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雨滴在船舶大气激光通信中的遮挡作用

发布时间:2019-05-12 16:13
【摘要】:虽然气候因素和大气本身对船舶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影响极大,但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讨论大气对激光束造成的散射衰减。本文指出在雨中的自由空间光通信主要受雨滴直接遮挡的影响,尤其是雨滴形成的投影间的重叠效应,该效应能够很好地解释大雨甚至暴雨中激光仍能通过的现象。文中结合雨滴尺寸分布模型,建立了船舶大气激光通信中雨滴遮挡作用的数理模型,对光在雨中的最大传输距离及其光强的衰减做了初步计算与实验。结果证明,该衰减模型是合理的,理论模型基本符合实验结果。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船舶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奠定了基础。
[Abstract]:Although the climatic factors and the atmosphere itself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hip's 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 system,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focus on the scattering attenuation caused by the atmosphere on the laser beam. 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in rain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direct occlusion of raindrops, especially the overlapping effect between projections formed by raindrops, which can well explain the phenomenon that lasers can still pass through heavy rain and even rainstorm.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model,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raindrop occlusion in ship 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aximum transmission distance of light in rain and the attenuation of light intensity are calculated and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enuation model is reasonable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 basically accords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study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marine 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系;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177043)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乾远;郭军;莫海涛;卫斌;;大气激光通信的自动跟瞄技术探讨[J];广西通信技术;2009年02期

2 龚义森;张明;;大气激光通信的发展和应用[J];军事通信技术;1985年04期

3 王蔚然,,袁宏春;大气激光通信的跟瞄系统[J];地质科技管理;1994年03期

4 温涛,魏急波,马东堂;移动大气激光通信中接收视场角的研究与分析[J];红外技术;2003年05期

5 邓代竹,郭华福;多发射机在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应用[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5年04期

6 谭大川,史清白,范天泉;大气激光通信机的设计[J];光电工程;2005年11期

7 王俊生,田波,崔一平;大气激光通信技术[J];电子器件;2005年01期

8 余杨;张旭苹;;大气激光通信机的光学模型和物理实现研究[J];激光杂志;2006年01期

9 王志勇;袁强;陈旭辉;孙晖;;一种大气激光通信机的总体设计[J];通信技术;2007年09期

10 钟晓春;韩佳佳;;大气激光通信中几种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蒋丽娟;朱道伟;;大气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广西光学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马东堂;华卫令;魏急波;;多光束大气激光通信中激光光源的温度场分析[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焦荣;柯熙政;张华;;多业务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陈晓华;戴佳;;航机大气激光通信(网)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殷祖焘;段志姣;;浅谈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解东宏;廖晓敏;刘向阳;崔玉萍;;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蒋丽娟;朱道伟;;大气激光通信WDM系统关键技术分析[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8 杨利红;柯熙政;魏时光;;大气激光通信中光PPM偏振调制的硬件设计及其仿真实验[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Ⅱ)[C];2008年

9 王惠琴;;大气激光通信中V-BLAST码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平;移动式大气激光通信信号接收新方法研究 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孙立华;监听反监听 收集军情招数多[N];北京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勇;大气激光通信中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马东堂;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多光束发射和接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易湘;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璐;大气激光通信中随机光信号的建模和检测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丽;大气激光通信仿真软件平台[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先武;大气激光通信脉冲位置编码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杰;无线大气激光通信损耗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4 孟楷;高效率、高速率大气激光通信接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5 苗琳;大气激光通信数据传输的仿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6 焦荣;多业务大气激光通信机的研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江平新;大气激光通信发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王瑞;大气激光通信光学系统设计和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丽黎;面向大气激光通信的数值计算及仿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秦岭;大气激光通信中多脉冲调制系统的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75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475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