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VANET的通信策略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6 20:58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应运而生。汽车作为智能交通的节点,使用移动服务商的3G或4G通信网络可以方便的接入互联网,但是目前来看通信费用的不合理及服务质量的低下制约着这种接入方式的发展。而近些年来路边接入点的大规模部署,使用802.11标准或是DSRC通信技术将汽车联入路边基础设备中实现互联网的信息交互,其可行性已经被证实。本文以高速公路环境下的车载通信状况为背景,介绍了基于VANET的道路通信状况,研究了在车载环境下的协同通信及媒体接入机制,同时针对路边基础设备不足引起的盲区通信中断建立了辅助下载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对VANET的主要标准组织及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研究了车载环境下主要的通信类型及功能实体,对VANET的体系结构进行了阐述。(2)通过对VANET协同通信架构及通信协议栈的介绍,明确了以802.11P及WAVE协议簇作为VANET的通信协议,及其相比其他通信手段的优势。同时研究了车载环境下多信道通信协议机制。(3)针对高速环境下RSU通信范围有限,车辆在同基站通信过程中大部分处于下载盲区的状况,研究了基于数据节点冗余下载的通信机制,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据携带节点集及数据分配算法,提高系统数据的吞吐量。(4)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介绍了车联网在汽车监管行业中的应用,其中主要研究了在VANET通信架构下,车联网同保险行业的结合对车辆监管以及安全控制的解决方案。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As the node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cars can access the Internet conveniently by using 3G or 4G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mobile service provider. But at present, the unreasonable communication cost and the low quality of servic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access mode. In recent years, the large-scale deployment of roadside access points, using the 802.11 standard or DSRC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connect cars into roadside infrastructure to achieve Internet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its feasibility has been prov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dition of road communication based on VANET, and studies the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access mechanism in vehicl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on-board communication in expressway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uxiliary download method is established for blind area communication interruption caused by the shortage of roadside infrastructu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main standard organiza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of VANET are introduced, and the main communication types and functional entities in vehicle environment are studied. The architecture of VANET is described. (2)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VANET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and communication protocol stack, it is clear that 802.11P and WAVE protocol suite are the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f VANET and their advantages over other communication means. At the same time, the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mechanism in vehicle environment is studied. (3) aiming at the limited range of RSU communication in high-speed environment, the majority of vehicle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base station are in the download blind area.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redundant download of data nodes is studied, and the appropriate data-carrying node set and data allocation algorithm are selected. Improve the throughput of system data. (4)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vehicle interconnection in automobile supervision industry, in which the main research is based on VANET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The combination of vehicle interconnection and insurance industry provides solutions for vehicle supervision and safety control.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坚;;基于复杂网络的协同通信系统特性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年10期

2 沈毅纲;宋革联;;智慧城市中基于云通信的协同通信系统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15期

3 汤一彬;陈华伟;范乐昊;;一种协同通信中的联合检测算法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郝建军;李剑峰;罗涛;乐光新;;网络卷积协同通信新系统及性能[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魏宁;张忠培;李少谦;;解码前传协同通信的断线率最小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陈俊晟;王建新;;一种基于增量中继与机会中继的协同通信方案[J];移动通信;2009年18期

7 ;协同通信[J];信息网络;2009年12期

8 朱峗;潘成康;徐友云;蔡跃明;;一种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协同通信的多包接收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05期

9 石钧;林霏;路安琼;刘泽民;;放大转发协同通信中协同时机的选择与误码率性能分析[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0年03期

10 刘斌;;协同通信系统中放大转发与解码转发方式的比较[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向军;;协同通信应急通信网络解决方案[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2 韩丽;;协同通信的分布式中继选择方法[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潘成康;蔡跃明;徐友云;;无线网络中的协同通信[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马云剑;章坚武;;异步协同通信频率选择性信道高速率编码应用[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张冬慧;;协同通信中基于放大转发和解码转发的功率分配比较[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艳秋;胡仁义;;协同通信及其抗码间干扰方法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通讯员张乃成;奇台县人大建立协同通信平台加强代表联系[N];昌吉日报(汉);2011年

2 记者 顾瑾 通讯员 冯洁;浙江电信与浙大攻关协同通信[N];人民邮电;2009年

3 曹莉、刘泰;突破单打独斗 强化联战联训[N];解放军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鞠贵芹;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N];台州日报;2010年

5 吉林省军区 贾凤山;完善后备力量 指挥保障体系[N];中国国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维浩;协同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郝建军;网络编码协同通信系统及其性能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裴郁杉;无线协同通信网络中的资源管理与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唐菁敏;基于协同通信的感知无线电系统传输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欧静兰;OFDM空时协同通信系统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王骥;协同通信中的MIMO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王丽洁;无线协同通信中的协同策略与资源分配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李为;无线协同通信资源分配和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江甲沫;分层异构无线网络中高能效协同通信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10 朱义君;协同通信中的若干优化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康俐;宽带移动协同通信的合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蒲刚;大规模Ad Hoc网络协同路由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陈甄;基于公平性原则的移动协同通信系统中继选择技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亚风;基于VANET的通信策略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5 范贤学;无线协同通信系统中的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睿;协同通信系统无线资源分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铮;协同通信增量中继协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赵汀;车载协同通信系统中功率分配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黄自立;协同通信中的中继协作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陶志杰;协同通信系统中频率与时间同步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41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441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e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