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PALSAR和ASAR PSI显著地表沉降探测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04 15:28
【摘要】: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PSI)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缓慢沉降监测,但针对显著性地表沉降监测及PSI适用性的探讨较少。本文选取天津市与廊坊市城郊结合部的典型工业化城镇为研究区,分别以2007至2010年间的23幅L波段(23.6 cm)ALOS PALSAR影像和2007至2009年间的23幅C波段(5.6 cm)ENVISAT ASAR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基于相位空间相关性分析的PSI方法进行时空沉降提取,并对两个平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交叉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长短波SAR对沉降敏感性不同的特征探讨该PSI方法应用于显著沉降解算的可靠性,并结合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采信息对实验区沉降的时空分布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研究表明,两平台的沉降结果十分吻合,在沉降漏斗区二者均方根误差(RMSE)为6.5 mm/a;实验区地表沉降呈现出显著的非均匀性,最大沉降速率超过200 mm/a,造成严重沉降的主要原因为地下水的大量开采;证实了PSI方法在显著地表沉降监测方面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Abstract]:......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遥感信息工程系;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474003)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20130184110026)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RT13092)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课题(编号:2014G009-B)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SKLGED2014-5-5-E) 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编号:K2015B007)~~
【分类号】:P642.26;TN9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贾洪果;刘国祥;张瑞;;高分辨率TerraSAR-X雷达干涉及其在工程形变探测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1年05期

2 张校玮;;廊坊市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及环境地质问题浅析[J];地下水;2014年03期

3 张诗玉;李陶;夏耶;;基于InSAR技术的城市地面沉降灾害监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08期

4 殷跃平,张作辰,张开军;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则东;;安徽省阜阳市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及其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J];安徽地质;2007年02期

2 李大军;薛国尤;张升阶;;煤矿开采引发地面塌陷的危害性评估[J];安全;2007年03期

3 王玉林;谢康和;王坤;杜建华;卢萌盟;;循环抽水越流承压含水层水位变化与变形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4 张金月;王璐;王小利;;浅谈西安地区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及防治[J];才智;2012年04期

5 龚士良;李采;;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认识论与方法论刍议[J];城市地质;2007年01期

6 张素欣;刘耀炜;陆明勇;张子广;;地下水超采区水位长趋势动态分析[J];地震;2007年04期

7 何敏;陆晓燕;何秀凤;;利用D-InSAR二轨法监测徐州大屯中心区地表形变[J];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05期

8 王树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架构——以华北平原为例[J];地下水;2012年03期

9 张茂永;孟磊;王传林;冯启言;;徐州大屯中心区地面沉降趋势预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03期

10 郭炳跃;何敏;刘建东;;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南通市区地面沉降[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秦四清;胡瑞林;马凤山;孙强;王媛媛;李曼;;我国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天津市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2 秦四清;胡瑞林;马凤山;孙强;王媛媛;李曼;;我国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天津市为例[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长礼;林良俊;姜建梅;宋超;张云;侯宏冰;王秀艳;裴丽欣;王晶晶;;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中的应用[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细元;廖六根;;萍乡矿区地面塌陷特征与治理建议[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杨建锋;万书勤;冯艳芳;张翠光;;近50年来我国地质环境变化驱动力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6 吴文豪;孙占义;王爱国;马能武;唐伟;王明洲;李陶;;雷达干涉时序分析方法研究地面沉降漏斗区发育与开采量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七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刘勇;黄海军;李培英;丰爱平;刘乐军;李平;闫文文;;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秋香;PS InSAR关键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桂卫;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胡建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帆;基于点目标提取分析的InSAR应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寒鹏;天津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地面沉降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王玉林;承压地下水开采井流模型及其渗流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朱琳;地面沉降的三维虚拟表达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边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龚士良;上海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与地面沉降系统调控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思思;海河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模型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牟建华;辽宁省环境灾害综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斌;基于DEM的洞庭湖盆地非均匀沉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雷宏武;XX城地面沉降特征与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5 辛亚芳;西安市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InSAR数据后处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刘琮琮;西安高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机理数值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7 孙晓涵;西安地面沉降与砂土蠕变关系初探[D];长安大学;2011年

8 贾宏亮;PS探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在天津地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帅雁;京沪高铁DK119-DK123段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水位变化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杨文拓;小波神经网络在建筑物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波;汪汉胜;;二轨法DInSAR技术监测城市地表沉降[J];测绘工程;2010年02期

2 李陶;张诗玉;周春霞;;SAR干涉图滤波与相位解缠算法比较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1期

3 程璞;许才军;王华;;InSAR相位解缠算法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3期

4 罗小军;刘国祥;黄丁发;;三通差分干涉测量探测城市地面形变的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4期

5 蒋弥;丁晓利;李志伟;朱建军;尹宏杰;王永哲;;用L波段和C波段SAR数据研究汶川地震的同震形变[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1期

6 薛禹群,张云,叶淑君,李勤奋;中国地面沉降及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第四纪研究;2003年06期

7 刘毅;地面沉降研究的新进展与面临的新问题[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8 何平;;廊坊市地下水超采现状及对策分析[J];地下水;2009年04期

9 张洁,胡光道,罗宁波;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10 顾辉;南水北调中线河北省北段工程设计[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2434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434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1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