特点。针对优质中继路径的分配问题,在中继重叠网络两层拓扑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层流量优化和应用感知的中继路径分配方案,包括一种结合路由开销、传输性能、中继服务器处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中继路径路径代价评价方法,以及最优中继路径生成算法。该中继路径分配方案,不仅在选择优质中继路径方面具有较优性能,同时又能够灵活地均衡运营商定义域之间以及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负载。(3)针对多径传输中的负载分发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支持多种应用类型的负载分发机制,引入一种新的划分粒度——流块,流块的划分方法以及大小均是与应用类型有关的,用于满足多种应用类型的不同传输需求。针对可靠非实时应用类型,提出了最早空闲路径优先的可靠多径传输负载分发算法,用于最大化用户终端的数据吞吐量;针对具有实时传输需求的应用类型,提出了失序可控的实时多径传输负载分发算法,用于最小化目的端的数据包乱序风险。在多径传输通用框架的数据平面,本文设计了能够支持多种业务传输需求的易扩展的多径传输协议族,每个具体的多径传输协议旨在满足一种特定类型的上层应用的传输需求。(4)针对IMS业务匮乏以及云计算缺少管控和质量保证机制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IMS体系的云计算服务管理模式IMSCloud,将云计算服务置于IMS信令控制下,利用IMS体系的信令控制、QoS策略决策以及计费策略等能力对各种云计算服务进行有效管控。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IMSCloud在不改变现有IMS体系结构的情况下,可快速部署内容丰富且有商业价值的云计算业务,利用策略与计费控制框架可以为用户提供质量可保障的云计算服务,促进IMS体系的普及和成长。对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而言,可以充分利用IMS已有的完善的认证、策略和计费控制机制,实现云计算服务的商业运营以及云计算服务管理接口的标准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19.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仕荣;城域综合业务网运用探讨[J];现代有线传输;2005年04期

2 王晓云;;下一代业务网建设至关重要[J];通讯世界;2006年10期

3 陈蕙;;综合业务网规划设计与探讨[J];电视技术;2008年09期

4 燕晓颖;;业务网系统融合实践[J];邮电设计技术;2010年10期

5 席育文;对国内查号业务网建设的几点看法[J];现代电信科技;1996年07期

6 王远琦;重庆广电综合信息业务网与重庆信息港[J];西部广播电视;1998年05期

7 周永群;;“’99泰讯集团企业综合业务网解决方案研讨会”在穗召开[J];广东金融电脑;1999年04期

8 杨海涛;;分布式业务网浅析[J];电信网技术;2014年01期

9 华新;华为公司全面展示广电综合业务网一体化解决方案[J];邮电设计技术;2000年04期

10 康建;;从25到200——联通193长途业务网扩容在即[J];每周电脑报;2000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明;;关于NGN若干问题的思考——从VoIP到NGN[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朱志方;;打造强健业务网 迎接市场新挑战——创新企业采供新模式[A];第31届[2011]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宋晖;叶梧;冯穗力;黄生叶;;资源预留机制下综合业务网中带宽的近似计算[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继斌;徐才云;;NGN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南杰;;网络公理网络变革时代的基本问题探讨——兼论3G/宽带/NGN等赢利模式[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余丽萍;廖和平;余健;;衢州市气象信息服务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张正卿;刘光忠;刘耀进;;基于IMS系统的业务探索[A];2007年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增值业务与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贤权;;矿井信息化建设多业务融合技术的探讨[A];第23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5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王乐生;于润波;宋英伟;;广播电台业务网[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01年

10 陈晓禹;;银行与网络[A];全国计算机网络应用年会论文集(2001)[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凌江;面向未来打造统一多业务网[N];人民邮电;2006年

2 李春雷;以网络化观点构建3G融合业务平台[N];人民邮电;2005年

3 ;下一代业务网建设应引入创新思路[N];人民邮电;2008年

4 中国联通数据与固定通信部副总经理 李晓明;城域网建设需理性分层[N];通信产业报;2004年

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移动事业部 郝振武 王炜;三层结构解决移动业务管理难题[N];通信产业报;2004年

6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胡琳;竞争时代,业务成就网络[N];人民邮电;2005年

7 顾汶;建设“数字长宁” 推进“网上服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穆怀中;国内特快礼仪业务处理[N];中国邮政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逢丹;业务网优化:让缺陷无处隐藏[N];通信产业报;2009年

10 李兴;构建“三网合一”全功能[N];通信产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伟;IMS媒体多径中继传输和业务访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年年卡公司充值业务运营管理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胡耀华;邮政综合业务网改造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志荣;银行卡业务与建行发展的关系、作用及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4 苏枫;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伊凌威;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杜丹;试论C银行成都地区国际业务竞争策略[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赵耀;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综合业务网建设及安全保护设计与实现[D];四川大学;2006年

8 范琦勇;全业务模式下电信运营商传输网络拓扑建设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孔小军;浙江交通业务网安全解决方案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曾福明;福建移动3G新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76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376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c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