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PDP瞬时残像及其改善方法

发布时间:2019-04-23 09:50
【摘要】:针对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显示静态图像时产生的瞬时残像,通过研究瞬时残像的形成原因及其自恢复过程中的光电特性,提出了一种动态调整维持波形改善瞬时残像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图像的平均值(APL)对图像的运动状态进行检测,并根据APL动态调整维持波形上升期的能量恢复时间。在显示静态图像时减缓维持放电,可有效减轻瞬时残像的产生;显示动态图像时增强维持放电,可加速瞬时残像的恢复。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残像测试图像实验结果表明,瞬时残像恢复时间从440 s减少到270 s,缩短了38.61%,该方法能够有效加速瞬时残像的恢复,显著提高PDP显示画质。
[Abstract]:Aiming at the instantaneous residual image produced by (PDP) display of plasma display panel, a method of dynamically adjus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waveform to improve the instantaneous residual image is proposed by studying the causes of the instantaneous residual image and its phot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self-recovery. The method detects the motion state of the image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image (APL), and dynamically adjusts the energy recovery time of maintaining the rising period of the waveform according to the APL. The maintenance discharge can be reduced effectively when still image is displayed, and the recovery of instantaneous residual image can be accelerated by enhancing the maintenance discharge when dynamic image is display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 standard image test show that the restoration time of the instantaneous image is reduced from 440s to 270s, which shortens 38.61%.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accelerat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instantaneous residual image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DP display quality.
【作者单位】: 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
【分类号】:TN873.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韦海成;张小宁;刘纯亮;;基于行内MPD极值的自适应灰度编码PDP画质提升方法[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NEC全新推出NEC PX-61XM1大屏等离子显示器经典[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1期

2 晓叶;先锋公司发布50英寸超亮度XGA超级等离子显示器PDP-503MXE-S[J];视听技术;2002年05期

3 ;NEC全新等离子显示器推动影像新标准[J];当代通信;2004年21期

4 ;NEC 42VP4等离子显示器多项性能领先业界[J];电信科学;2005年01期

5 ;NEC全新商用等离子显示器 展现高清晰影像的震撼效果[J];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05期

6 ;NEC全新等离子显示器推动影像新标准[J];世界电信;2004年12期

7 ;NEC等离子显示器引领影像革命[J];信息系统工程;2005年01期

8 ;TOSNIBA 50XP27C[J];家庭影院技术;2003年03期

9 ;NEC全新等离子显示器推动影像新标准[J];电力信息化;2004年09期

10 ;松下85英寸等离子显示器上市[J];办公自动化;200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记才;姚宁;张兵临;;实现FED亮度线性调节的驱动方法[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戴正国;;探讨RX-242管幅度恢复时间的控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3 邹晓春;赵歆波;冯燕;;图像序列分析综述[A];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第三届信号与信息处理全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朱建新;蔡广超;;一种构建室外大面积显示屏的异型单元结构[A];2008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杨兰兰;屠彦;;PDP显示单元放电过程的数值模拟[A];江苏省真空学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谭可强;;LED点阵屏显示单元板的信号稳定性设计[A];2006年全国LED显示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田建华;罗洁玲;;提高SDH长途骨干网络生存性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可行性探讨[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李琳;陆荣庆;;LED显示屏质量检验方法及合格判定标准的探讨[A];2008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陈国兴;;智能网系统多处理机SCP的实现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牟新强;潘建华;;等离子显示器障壁结构及制作工艺的进展[A];上海市真空学会成立20周年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彤;还原现场的面对面体验[N];网络世界;2008年

2 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理论与技术实验室 虞乐;天线配置解拐角效应难题[N];通信产业报;2007年

3 成都 郑国川;国外胆机技术系列专题(六)[N];电子报;2008年

4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 韦乐平;下一代光网络的分析[N];人民邮电;2000年

5 张国颖;IP Over ASON:提升保护能力 快速提供业务[N];人民邮电;2008年

6 金鹏;i——sport36欲当运动高清排头兵[N];消费日报;2007年

7 张海懿 舒建军;ASON技术测试分析[N];人民邮电;2005年

8 乐言;康佳“双稳双120Hz”备战黄金周[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9 姜文邋胡云华;节省50%的能源消耗[N];通信产业报;2007年

10 湖南 刘修文;同步信号与基准时钟[N];电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鹏;基于无线热释电传感器网络的人体目标跟踪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崔新友;面向业务的智能光网络路由与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陈宇;基于拟合逼近理论的平板图像显示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陈志新;光网络中基于SOA和EAM非线性的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5 张东辉;流媒体代理缓存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万鹏;自动交换光网络关键控制技术和相关无源光器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程乘;SOA非线性应用关键参数的测量[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沈宇键;变参数图像回归处理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9 王军;交换式以太网上多媒体组播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3年

10 胡臻平;多用户MIMO-OFDM系统中的自适应子载波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义平;视频序列中运动对象的检测与跟踪[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王宏业;LED显示单元检测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卫东;微机控制LED点阵显示屏[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4 孙跃;基于ARM和局域网传输的视频混沌保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陈伟;拼接式等离子显示系统DVI接口与图像处理电路的研制[D];浙江大学;2006年

6 罗玲;面向MPEG-4的视频对象分割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7 于立柱;基于模型的小波域的视频压缩编码[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曹振楠;动态调整密钥管理方法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9 陈亚明;隔行视频信号转逐行的算法模型和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10 张长虹;视频信号中人脸检测方法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63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463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2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